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泪仙女”、汉服掌柜、澳大利亚汉服快闪、寻找汉服大使发起人听月姑娘专访来啦!
听月老师采访
HANFU SHIDAI
Q1:
汉服世代:听月老师您好,很荣幸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在汉服圈这边算是一个元老级的红人了,可以请您分享一下您是什么时候接触到我们的汉服文化的呢?

听月:其实我从小就特别喜欢汉服,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汉服的概念,觉得那是古装,小时候会把那些窗帘布、蚊帐往(身)上披,而且我从小学画儿的,特别喜欢画一些仕女图一样的画,那时候我觉得算是一个萌芽。
但我真正接触汉服是我去澳大利亚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我们学校有一个多元文化节,要求我们全校师生都要穿自己国家的传统服饰去出席,我当时穿的是一身旗袍去的,旗袍也很美,但当时我看到我的日本同学和韩国同学穿得花枝招展、那么大袖子的衣服去的时候我觉得,我记得明明以前我们也有,怎么现在感觉好像没有见着了。这件事情之后我回去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查资料,我去看汉服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感觉现在大家都没有穿了,那个时候就跟汉服结了缘。
了解到那就是我们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就开始穿汉服,用自己打工挣的钱买了人生的第一套汉服,在墨尔本、悉尼穿上汉服上街,最开始大家看我的目光多少有点异样,那时候还没有现在普及率那么高,大家会觉得我穿的是奇装异服,甚至有很多当地的朋友或者我本校的学生呀老师们会说你穿着一身是不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所以当时我就觉得任重而道远,我希望以后我穿汉服的时候不会把我当成别的国家的人,而知道这个是我们中国的衣服,就这样,和汉服十年的缘分就开始了。
汉服世代:老师的故事说出了很多同袍的心声。
听月:是的,我相信最开始大家穿汉服的时候也会承受一些非议,或者说会有一些眼光,甚至是家里的不理解、不支持。我第一次穿汉服回家的时候,我外公就说,你赶快脱下来,怎么穿韩国人的衣服呢,怎么回事,我说这个是我们中国人的衣服,他说中国人哪有这样的衣服,我说这就是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我觉得现在国内无论是年轻一代
还是年老一代,对于汉服的接受度在慢慢放开了,以前的时候大家确实觉得有点奇怪,
但现在我觉得这是一条越走越宽的路了。
Q2:
老师的故事很真实也很有趣,您和汉服的故事可能也是近几年来,近十年来我们的汉服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一个故事,您刚刚谈到您和汉服结缘长达十年,可以分享一下是什么让您坚持到现在吗?

