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上海德格尔“此在与世界”的山峰,回望跑者的攀登之路
海德格尔说:人“在世界之中存在”……人在认识世界万物之先,早已和世界万物融合在一起,早已沉浸在他所活动的世界万物之中……所以“此在”与“世界”融合为一的这种关系是第一位的。至于使用使人成为认识的主体,世界成为被认识的客体的这种“主体—客体”关系则是第二位的,是在前一种“一向”就有的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哲学导论》,张世英
《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庄子的思想出发,海德格尔的哲学本体论思想毋庸置疑是“万物一体”。在书里,张世英还把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思考细分为两个层次、三个阶段。
两个层次:一是指“人—世界”结构(海德格尔的“此在”与“世界”、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均属于此类);二是“主体—客体”结构,意即主张人作为主体,世界作为客体,二者一主一从,分离对立,只是通过认知的桥梁达到统一。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第二个阶段是“主体—客体”;第三个阶段是经过了“主体—客体”式思想的洗礼,包含“主体—客体”在内而又超越了“主体—客体”式的“天人合一”可称为“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
接下来,我就围绕这三个阶段,谈谈我对于跑步的理解,谈谈我心中刚具雏形的跑步真谛。
一、前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阶段——人人生而会跑
作为从非洲大草原上走出来的恐怖直立猿,人类在百万年的漫漫进化之路上,打磨出了一套极其精密、高效的身躯,牺牲了部分爆发力但换来了更多耐力的肌肉系统、无与伦比的排汗与散热设计……再加上高智商的社会群体合作,让人类最不断走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期间把无数种生物都吃灭绝了),成为了生态链顶端的存在。

奔跑,作为人类的本能,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基因中,人人生而会跑。急着放学回家的三岁孩童,会主动奔向父母的怀抱;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们,看到超市的鸡蛋打折,照样可以一路小跑;心心念念的恋人从远方款款而来,年轻的小伙儿更能爆发出强劲的冲刺速度……
和自然界的许多动物一样,跑步,是我们生而会之的一项运动,是我们的出厂设置,是无需后天习得的本能。
二、“主体—客体”阶段——科学的跑步
只依赖先天本能,我们若想在干饭的路上抢在前头,在体育测试、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亦或是在职业赛场上一鸣惊人、大放异彩,除非天赋异禀,否则光处于“前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阶段”是远远不够的。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随着近代蓬勃兴起的体育运动前进史中,越来越多的跑者摆脱了前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阶段,在集体的智慧中,不断从跑步的特殊性中努力提炼普遍性,从具体现象中孜孜以求一般规律。因此,在进入“主体—客体”的认识阶段后,我们逐步加深了对于人类躯体的认识,总结出了更高效的跑步方式、更科学的训练方法。
这时候,我们需要暂时抽身于外,尽力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这幅精密的身躯。我们需要用科学的运动思想和知识,从跑姿、呼吸、力量、体力……诸多方面一点一滴地打磨着自己的肉体凡胎,让其能够适应更长时间、更高强度的奔跑。
在这个认识阶段,我认为无论是初跑者,还是精英跑者,都要注意避免掉进两个“陷阱”。
一是盲目学习他人的跑步技术特点。以跑步如何落地方式为例,无论是后脚掌、全脚掌、前脚掌落地方式,都具有其合理性和对应的身体特点及技术要求。而且,不同阶段的同一跑者并不会一直采用一种落地方式,随着跑者个人能力的变化和训练阶段的要求,落地方式也会随之改变。在世界顶尖的马拉松跑者中,上述三种脚掌落地方式都存在,比如大迫杰是前脚掌落地,基塔塔是后脚掌落地。至于叫嚣着只有某种脚掌落地方法最“对”的说法,则是完全脱离了具体实践领域的体现。在苍白无力的抽象概念世界中讨论跑步,对于现实世界中的跑者往往是无益且有害的。
忽视自身具体情况,盲目学习他人技术特点的跑步,是一种对自身缺乏足够认识的冲动、盲动行为。通过借鉴、尝试、试错、修正等一系列环节,不断熟悉自身,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技术特点,达成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具体和一般的结合,如此方为正道。
二是对于我们初跑者和大众跑者来说,一定要始终把握身心素质与跑步目标不匹配的主要矛盾。跑步遇到瓶颈了,想尝试进阶,我们心中一定要牢记身心素质的不断增长才是最直接、最主要、最核心的,要在跑步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身体的打磨和掌握,加强心态的调整和把控,而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选择跑鞋、搭配着装上面。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性事物的根本性质,跑步的根本性质始终要落在身心素质上,而不是落在跑鞋、衣着等外物上。
三、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阶段——超越有限性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能按照“主体—客体”阶段的认识性成果严格训练,跑步不辍,各种“科学”buff加身,我们就一定能站在当前人类的顶峰吗?我想这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前主体—客体的天人合一阶段”仍在对我们产生着影响,它有一个通俗的描绘——天赋;另一方面,我们往往缺乏一种更高层面的身心合一境界的加持,缺乏对“主体—客体阶段”的有限性的超越,而这也正是我今天想着重跟大家分享的一点儿浅见。
在进行正式论述之前,我想先谈谈《强风吹拂》动画里让我最深刻的一个场景。
来自宽政大的阿雪奔跑在箱根驿传第六区的赛道上时,看到了扬扬雪花中继父、生母及妹妹的热情加油,听到了血脉相连的亲人最尽力的呐喊,那一刻的阿雪、奔跑在下山道路上的阿雪、性格冷静的阿雪再也没能控制住心中的波澜,他接续起了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过去的他努力学习,通过法考是为了让母亲过上幸福生活,尽管继父的出现让阿雪感到嫉妒和些许自卑(阿雪感到他夺走了母亲的爱),但他始终在朝着心中的目标——未来的强大自己努力着。家人的呐喊、亲情的纽带在这一刻汇聚在身,万众瞩目的阿雪已经足够让家人为之骄傲。基于“万物一体”的本体论思想,结合海德格尔“此在—世界”结构来说,这一刻,过去的阿雪、当下的阿雪、未来的阿雪收束在了一起,他奔跑在过去,奔跑在现下,也奔跑在未来。心底波澜现,刹那天地宽,身心合一的阿雪迸发出了更强大的力量,以二秒之差获得区间第二,他无愧于跑者最高的荣誉——强。

