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科学简析4: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以及他不应被忽视的妻子:玛丽-玻尔兹

2023-08-07 09:16 作者:弗鲁斯德一狄叶仑  | 我要投稿

序章:人物简介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1743-1794),法国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化学教科书和第一张化学元素列表,发现质量守恒定律,改进化学命名法,被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 玛丽-安娜-玻尔兹(1758-1830),拉瓦锡之妻。协助拉瓦锡进行了许多科学研究。是拉瓦锡的得力助手和一生挚爱。

拉瓦锡夫妇,1789,雅克-路易-大卫绘 约瑟夫-普利斯特利(1733-1804),英国牧师,化学家,在气体方面卓有贡献,他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杯碳酸饮料,与瑞典化学家舍勒并称为氧气的发现者,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约瑟夫-普利斯特利(1733-1804) 1743年8月26日,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出生在法国巴黎,

巴黎埃菲尔铁塔 他的父亲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律师,母亲出身于贵族世家。家境富裕,不愁温饱。他从小天赋过人,学习各种知识都毫不费力。律师在当时的法国是一个非常吃香的职业,它既可以调节各种社会争端,也可以成为进入政坛的跳板,还可以凭借特殊的社会地位索取贿赂,敲诈勒索,以获得钱财。因此许多人趋之若鹜,父母希望拉瓦锡子承父业,学习法律,将来也成为一名律师。五岁时,拉瓦锡的母亲去世,拉瓦锡因此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在母亲弥留之际,她对拉瓦锡说:我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伟大的律师。这句话对拉瓦锡触动很大,因此尽管拉瓦锡的志向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但是因为父母的期望,他还是选择学习法律。1754年,拉瓦锡进入马萨林学院学习。1761年拉瓦锡进入巴黎大学法学系,只花了两年就取得了法学学士学位。获得了律师证书。这时候,他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父母的期望,接下来该全心全意的投入自己所真正热爱的领域了。因而,他紧抓一切闲暇时间如饥似渴的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1763年,拉瓦锡开始在科学界崭露头角,他撰写了一篇关于法国巴黎街道照明的文章,明确指出了当时街道照明存在的种种乱象,并提出了恰当的改进措施,法国科学院看到如此出色的文章,竟然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所写,不禁大为惊讶,他们采纳了这篇文章中提出的建议,并对拉瓦锡进行嘉奖。紧接着,拉瓦锡又迷上了植物学,并在1764年跟随地理学家盖塔进行为期四年的地质学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采集矿产,绘制矿产分布图。采集相关数据用来绘制法国第一幅全国地图。在此期间研究了生石膏与熟石膏之间的相互转变。1767年,拉瓦锡第二次与盖塔合作,对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为后来这一地区能源开发做出了贡献。在地质学领域获得了一定名气。同时,他还对气象学也产生了兴趣,进行了多次气象观测。他甚至还专门研究过屠宰场最适合设置在巴黎城的哪个位置?在地质学同行的建议之下,他结识了一位化学教授鲁埃尔,接受了正规的化学教育。 1768年,年仅25岁的拉瓦锡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769年,拉瓦锡成为了一名包税官,所谓包税就是政府将一定时期里某项税务,以一定数额交由私人包征包解的制度。由于包税官大都贪得无厌,横征暴敛,随意征收远远超过规定额度的税款,甚至不惜用暴力手段逼迫交税。因此深受人民的唾骂。拉瓦锡家大业大,投资了50万法郎的巨款获得了食盐和烟草的征税权,并且之后又通过投资,兼任皇家火药监督及财政委员。再加上他本身的律师身份。更是富上加富。为他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科学,事业双开花的同时,拉瓦锡也邂逅了属于自己的爱情。