听月:最开始可能只是在学校里穿一穿,第一次坚定我想把这个事情做成自己的事业,是当时我穿着汉服出席我的毕业典礼,当时有一位华裔老师,其实他的中文说得不是特别好,是在澳大利亚长大的华人教授,他当时看到我就热泪盈眶,很激动地跟我说,他说你知道我教书十几年了,你是我见过的第一个穿着我们国家的衣服来的中国学生,他觉得特别感动,因为他很长时间没有回国了,他说他只在三岁的时候去过祖国一次,那个时候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希望能做点什么让更多的看到我们华夏文化的璀璨,所以那时坚定了我的信心。
最开始我想要创业做汉服相关事业的时候家里是非常非常反对的,因为毕业后我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普华永道做咨询师,在父母和身边人看来这是一份高薪又体面的工作,当我说我要辞职做汉服相关的创业的时候,我第一次遭到了集体性的反对,没有任何人支持我,因为大家觉得这个事情非常不靠谱,那是2015、2016年的时候,当时别说是在国外了,即使是在自己的国家,汉服也是非常小众的一个领域,很多人没有听过,对这一块也不看好,当时做这个事情真的是全员反对,甚至我家里就跟我说,你要创业也可以,我们这边不会给你一分钱支持。
创业需要本金,当时我手上也没有钱,我是裸辞,没有任何积蓄。然后我当时就穿着汉服做糕点送外卖,用这个噱头引起了当地的很多关注,很快就走红了,因为大家觉得很有特色,所以靠这个有了我的第一桶金才有了后面一系列对汉服的推广,后面我们做了“寻找汉服大使”大型公益比赛,第一届就吸引了一千多人报名,这个数字对国内来说好像没有多少人,但在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已经是很多了,而且当时不仅有中国人去参赛,还有马来西亚、韩国等等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当时这个活动我们是想通过汉服这个表现形式,真正想要向大家输出的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精髓,比如当时总决赛的话相当于是一个表演赛,选手们穿着汉服唱歌、舞蹈、弹古筝、书法、国画,第一届就吸引了近两千的现场观众,还有很多当地人观看,节目也在澳洲一炮而红,很多人都是通过我们节目知道的汉服,所以我其实很感动。其实这一路走来确实有点不太容易,一开始所有人都不太看好,走到今天感觉大家接受度越来越高了,但是因为疫情等各方面的影响,市场不好,我的很多同行们也属于很艰难地在坚持的这么一个状态,但是我觉得为什么能一直这么坚持下去,一个是因为“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热爱,真的是非常非常喜欢这样的服饰文化,还有它背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还有就是来自周围很多善意的反馈,虽然也会遭受很多非议,但是大部分人都是给予我们很正向的反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9年我们在澳大利亚做“我和我的祖国”汉服快闪的时候,当时我们是在悉尼歌剧院,大家穿着汉服唱歌、跳舞,那时候有很多很多人看,当时有一对当地的老夫妻,年纪都比较大了,他说我知道你,我知道你身上穿的是什么,是汉服,这个是你们中国的衣服,他说我们特别喜欢中国文化,但是我们之前真的不知道中国的服饰文化里面有汉服这么一个单独的体系,他说很感谢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在做这样的文化输出。
我觉得这是一个让我很感动的事情,在很多国家大家对这种多元文化的接受度和包容度是非常高的,现在我们国家也是,很多路人也是给我们很多善意的支持,这些声音一直支持我们走到现在,我相信很多跟我一样还坚持在这条路上的人,不管是做汉服的也好,也许是模特、也许是妆造老师、也许是摄影师,在这个行业的各行各业的人们,一是因为热爱,二是因为周围这些善意的声音,支持我们走到今天。
Q3:
听老师说完很感动,听您讲您在澳洲的故事,很艰辛、很曲折,但是也有很大的收获。现在其实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我们的汉服了,也有很多的人在海外传播汉服,您被称为在澳洲传播中国文化的“活招牌”,那您对和您一样在海外做中国文化推广的同袍们或者同道中人们有什么寄语吗?

听月:确实有很多话想跟她们说。一个是在海外,因为现在疫情当前,大家一定要先保重自己的身体,在祖国的我们永远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第二就是现在我们所做的这些事业,也许现在我们还没有迎来一个彻彻底底的曙光,但是黎明前本来就是非常黑暗的,大家一定要坚持、努力做下去,是一定会看到曙光来临的。
其实现在我们的环境非常的友好,短视频、自媒体的发展让我们的宣传比以前容易多了,只要大家坚持下去,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式,都能把祖国的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然后也希望有更多人因为像我们这样的同袍们或者一起在这条路上坚持的人们从而喜欢汉服、喜欢中国文化,还有背后五千年的璀璨历史。
汉服世代:我相信在和老师一样的同袍的努力下一定会迎来曙光的带来。
听月:我也相信。
Q4:
我们一起期待一下。今天老师来参加节目,我有注意到老师是有唱歌,这是您第一次穿着汉服上台唱歌吗?