基于“万物一体”的本体论思想,在昨晚的20km长跑中,我的脑海里一直在回荡着海德格尔的“此在—世界”思想。我还远未达到跑步的“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阶段”,但我感觉自己短暂地拥有了那样的部分体验——人、物、景、情的相互交融。
2022年5月10日,立夏后的初雨哗哗落下,滋润着河畔清柳的枝枝嫩芽,扫荡了空气中的污土浊尘。傍晚时刻,我大口呼吸着饱含自然生机的空气,开始了奔跑之途。这是让我永生难忘的一次长距离,除了钻进脑海中的海德格尔,一同灌注身心之中的还有坚实的塑胶跑道、路旁花草树木、林间飞鸟……正如苏轼所言:“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脚下穿着的正是完赛人生第一次半程马拉松的跑鞋,陪伴了我近两年的老朋友——匹克奇弹2.0。
在将近90分钟的奔跑中,自然各“物”、由自然各物搭建而成的雨后新“景”、追索往昔参赛经历之“情”……共同融汇。我在各物、各景、各情之中,各物、各景、各情也在我身心之内。周遭各事物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慢慢聚合……
如果照“主体—客体阶段”的认知来看,各物、各景、各情皆为外物,势必要对“人”产生杂乱的影响,干扰跑者的节奏。跑者应当专注自身,摒弃外物烦扰,这样才能跑得更好、更快。但我觉得,不一定,有图为证:

“主体—客体”阶段得出的认知成果,其有限性症结就在于此,世界万物本为一体,过分强调主客有别,在人、物、景、情之间落下道道壁垒,反而是陷入了有限的窼穴,而终究难以达到超越有限,攀登更高峰的境界。
而基于“万物一体”的本体论思想,重视“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阶段”,则有助于帮助我们超越有限,达至跑步的更高境界。这也正是我对于《强风吹拂》中,勇夺第九区区间赏的阿走所说的“跑者,是需要观众的”这句话的理解。万物一体,不相同但相通,跑者不停前进的动力不只来源于肉体的自己,也同样来源于或近或远的人和物、或明或暗的自然景致、或隐或秀的美妙情感……
但这也绝不是说“主体—客体”阶段的认知成果就被我们完全抛弃掉了,这一阶段是实现由“前主客关系”到“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阶段的必由之路,且三者之间并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而是一个辩证的、始终运动着的扬弃螺旋。
随着不断的思辨,我越来越肯定自身的跑步真谛了,概括来说就是:“身心合一处,跑步自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