1758年,玛丽-安娜-玻尔兹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家庭。其美貌令人倾倒,其才智令人惊叹。13岁那年,他被当地一个50多岁的老伯爵看上,玛丽肯定不同意,但是这个老伯爵是玛丽父亲的上司,伯爵就开始威胁: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那你父亲的工作,我可就说不准喽。玛丽的父亲心急如焚,他也不想把女儿嫁给伯爵,于是他开始物色有没有合适的对象,好把玛丽赶紧嫁出去。避免被伯爵纠缠。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对象,他的同事拉瓦锡,于是在老父亲的撮合之下,玛丽和拉瓦锡见面了。 拉瓦锡博学多才,风流倜傥,他会陪着玛丽玩游戏,也会给她讲科学知识和自己进行地质考察时的所见所闻,要是别人听到这些枯燥无聊的东西,估计早就打瞌睡了,但是玛丽却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时不时还能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当然,由于拉瓦锡对科学研究太过投入,也闹出过一些笑话。 比如有一次拉瓦锡痴迷于生物学研究,连续五个星期,每天只喝牛奶来研究绝食对身体的影响,并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后来实在是撑不下去了,才放弃,不过他认为自己还是取得了一些收获的。又有一次,他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好几个星期,为的是研究在黑暗条件下,眼睛可不可以看到更多东西?当然,最后毫无所获。除此之外,要么就收集动植物标本,研究矿石样品以及鼓捣各种千奇百怪的药品和试剂,在瓶瓶罐罐间行走。不过在玛丽看来,这都无所谓。在爱面前,这不算什么(⑉°з°)-♡ 1771年,28岁的拉瓦锡和13岁的玛丽结婚了,最开始,拉瓦锡白天在科学院,税务局之间来回转,晚上就一头扎进自己的实验室,把玛丽晾在了一旁,后来,拉瓦锡开始渐渐让玛丽参与到他的科学研究中,如果玛丽遇到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自己会亲自指导,如果自己也不太了解的话,那就动用自己在科学界的影响力去搬救兵给玛丽教学,他手把手的教玛丽做化学实验,使用化学仪器。有时候还会炫个技,自己做几个比较酷炫的实验,逗玛丽开心,引得她阵阵尖叫。或者是遇到实验失败时互相嗔怪对方一下。有的时候情到深处,还会直接来个拥抱或者kiss之类的,然后再做实验。往往他们都会做到深夜而恋恋不舍。在这样一个又一个充满甜蜜和欢声笑语的夜晚中,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也逐渐深厚。 两个人在研究上的分工非常明确,拉瓦锡是研究的主导者,他负责提出问题,并且根据问题而设计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然后分析结论。并且他还是一个细节狂魔,他购置大量实验仪器,建造了全欧洲堪称最大的实验室。他亲自改进天平,将天平的精确度提升至1‰克,并且做实验时还要反复称重,多次测量。确保误差降至最小。玛丽在语言学上颇有天赋,会说多国语言。而拉瓦锡只会法语,因此,玛丽就会帮他翻译英国等国的科学文献,以便帮助拉瓦锡了解各国最前沿的研究。不过随着学识的增长,玛丽会增加点私货,分享一下自己的见解。 供拉瓦锡参考。除此之外,玛丽擅长绘图,她会不厌其烦的绘制出拉瓦锡做实验时的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仪器,并且附带有一定的说明。因此后人才得以凭借着这些记录重现当时的实验,玛丽还负责记录实验数据。玛丽利用当时在法国流行的沙龙之风(沙龙,来自于法语Le Salon,它的原意是,法国贵族在自己的住所设置的豪华会客厅,后来引申为一种活动,兴起于17世纪,当时巴黎的贵妇们别出心裁的将客厅演变成社交场所,邀请各种社会名流和著名学者参加宴会,讨论学术,欣赏音乐,品尝美食等,后来,这项活动扩展到法国各地以及欧美。在19世纪达到巅峰。是当时法国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规的沙龙有一些固定的规律,包括定期举行,人数较少,一般由一位女主人主持,气氛自由,举行时间大都在晚上等等),每周都举行类似活动,欧洲各地的科学大师们都来此共襄盛举。参加者包括蒸汽机的改进者,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

