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从马林思维“情绪模型”中得到的启发

2023-03-08 18:31 作者:莫问前呐  | 我要投稿

我喜欢思考,思考人,懒,因此希望能找到适用于生活的第一义谛,以便于我能一劳永逸。我读过一些哲学,中国的外国的都读过一些,接触了不少思想,自觉从中受益不少,渐渐对世界的运行有个基本的认识。

我以为我能从这些受益中安排好我的生活,事实证明,没那么简单,我依然时常彷徨、迷茫、焦虑、犹豫,现在网络上流行一个把这些东西统一起来的词——内耗。

我以前认为,思想决定行为,兹要是我有强大的思想做指导,我便可以安排好我的生活,不再内耗。但事实是,我的思想一会儿庄子,一会儿孔子,一会儿释迦,一会儿尼采,一会儿加缪,甚至一会儿马克思。当然这个“一会儿”是指一段时间,同时也不代表我对这些先贤的思想都很明白,很深入,很精通,只是把他们比较有代表性的书翻过一遍罢了,碰到感兴趣的会去深入研究。

我们常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理想且不谈,我从来就没有,即便有,也不能被认为是远大的,这同时也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讨论。但信念需要坚定吗,需要坚定的信念还能被称之为信念吗,我们这里讨论的信念就是普遍的,大家所认为的信念,并没有深入到哲学层面的剖析。刘慈欣在《中国2185》中把哲学分为“简单的哲学”和“哲学家的哲学”,当然,刘慈欣是一名作家。而我所讨论的,也最多被称为简单的哲学,是贴近生活的,实用的哲学。

通过对“信念”的思考,我逐渐发现,当我的脑海被庄子的思想占据的时候,我的“信念”便是让自己能够置身物外,做一个“人间清醒”者;当我的脑海被孔子的思想占据的时候,我希望能做一枚谦谦君子,尊礼重孝,但我觉得按孔子说的做就没有自我了,我又想要遁入空门,修心笃行;接着我又觉得遁入空门似乎很无趣,认为其本质是对世俗的一种逃避。所谓大隐在世间,于是我又认为我应该遵循自己的意志,去超越,去实现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情感,要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活生生的人,砸碎一切束缚我的链条;但要做到这种程度,似乎是很难的,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中的唐泰斯到最后几乎成为“神”了。我有自知之明,既然不能自我实现,既然世界和人生本就无意义,那么我就做个“局外人”吧,我去追求属于我的自由就行了,可内心似乎并不甘心就这样,这等于是让自己成为一个透明人,主体地位缺失的人。那要不还是去追求我们共同的理想吧,对我用的是“要不还是”。显然,第一,我是肯定没有远大理想的,有也是自己感动自己;二是,我对这个理想持悲观态度,比起这个,我更认可“人性论”和“社达论”,我这里没有用“更愿意认可”,我不愿意认可,但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似乎不得不去认可这一套,即便它被很多人唾弃。

请注意,以上一段是我个人认知觉醒的初期想法,是幼稚且粗浅的,是一种囫囵吞枣式的从书本输入一些内容后的混乱运行,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扬弃。我把这样的行为称为思想上的鹦鹉学舌,是没有自己的东西的,是看似有思想,实则还是文盲的。

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思维上的反复挣扎后,我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些思想都是别人的,是别人人生经历的体悟,要用到我个人身上,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合我自己的人生哲学,还是要在生活这本大书中去体悟,此时我明白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含义,也明白了阳明先生所说的要做到“知行合一”须得“世上练”的含义,也明白了阳明先生为何提倡“述而不作”。

这让我直接就过渡到了实践论,不得不佩服伟大导师的思想的深刻性。结合马克思的认识论和《道德经》,我对“客观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即世界的运行是客观规律的展开。能遵循客观规律做事的人被称为“神”(这句话是在网上看到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去探索客观规律,即如何实践,这个客观规律是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去探索的,比如现在的科学,古代的周易,而探索客观规律的过程又是痛苦的,这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努力,最终还不一定有结果。

在这里我也有一个猜想,我们的痛苦,大多也源于在客观规律的探索的路上遇到了瓶颈,辐射到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就是内卷和躺平,或者自我了断。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局外人”除外。在智性不发达的古代,我们还可以把这样的痛苦转向出口到宗教信仰,而在现在这个“上帝已死”的时代,我们似乎对任何思想,任何道理都持怀疑态度,人的“自我”觉醒了,阶级的分化直接导致“我”的主体性的被认可程度被抬高或降低,快乐和痛苦也就处于这样的摇摆中。此所谓“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从以上已经不难意识到(当然我也逐渐意识到了),思想并不能指导行为,保守点说,至少不能完全能。再强大的思想,也无法让我在溺水的时候不把救我的人往下拖。那么在思想的下面,一定还有某个东西在控制着我们,这很容易联想到本能、本性、动机、发心等等。以至于我们在面对痛苦的时候会躺平、摆烂甚至自我了断,又或是导向另一个极端——内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即我他妈一定要“活”下去)。

在这之前,我一直疑惑于这个问题,即便我能从理论上去认识佛家讲的本性真如,但我体会不到,甚至我会想象性的设置一个如如不动的东西,然后再从理论上将其“无”掉(有时候觉得挺蠢的)。直到我看到马林老师的“情绪模型”,感觉一下就点醒我了,即思想或理性,是受更深层次的情绪驱使的,你处在什么样的情绪,即我们常说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或是偏积极,或是偏消极。而我们常说的理性,是情绪的冷静态,或者说积极或消极的相对中间态,这个冷静态会随着个人的反复体验或磨炼向上攀升,量变引起质变,即我们常说的心境,不同的人对一件事的心态是消极或是积极在于这个人的心境的水平,也就是情绪的冷静态的阈值的高低。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常说的理性实则是不存在的,只是情绪的一种状态。所以人的所谓的抗压能力,心态的好坏,是从一件一件的事情中修炼出来的,不是明白了某个道理就能做到。比如上台演讲、数学考试、体育竞赛,你跟他们讲这只是对你平时努力程度的自然展现,沉着应对就行,这好像并不能让一个人就不紧张了。

当然,对于情绪的产生(是否还有更深层的东西),思想能否影响情绪(我认为思考也是一种行为),我暂且持怀疑态度。我认为这对我是一次很好的启发,我将其视作对阳明心学的发展(暂且不考虑学术界是否承认,我本人尊重学术界的一丝不苟的严谨推导,但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爱胡思乱想的人认为有用就行)。

感谢您能看到这里,文笔一般,思想浅薄,还望见谅。后续我也会对一些我之前思考过的一些问题写一些想法,欢迎讨论。


关于从马林思维“情绪模型”中得到的启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