听月:其实不是,之前“我和我的祖国”也是一个歌唱快闪,我就是唱开头那一句的。
其实我一直很喜欢歌唱舞蹈,我自己本身也是设计师,会画画,这个也算我们的文化输出,我也想让更多人听到我们的声音。你看可以穿着汉服唱歌、跳舞、说相声、演小品、滑滑板,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我觉得汉服未来一定会有不同的展现方式,一个是我们的礼服制,就是我们在重大场合、过重大节日、传统节日的时候穿上汉服,那同时它的日常模式也是可以开启的,比如我们可以穿着它去上班、上学,因为现在我们也开发了很多日常款的汉服,不再局限于大家认知的传统服装的领域里面,他其实可以伸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Q5:
今天老师的这身汉服也很漂亮,很惊艳,里面也加入到您自己的设计吗?可以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听月:这身属于融合了很多现代元素的新汉服,我们叫现代汉服。我自己也会设计那些比较复原、复古的汉服,这种就是典型的现代汉服,你看我加了荷包。像以前一般来说我们的汉服琵琶袖就可以装东西了,但做这个外披的时候我加了一个很可爱的老虎图案的荷包,因为马上虎年就要到来了,还有毛绒的设计,为了冬天的保暖。
所以大家不要一提到汉服就是会不会冷啊会不会热啊,其实我们有夏天的、冬天的,也有春天的秋天的汉服,还有不同场合我们也有不同形态不同形制的衣服,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非常博大精深的一个领域。
我认为自己还是汉服的初学者,虽然喜欢汉服十年了,但是真正投身于研究汉服,还有相关的一些历史知识等专业领域也就这几年的时间,所以还是在一个创作和学习的过程中,
Q6:
刚刚老师的这番话肯定能打破很多人对汉服的偏见或者是一些不太友好的声音,肯定可以得到更多大众的正面反馈的。老师您在汉服领域耕耘了这么多年,对汉服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想法吗?

听月:有的,其实我觉得我们一直在说汉服要破圈要破圈,怎么样才能让它破圈就是我们一直在深耕的一个话题。
我们做汉服是一是希望有更多的大众可以去接受它,刚刚有提到第一是礼服形态,第二是常服形态,那么对于常服形态,我相信有很多圈外的朋友或者对汉服不太了解的朋友,对汉服好像有点畏惧感,会想万一我穿不对会不会被人笑,万一我鞋没穿对,万一我头发没梳对,会不会被人说,被人嘲笑等等,汉服未来的发展希望能以更加包容的形式去看待这些问题。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完全可能是上面穿着一件衬衣,下面穿着一条马面裙,然后我可能穿着一双运动鞋,就怎么方便怎么来,在这么一个过程中,其实我们就是把它当作一件衣服,它跟我们的T恤、牛仔裤、A字群,它的运用场景是一样的,不用特别去神话它。那另外一种场合就属于我们的礼仪场合,我觉得这种场合是适用于全世界所有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国,因为本身我们自己是礼仪之邦,注重礼仪,在东西方社会里面都有专门的场合,英文里有个词叫“dress code”,翻译过来就是穿着要求,比如说我们主办方要求我们今天是一整套明制的或者唐制的,是有这样的要求的话我觉得这种时候可以去注重一些特别仪式感的,比如说我们的发型、服装配套的首饰等等,但是在其他生活场景里面大家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衣服就好。这个就是我对它未来的展望,它一定是分成两派的。
希望大家不要惧怕去穿它,当作一件美丽的好看的衣服就行,而且我们做一行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从最初的小白到现在我对它了解得越来越深刻,然后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本身这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所以对很多新人朋友来说,没必要因为害怕它咋们就不去尝试它,我们大胆的地去穿,穿错了也是很正常的,这不是一个值得被笑的事情,如果有人嘲笑你你就怼回去就好了。
因为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早些年我们也设计出一些不对的形制的汉服,也是后来不断修正的。我相信汉服未来一定会专门成为一个学派,我希望会有专家们专门去研究它,根据我们出土的文物、墓葬、陶俑、壁画等实物对其进行论证。那另外一派,我们的新派设计师们,品牌方们我们也是不断地融入现代的审美和元素,融入我们现代人的一些喜好,给大家设计出更方便、也更美观的汉服、汉元素,甚至是一些国风的服饰、制品等等。
我觉得未来是将东方审美带到世界舞台的一个过程,早在我们唐代时期,很多国家就以学习我们唐朝的穿搭审美为荣,觉得那是非常好看,其实这是一种很强的文化自信,但走到今天,我们马上2022年了,我觉得我们国家不管是从经济实力、还是文化实力都已经发展到让我们非常自豪的一种程度,我觉得是时候了让我们的东方美呈现给大家。
汉服世代:非常谢谢我们的听月老师,非常真诚地跟我们分享了跟汉服的故事,然后也非常
耐心细致地给我们科普了很多关于汉服的文化知识。非常感谢。
-END-
文案:慕一
编辑/美工:糖糖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