詹姆斯-瓦特(1736-1819) 以及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电磁学的开创者之一,电荷守恒定律的提出者,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者,发明两种幻方,双焦距眼镜,避雷针,研究人口学,植物学,地理学,经济学,音乐学,气象学,医学的美国科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 等参加者均对这个科学沙龙表示很满意。 拉瓦锡在化学学科上的突出贡献始于1772年,在鲁埃尔教授的影响下,他对燃素说产生了怀疑。 燃素说是为了解释燃烧现象而提出的一种学说,最早在1703年,由德国化学家施塔尔提出。施塔尔认为,火是一种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这种微粒可以和其他的元素结合形成化合物。同时也能够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如果大量的微粒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明显的火焰,这些微粒弥漫在大气之中便给人以热的感觉。由这种微粒构成的火的元素称为“燃素”。木头燃烧变成灰烬,就是因为木头中的燃素聚集在了一起,形成了火焰逃逸出去了,木头失去了燃素,而剩下灰烬。灰烬不能再燃烧,是因为灰烬没有燃素,一切燃烧只不过是燃素的得失罢了。这个学说统治了学术界近一个世纪,包括卡文迪许

亨利-卡文迪许(1731-1810),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氢气的发现者,揭示水的组成,第一次制取出了稀有气体,不过由于当时化学知识有限而未能识别。提出了库仑定律的一部分和欧姆定律,初步提出了电场概念,提出电势的概念。不过,他生前关于电学的文章几乎没有发表,因此长期不为后人所知。测量出万有引力常量和地球的密度。 舍勒

卡尔-威廉-舍勒(1742-1786),瑞典化学家,氧气和氯气的最早发现者,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和普利斯特利在内的许多红外家都坚信这个学说。但是拉瓦锡并不相信,1772年,拉瓦锡在做实验时发现了某些金属燃烧之后,质量反而会变重。当时对于这个现象,燃素说的支持者们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认为实验有误差,第二种是认为燃素带有负数质量。对于第一种,拉瓦锡肯定不信,当时基本上没有比他做实验还要精确的人了。至于第二种,实在是过于离谱。于是拉瓦锡坚信,燃素说绝对是错误的,物质的燃烧应该是可燃物和空气中的某种成分相结合的结果,到底是哪一种成分,他还不知道。不过他马上就知道了,机会很快就来了。 1774年10月,拉瓦锡在一次宴会上,结识了一位来自英国约克郡的客人,约瑟夫-普利斯特利。 约瑟夫-普利斯特利,1733年出生在英国,1765年获得爱丁堡大学神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牧师,他主张唯一神论,对传教极其热衷,并因此闻名。在宗教事务之外,他的业余爱好就是研究化学。他本人曾住在酒馆旁边长达十余年。不过,他并不是为了喝酒,而是为了研究酿酒的时候酒缸内的气体,他发现酒缸中有这样一种气体,他自己称之为固定空气,这种气体可以让燃着的木条熄灭,他为此做了一个实验,点燃一根蜡烛,把它放到预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后盖紧容器。他发现:蜡烛燃了一阵之后就熄灭了,而小老鼠也很快死了,后来他将上述实验中的动物换成了植物,放在阳光下,结果植物却没有死(实质上是因为光合作用)。后来他最终确认,动物呼吸,啤酒发酵蜡烛燃烧所释放出的气体都是所谓的固定空气(也就是二氧化碳),而植物之所以在实验中没有死,是因为植物会释放出一种气体,他自己称之为活命空气(也就是氧气),1770年左右,他成功制取出了二氧化碳,并且脑洞大开的将二氧化碳通入到水中,制取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杯碳酸饮料,饮用之后他自己认为味道相当宜人,之后,他又将二氧化碳通入到啤酒和葡萄酒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1774年,由于家境比较贫穷,普利斯特利来到了谢尔本勋爵家的博伍德别墅,负责教导勋爵家的孩子。1774年5月,普利斯特利通过加热氧化铜粉末的方式,成功制取出氧气。并且抢先一步发表论文(舍勒在1772年已经制出氧气,但并未及时发表论文),不过,普利斯特利是然素说的支持者,他认为自己制得的是脱去燃素的空气(脱燃素气),之后他又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两只小老鼠放进盛满氧气的容器中,估计老鼠只能存活十几分钟,结果一个小时之后,老鼠还活着。他自己也吸了一口氧气,他在实验记录中是这么描述的:那是我感觉自己的胸部很舒服,非常轻盈,谁敢保证这种气体在未来不会成为时髦的通用品呢?就是现在只有我和这两只老鼠才有享受这种气体的权力罢了(有点傲娇哈哈哈,不过他不知道,每个人都有权利呼吸氧气) 拉瓦锡和普利斯特利一见面就开始聊了起来,不过这两个人也是妙人,前面已经说过拉瓦锡不懂英语,问题是,普利斯特利对于法语也不太精通,幸亏当时玛丽在场,凭借着自己极强的语言能力充当翻译,才不至于尴尬。