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岳阳楼区梅溪中学 邹靖云
托尔斯泰认为:—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可见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它有助于促进孩子其它社会性良好品质的发展和智力发展。那么在家庭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

一、给予孩子一定的职责
想要让孩子有责任心,就要让孩子去承担他应承担的责任。每一位父母都是爱子女的,但是在慈爱的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原则性相配合,才能使教育的方法落实于生活中。在家庭中给孩子分派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打扫卫生、长期取报、取牛奶、负责给花草浇水等,并及时对孩子所做的一切给予鼓励。一旦确定某个责任是孩子的“自留地”,父母就一定不要进去除草浇水。要对孩子的疏忽持“熟视无睹”状。我的爱人喜欢种花,女儿非要认养其中的一盆君子兰,在坚持给君子兰喝了半个多月的“牛奶洗瓶水”后,她就忘了它。我和爱人看在眼里,但就是不给她的宝贝花浇水,等女儿忽然想起这回事冲到阳台上去看时,她的君子兰已经枯萎了。女儿哭了!失职的后果已经惩罚了孩子。一盆枯萎的君子兰,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它讲清了“责任”二字的重大。
二、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可以训练孩子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起。当孩子对自己切身的种种事情都能负责到底的时候,才能要求孩子对其他的事情逐一负起责任。家庭中要有明确的分工,父母应该分配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当然在刚开始的时候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检查和监督。特别是要明确地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目的就是要克服孩子的依赖性,培养独立性,也就是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去处理自己应做的事。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如我的家庭要求家人洗澡后把换下的衣服放进洗衣机,可女儿经常忘记,于是我让她用本子记下洗澡后该做什么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从此以后,女儿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她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可见,当要孩子记住做某事时,与其大人经常提醒,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这样孩子也慢慢地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三、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
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在一定的年龄段自动出现的,它需要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慢慢形成。孩子的责任意识还不稳定,其行为习惯需要通过模仿或反复训练而逐步形成。因此,父母在对孩子提出行为规则的同时,还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和反复的训练。如孩子游戏结束后,让他认真收拾玩具并放回原处等。长期不断的训练,不仅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还有,父母的养育方式和以身作则十分重要。民主式的教养方式容易促进孩子责任心的良好发展;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和不一致型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责任心的不良发展。父母更要在孩子面前言行一致、赏罚分明、公私分明,这些行为都会对孩子责任感的产生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是温暖的港湾,是栖息的窝巢。在单位要做一个好职员,在社会要做一个好公民,在家里也要尽力扮演好自己应有的角色,做父母的好儿女,做子女的好爹妈,做夫妻的好伴侣。老人的冷暖病痛记挂在心,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抽点时间去陪陪他们,“常回家看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子女的功课自不必说放在心上,但更重要的是言传与身教紧密结合,做他们学习的好榜样、人生的“第一老师”。有了责任心才会有孝心、慈心,才会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赡养父母、抚育儿女的义务,才会做家务也像做自己兴趣盎然的事情一样津津有味,孜孜不倦。
五、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在其行为的熏陶之下,其子女也能习得相应的积极的行为方式,而父母言行不一、不负责任的行为则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消极、不良的负面榜样,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应该高度重视自身言行对孩子所起的榜样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在朋友交往中,做到对自己的事情尽心负责,能关心、帮助他人,具有集体责任心,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认真负责,重承诺,答应别人(包括孩子)的事就努力做到,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起到影响和教育儿童的目的,促进其责任心的发展。
总而言之,培养孩子责任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知到行的渐进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向孩子讲述道理所能奏效的,也不是几次具体的情境感染就会成功的。它需要意志的支持和实际的锻炼。希望为人父母者都懂得培养孩子责任心,因为责任心是根,根深才能叶茂!
编辑 徐宙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