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BIMBOX:8个BIM云平台暴力拆解对比(上)

2019-08-27 16:19 作者:BIMBOX  | 我要投稿

你好,这里是BIMBOX。

前一阵,我们发了一篇文章《BIM云平台对比测试:我们一起把事情搞清楚》,发愿花一些时间,把主流的BIM轻量化云平台产品归类整理,并做对比评测。

没想到这个坑挖得有点大,这篇内容成为了BIMBOX成立以来最难产的一期。

当时我们在文章中说:「尽管平台的设计逻辑和功能定位不同,但总体来讲还是能找到一些共性。」

两个多月后回看这句话,真的是天真又任性啊。

我们花了一个多月拜访各界人士,收集了大量的建议,又花了很多天把参加测评的平台从头到尾摸一遍。

到了真刀真枪的对比时,我们发现了非常多的困难。

最大的问题是功能难以归类。

比如:某个软件把「图纸与模型的联动」功能归类为二三维联动,而另一个则把图纸功能归类到模型树里,再另一个又把它放到漫游里。而不归类又没法对比,这种问题几乎在每一项对比中都存在。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难保证绝对公平。

比如:有些平台支持非常详细的画面设置,有些平台则不支持;有的可以自定义渐进显示的开关,有些平台强制打开,又有一些平台则是强制关闭,测试流畅度的时候,很难做到同等画质下流畅度的公平对比。

但是,无论怎么说,发下的愿,我们就想各种办法去实现。否则今天的文章就结束了。

这两个月我们收到很多这样的建议:「XXX和YYY从思维到技术都不一样,没法比」,或者「这是个技术难点,做出来很不容易,要重点关注」。

但,无论怎么难,最终我们都需要选择一个视角,来「霸王硬上弓」的对比。

我们选择的评测视角,就是平台使用者的视角。

你会看到,评测中某些指标对一些平台来说并不公平,比如注重流畅可能会牺牲一些功能;比如定位为设计平台,会有很多施工功能不具备;比如引擎类产品并没有提供现成的功能,会在对比表格中显得不好看。

但如果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产品经理的选择和取舍,并不一定与所有用户的需求匹配,甚至不一定被所有用户所理解,这也是产品经理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就面临的现实。

用户的选择是残酷的——也许他们需要简洁和极致,也许他们需要大而全,也许他们就需要低价格。而开发者们只有一个办法来筛选用户、和用户对话,那就是产品本身。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所有功能拆开了给大家看,所以文章标题中说到的「暴力拆解」并非噱头,而是真的暴力。

在整个评测的准备过程中,我们收到了上百位朋友的建议和帮助,非常感谢你们。因为各种原因,很多意见我们没有反映到评测中,还望大家理解,我们同样也是在各种纠结和取舍中,尽量做到平衡。

市面上有上百家BIM平台,我们选择的唯一标准是:看到了上次的文章,主动联系我们并保持长期配合的企业,即没有知名度的先后,也没有主观筛选。

我们无意通过对比给大家推荐某一款产品,而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测试的思路,未来你在选择其他平台的时候,至少可以按照这个流程来测试一遍。

这份报告不求「权威」,只求「认真」。这一期,我们尽最大努力,藏起自己的态度,只把数据摆给大家。

废话说完,下面正式开始评测。

参与评测的产品

注:
1.表中最后一项,产品代表功能开发完毕,不可(无需)再进行二次开发,直接对接业务。引擎代表提供底层文件格式解析、模型图纸浏览、BIM数据存储等基础功能,购买者可以(需要)针对自己的业务进行二次开发。
至于是否提供企业定制开发服务,则根据各家销售政策来定。比如CCBIM属于「产品」类型,但提供收费定制开发服务。
2.B/S代表使用浏览器即可直接打开项目、使用功能;C/S代表需要单独安装客户端软件才能使用。很多厂商都提供混合服务,此分类仅限于在PC端对模型操作时使用的方式。
3.排名不分先后。
4.EveryBIM有网页端和PC客户端两种形式,但网页端只提供基础功能,以下测试以PC客户端为准。CCBIM也提供了桌面端,但并未比网页端多出明显功能,从便利性出发,主要测试网页端。
5.以下评测中,上表中标记为「引擎」的产品,打●代表平台已提供现成功能,没有打●不代表平台完全不支持,有可能通过调用API自行开发完成,具体详见厂商提供的API文件。

评测环境

整个评测过程使用同一台电脑,同样的网络环境。每次切换后,重启电脑,单开浏览器独立测试。

01.基础性能

1.平台原生支持三维模型的格式

有些厂商专门为支持其他格式做出了开发工作,公平起见,所以下面只列出平台直接支持的格式。

间接转换的格式不算,比如先用Navisworks导入文件,再上传NWD,仅计做支持Navisworks;或者先用ArchiCAD导出成IFC再上传,仅计做支持上传IFC。

Navisworks支持的软件及中间格式如下:
Revit,Microstation,Catia,Sketchup,Inventor,AutoCAD,Rhino,3DMAX,FBX,IFC,STL,STP.