聊着聊着,普利斯特利就开始向阿瓦提介绍自己发现氧气的实验,拉瓦锡听的很入迷,回家之后就赶紧重复这个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但拉瓦锡并不相信燃素说,他创造性的定义了元素这一概念,并认为这种气体是一种元素,1777年正式把这种气体命名为oxygen(译为氧),含义是生成酸的元素。因为这种元素可以和很多元素结合生成酸。不过拉瓦锡错误的认为所有酸中都含有氧。同一年,在玛丽的支持下,拉瓦锡发表论文《燃烧概论》,阐述了自己提出的氧化学说:燃烧时放出光和热。只有在氧存在时,物质才会燃烧。空气是由两种成分组成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吸收了空气中的氧,因此重量增加,物质所增加的重量恰恰就是它所吸收氧的重量。这一关于燃烧的理论彻底颠覆了燃素说,扫除了化学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化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1783年拉瓦锡认识并且命名了氢气,他点燃氢气,最后得到了水。结合他之前提出的氧化学说,拉瓦锡最终确认水并不是人们之前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元素,而是一种化合物,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当然,由于拉瓦锡是靠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发现氧气的,这导致了普利斯特利的不满,他认为拉瓦锡剽窃了自己的发现,后来两个人因为这件问题多次论战,在论战过程中,普利斯特利以盐酸为反例,推翻了拉瓦锡酸中必含氧的错误结论。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拉瓦锡开始怀疑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是守恒的,其实这个想法并非他最早独创,俄国科学家罗蒙索诺夫在1748年寄给欧拉的一封信中已经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1711.11.19-1765.4.15) 只可惜,当时俄国并不是欧洲科学研究的中心,因此这个发现没有受到重视。(PS:罗蒙索诺夫,1711-1765,他创办了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和第一所大学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掌握包括俄语,德语,法语,英语,希腊语,拉丁语在内多国语言,被称为俄罗斯科学界的彼得大帝,除了提出质量守恒定律外,他还研究气象学,解释了北极光和暴风雨的形成,研究热学,制造了气压计,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的雏形,改革俄语,有俄罗斯语言之父的称号,还研究地理学,天文学,并取得卓越成就,可惜,由于俄罗斯当时科学发展薄弱,导致罗蒙索诺夫的发现在当时未能被广泛知晓)而拉瓦锡对近万个化学反应进行反应前后质量的测量,最终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物质系统(孤立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化学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保持不变。 为了推动化学的普及,拉瓦锡亲自编写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教科书《化学基本论述》,当时各个国家的化学命名法都不太一样,为了统一标准,方便学习,他与克劳德·贝托莱等人合作,设计了一套简洁的化学命名法。后来这套方法瑞典化学家雅各布-贝采里乌斯进一步完善,就基本上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化学命名法。他还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列表,共列出了33种元素。原表如下:1.简单物质,光、热、氧、氮、氢等物质元素。2.简单的非金属物质,硫、磷、碳、盐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等,其氧化物为酸。3.简单的金属物质,锑、银、铋、钴、铜、锡、铁、锰、汞、钼、镍、金、铂、铅、钨、锌等,被氧化后生成可以中和酸的盐基。4.简单物质,石灰、镁土、钡土、铝土、硅土等。5.其他:以太。他还和西蒙-拉普拉斯测量过化学反应中产生的热量,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后来化学热力学的发展。为了表明守恒的思想,他用等号而不用箭头表示变化过程。运用符号来表示化学物质,形成了化学方程式的雏形。此外,他还发明了化学中的待定系数法,用来配平方程式。他首先预言并确定硅的存在,确定硫只包含一种元素,而不是一种化合物。他还认识并且命名了氮气。1790年,法兰西科学院组织委员会负责制定新度量衡系统,人员有拉瓦锡、孔多塞、拉格朗日

