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1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心系人民,大有可为》

2021-06-10 19:57 作者:高中语文谢伟思  | 我要投稿

2021高考全国甲卷作文


心系人民,大有可为(999字)

谢伟思


心系人民者,大有可为。

首先,“可为”与“有为”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何关系?

“有为”的意思是有所作为,它既可以指事前的积极选择——在“有为”与“无为”中选择“有为”,也可以指事后的好的结果——有所成就,比如“年少有为”中的“有为”。

当一个人选择了“有为”,就会迎来一个问题——何为“可为”?“可为”就是为自己能做的事情界定出“可做”的范围、并对这些事进行“价值排序”。如果没有界定“可做”的范围,就会胡作非为、受到制裁,如果没有恰当的价值排序,就会本末倒置、碌碌无为、事与愿违。

综上,选择“有为”是一个人奋斗的起点,思考“何为可为”是最终实现“有为”的必要条件。


那究竟何为“可为”呢?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给我们的启发是要心系人民——为人民服务的事,可为,且在价值排序中,应以人为先。何以见得呢?

以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战略为例。1947年,国民党攻占延安,毛泽东决定撤退,众人不解,毛泽东解释道:“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而蒋介石得知延安得手后认为胜局已定,在决战前夜的军事会议中也只是说些空话给将领们打气,他自己在日记中都不禁感叹“自觉言多重复”。

一对比就会发现:在蒋介石的眼中,不假思索地攻城掠地是“可为”,用空话敷衍军事会议也是“可为”;而在毛泽东的眼中,存人失地是“可为”,存地失人则“不可为”,毛泽东对于“可为”、“不可为”有清晰的界限,对“人”、“地”各种要素有极具洞见的价值排序——以人为先。

在党的队伍里,心系人民、有所作为的不只是各位领袖,还有无数的革命前辈。革命烈士方志敏在诗歌《呕血》中说:“我为家庭虑,我为求学虑,我又为无产而可怜的兄弟们虑。万虑丛集在这个小小的心儿里,哪能不把鲜红的血挤出来呢?”“无产而可怜的兄弟们”,是无数革命者心中的人,革命者为人民而选择“有为”,视自己的牺牲为“可为”,真的是用他们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


生于太平盛世,我们无须置身于硝烟、鲜血之中,在这样的环境里,更可以大有作为。所谓“佛系”、“躺平”只是乐曲的休止符,“有为”才是人生的主旋律。现实中总有人视追名逐利、敷衍了事为“可为”,然而唯有心系人民、目中有人、以人为先,才能划清“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最终有所作为。

愿我辈心系人民、年少有为,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的中坚力量。


#我在B站写高考作文# 

2021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心系人民,大有可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