2.跨软件格式模型合并

有些工程项目,不同专业的模型由不同软件建立,此项主要测试是否支持不同格式的文件进行合并,比如Tekla建立的钢结构和Revit做的建筑模型。

3.转换方式

模型从建模软件到平台需要经过轻量化转换,主要由两种方式:

一种是安装软件插件,在本地直接转化,优点是选项比较丰富,对原始模型的保密性比较好;

另一种是在浏览器中把模型源文件直接上传,由平台服务器进行后台转化,优点是无需占用本地资源,转化速度比较快无需等待。

以下测试中的本地插件转换仅针对Revit软件。其他软件支持情况详见01-1

4.插件转换选项

下表列出的仅为转换上传时的可选择项目,上传后展示的不在此列。比如某平台导出时没有「房间选项」,不代表不支持房间导出,可能是默认上传的。

真实或着色选项会影响上传之后模型的显示方式,前者显示构件的真实材质贴图,后者显示软件中的着色(比如Revit中的系统颜色或过滤器颜色)。

*此表格和后文很多表格中,BIMe和BIMFACE都有引擎属性,主要由于很多功能可能通过引擎提供的API自行开发,为便于二次开发使用者区分,故把这二者放在一起并加以颜色区分。后文不再赘述说明。

5.模型转换时间

01-501-8连续四项使用的是同一个某商业综合体模型,面积1.8万平米,构件数43797,后面三项不再单独说明。

*此转换时间特指导出时在软件可调范围内精度最大、附件最多的转化时间,各家平台的转换选项不同,具体见01-4。

6.模型打开时间

此项为转化完成后,进入平台加载模型的时间。第一次加载需要后台下载模型、材质贴图等,第二次第三次则是模型和贴图写入本地后的加载时间,主要是加载各种软件功能控件。

*第一次加载加载包含模型的下载时间,受实时网速影响较大,多次复测也有偏差,数据仅供参考。
*BDIP有本地化组件,Revizto的模型在导出时已经自动储存到本地,所以三次打开的加载时间相同,其他用户打开模型时需要先手动下载模型,在此不再另做测试。

7.压缩率

原始文件713M,为更符合实际情况,原始模型未清理DWG、无用视图和废族,实际清理后模型大小约为400M。

下表格为转换后文件大小除以713所得的比例,数字越小,压缩率越高。

8.流畅度测试

此项主要对比平台在视角移动时的流畅程度。

网页端使用Google FPS extention插件测试帧率,显客户端通过Fraps软件测试帧率。

由于帧率实时显示有较大的上下浮动,故仅做参考,不做量化对比。

各平台有不同的显示选项,详细选项支持请见02-2,其中对流畅度影响较大的有阴影、环境光照、模型精度等,以下视频分别测试最高画面最佳流畅度的效果。

渐进显示是指视角移动时,暂时关闭部分构件的显示,镜头静止时再显示全部构件,它是对流畅度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因素。

各平台此选项情况如下:

实测视频:

*BDIP和BIMe两个平台支持渐进显示的开关,大模型建议打开。
*视频的录制帧数为每秒30帧,从FPS监测来看,BIMFACE、圭土云在强制关闭渐进显示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每秒40-55帧,Modelo DAM则是稳定在每秒50-60帧,在视频上已经表现不出来,但实际操作手感是非常顺滑的「游戏感」。

02.外观和展示

1.软件模型主界面

各软件模型操作界面如下,主要看一下功能布局和UI设计,不做解读和评价。

2.外观选项

此项为模型外观显示的选项,会比较影响01-8流畅度测试的结果,也会影响模型展示的观感,更丰富的选项带来更细的选择。

*透明度为非选中构件或手动隐藏构件的透明程度
*HDR选项打开后,可以在明暗差异较大的场景看清明处和暗处的构件
*特殊滤镜是平台提供的特别显示效果,比如复古、白模等风格

3.室内渲染表现

此项主要测试室内无光源情况下对真实材质的表现。使用某地铁站室内精装设计模型,下面为各平台特效全开的显示效果。

*BIMFACE、CCBIM、Modelo DAM、Revizto对材质还原较为准确,圭土云出现了材质丢失现象。

4.室外渲染表现

此项主要测试室外光线充足情况的渲染表现。使用Revit自带案例建筑模型,下面为各平台特效全开的显示效果。

*Modelo有一个「建筑师特效」,可以很细腻的展示建筑的白模+草图效果,很受建筑设计师欢迎,特此展示:

5.纹理和贴图

此项主要评测Revit自带纹理、第三方纹理和手动贴图的表现。下面为各平台特效全开的显示效果。注意图中壁画采用Revit贴花的方式,背景墙是导入的第三方材质,桌子、地毯、沙发等为Revit自带材质。

6.着色导出及手动修改着色

此项主要针对机电专业,需要对不同专业进行上色加以区分。

使用某实验室机电模型,使用颜色显示方式上传。

为加以区分,模型中电缆桥架使用Revit过滤器加以区分(蓝色和粉色),风管和水管使用风管系统、水管系统的材质着色。


7.细部几何形状完整性

此项测试对细小构件的还原的丢失情况,重点关注四处方框内的细节还原。

下也发布了哦,有态度,有深度~

BIMBOX:8个BIM云平台暴力拆解对比(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