约瑟夫-拉格朗日(1736-1813),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横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三栖全才,分析力学中拉格朗日力学的建立者,群论的先驱,天体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变分法的开创者。在数学分析,微分方程,数论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和蒙日(画法几何学的创始人)等。1791年,拉瓦锡起草了报告,主张采取地球极点到赤道的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为标准(约等于1米)建立米制系统。接着科学院指定拉瓦锡负责质量标准的制定。经过测定,拉瓦锡提出质量标准采用千克,定密度最大时的一立方分米水的质量为一千克。重新确定了一套度量衡,并且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通用。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他致力于设计城市照明、制定农业改革方案、贡献火药制造和矿物探寻资料。为革命政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789年,拉瓦锡,玛丽委托当时法国著名的新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

讲课无意发 给他们创作了一幅油画,在这幅画中,拉瓦锡在椅子上,左手几乎要托到腮上,右手拿着羽毛笔,羽毛笔下摆着一堆白纸,铺着玫瑰红色桌布的桌子上满是化学仪器,但是,拉瓦锡的目光并没有放在这些仪器上,也没有放在那堆白纸上,而是目光斜视,看向了自己美丽的妻子,玛丽身着一袭白色长裙,左手搭在自己丈夫的肩膀上,目视前方,右手几乎要和自己丈夫的右手贴在一块,在这一刻,拉瓦锡达到了自己人生中的顶点,他开启了化学革命,但是其他革命也即将到来。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在英国,普利斯特利因为同情起义者而不遭人待见,1791年,有一个暴徒冲进普利斯特利的家,烧光了一切,但是普利斯特利还是有一定政治嗅觉的,他提前得到了消息,然后赶紧跑路。最终流亡美国,1804年,普利斯特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逝世。然而,拉瓦锡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拉瓦锡还曾在政界被推选为众议院议员。对此,他曾感到负担过重,曾多次想退出社会活动,回到研究室做一个化学家。然而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第一次打击来自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之一,让-保罗-马拉,马拉是雅各宾派的代表,也是大卫的朋友(没错,这里的大卫就是当年给拉瓦锡夫妇画肖像油画的那个大卫),马拉有皮肤病,严重到只能泡在水缸里办公,有一次,一位女刺客趁他在水缸里办公务之际,将他刺杀。大卫得知此消息后,悲痛至极,此时,同样得知马拉之死的一个人,转悲为怒,他大声说:大卫!拿起你的画笔!让世人都看一看,这位英雄是如何光辉的死去的!在这个人的感召下,大卫创作了世界名画马拉之死,后来,大卫在雅各宾派倒台后,支持拿破仑,并创作了许多歌颂拿破仑的作品,拿破仑倒台后,大卫四处流亡,最后死于异国他乡。而在大卫,安格尔(安格尔也曾创作过关于拿破仑的作品,因此被怀疑支持拿破仑军事独裁而饱受诟病)等人死后,新古典主义也逐渐衰落下去。 马拉早年想在科学界做出一番成就,因而他写了一本书,名为火焰论,上交至科学院,不过里面的实验基本都是靠目测,这样粗糙的实验结果,对于细节拉瓦锡来说肯定是不过关的,拉瓦锡比喻了比较尖锐的批评,并且认为这本书没有什么科学价值,给否定了。这样子,两个人之间就结下了仇,马拉首先叫喊要“埋葬这个人民公敌的伪学者。”并且煽动谣言,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法国陷入了空前的狂热之中,革命的势力很快蔓延到科学界。有些极端分子甚至宣称:学者是人民的公敌,学会是反人民的集团,拉瓦锡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仍然恪守自己的职责,并且四处奔走。为了保护法国的科学家们而竭尽全力 最致命的一击化学家佛克罗伊(1755~1809)。他本人也是科学院的院士,曾经是一位很早就同革命党人的国会有着密切联系,并对科学院进行过迫害的神秘人物。