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分工、异化产生《德意志意识形态》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
分工的历史和趋势如上,而后句则是关于意识和现存实践分离的“分工”。
从这时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
理解起来就是,以往的意识只能想到现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想到看到的猎物,植物,部落内的人;而分工之后,出现了专门从事意识的人,他们具有抽象能力,想象出不存在的神,不用见到神就能想到“神”这种东西。
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因而产生了所有制; 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
与分工紧密相关的,由分配不平等产生的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剥削。如何让剥削显得正常合理?这需要意识形态家们把它合法化,说服大家接受这个理念。财产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但这个“财产”本身是否神圣还得另说。
交往是一种社会关系,加速社会分工的进程,将每个人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也将个人利益,家庭利益,所有交往对象的共同利益的矛盾。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个人与共同之间,存在个人的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这个好理解吧,比如我是一个普普通通小国民,这时候某个东北打仗了,需要节衣缩食,吃的穿的水平都下降了,损害了我的利益,但这个国家为了共同利益,必然要牺牲掉我的好吃好喝。由此例子,也引出了国家的概念。
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是调和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产物。而国家内的斗争——民主体制,君主政体的斗争,都是以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被代表”的参加斗争。以北美某国家为例,明明是精英阶级,却说代表某国人民,通过普世价值的感召,把该国稀缺的,民众渴望的普世价值给予他们,并让他们在一致的精神氛围中有团体的感觉,似乎他们真的和精英阶级站在了一起,将不同阶级的矛盾暂时的调和起来。
分工会导致人的异化,这是常见的说法,但它为什么会异化我们?异化意味着什么?
上面讲过,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矛盾。但共同利益是凭空出现的吗?我认为,共同利益是多数个体的一种特殊的特殊利益。这意味着对于某一部分人,共同利益对他们一定程度上是“异己的,不依赖他们的”。他们的实践活动就在这种矛盾环境下进行,在“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的环境下进行。”也就是他们的分工“不是处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这强迫的赋予了人特殊的活动范围,只能干医生,工人,白领,渔夫,在现实的生活资料的逼迫下,他别无选择,不能自己相干哪行就干哪行。这种违背自身意愿的,在生存资料的压迫下进行的分工,便是异化。
还有一部分是城乡分化。“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而城市的形成,标志着生产力,资源,欲望,享受,资本集中的现实,也标志着资本和地产的分离,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这加速了城乡分离的进程。
分工导致的分配,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城乡分化,人的异化为暴力革命推翻生产关系提供的基础,是否应该暴力革命,不是取决于我们怎么想,而是取决于现实的环境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