他在危难之际,也曾在多方面受到过拉瓦锡的保护,但是却反而施展诡计企图解散科学院,直到最后动用了国会的暴力而达到了目的,这样,1793年4月,法国科学院遭到了破坏,直到1816年才重新修复,在最一开始,佛克罗伊是巴黎植物园化学研究室的教授,曾长期和拉瓦锡在一起,算是拉瓦锡的后辈,也为化学理论和化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可是他竟然做出了如此下流卑鄙的勾当,后来在1794年,罗伯斯庇尔被推上断头台后,雅各宾派倒台之后,佛克罗伊却又反过来对拉瓦锡表示悼念,还做了歌功颂德的演讲。这家伙一直活到1809年,享年54岁。他解散科学院的行为,无疑加重了事态,以至于不可挽回。 此时,拉瓦锡依然没有放弃,他发出最后的呼吁,很求人们保持理智,保护学术。但是已经没有人能再听得下去了,1793年,当年主持修订度量衡的几位成员(包括拉瓦锡)均被开除。由于拉瓦锡是一个包税官,这个职位素来遭人痛恨,于是人们开始对他群起而攻之。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1793年11月28日,包税组织的28名成员全部被捕入狱,拉瓦锡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消息震惊了学术界,人们纷纷提出要求,请求释放他,但是官方不仅没有批准,反而态度越来越严厉。玛丽四处求人打算救自己的丈夫,可是最后也无能为力。据说,在人们请求的时候,革命法庭副长官考费那尔说了这样一句话:共和国不需要这样的学者(不过,目前有证据表明,法官实际上压根没说过这句话) 1794年5月7日,开庭审判,结果是把28名包税组织的成员全部处以死刑,并预定在24小时内执行。 1794年5月7日,是死刑执行前的最后一天,拉瓦锡在监狱里给玛丽写了最后一封信:可以事业有成,享受着幸福生活,这是你用你的爱给我带来的,我的工作到此就结束了,但是你可以拥有更长的人生,千万不要浪费它,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 1794年5月8日,在公布的28个人的处决名单中,拉瓦锡名列第四,他泰然自若受刑而死,享年51岁。30分钟内,28个人的人头已经落了地。有一种传说,拉瓦锡和刽子手约定头被砍下后尽可能多眨眼,以此来确定头砍下后是否还有感觉,拉瓦锡一共眨了十一次,这是他最后的研究。也是对人类科学最后的贡献,但是这个传说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 在死刑当天,拉格朗日不禁感慨道:砍下拉瓦锡的脑袋,只需要不到一秒钟,但是法国可能100年都不会再长出这样一个脑袋了。 在法国大革命中,柯西的父亲由于是保皇派,而带着自己的儿子柯西流亡乡下,暂时躲避,他把自己的儿子柯西教成了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和保皇党,拿破仑得势之后,柯西的父亲复职,拉普拉斯趋炎附势,当墙头草,先是依靠着当年提拔过拿破仑得到重用,后来拿破仑失势又反对拿破仑,在动荡的局势中活了下来,拉格朗日的生活受到冲击,但是也地位崇高,生活不错,最后死在了拿破仑帝国崩塌的前夜,傅立叶在拿破仑时代先后担任多个官职,如鱼得水,蒙日在后来找到了拿破仑这一靠山活了下去,而拉瓦锡,他再也看不到法兰西之后的发展了...... 拉瓦锡死后,玛丽依然当着抄写员,只不过这次是丈夫生平的抄写员,这时候她才仅仅36岁,她整理丈夫生前的著作和生活经历,后来,拉瓦锡被查抄的财产又给退还回来了,她一直致力于恢复丈夫的名誉,并且最后也成功了,1805年,玛丽再嫁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本杰明-汤姆森,这位本杰明在科学上成就不俗,他也推翻了燃素说,发明了光度计和色度计,对热力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他出生在英国,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后来又在德国拥有官职,并且是英国皇家科学院的创立者之一(因为这个科学院本身就是他和他的朋友创立的),虽然本杰明在科学方面成就巨大,但是在人品方面,他确实是个彻头彻尾的人渣,他在美国抛弃了前妻与孩子,和玛丽结婚一直贪图他的美色和财产,并且他从来不让玛丽参加他的科学研究。于是,1809年,在经历四年的折磨之后,玛丽和他离婚了。汤姆森后来提拔了托马斯杨,并且平安的度过了一生。玛丽在人生的末尾,一直在家里挂着那幅拉瓦锡和她的油画,1830年,玛丽在孤独中黯然离世,享年72岁。这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至此落下帷幕,留给后人无限的惆怅,话题,还有深思。 Mr Johannes Adams Liszt 2023年8月1日写于保定

世界科学简析4: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以及他不应被忽视的妻子:玛丽-玻尔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