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考申论 典故素材积累,让你的文章更有内涵!

2022-06-28 10:21 作者:申论克星王长明  | 我要投稿


以下为文字版↓  需要的小伙伴快收藏。


01、【厨有悬鱼】清正廉洁

(典源)《太平御览》卷九三六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曰:“羊续好食生鱼,为南阳太守,丞侯俭贡鲤,续受而悬之一岁。俭复致一枚,续乃以所悬枯鱼以示俭,终身不复食鱼。”


(今译)后汉羊续任南阳太守,当时达官显贵大都崇尚豪侈,他对此深恶痛绝。自己常穿粗衣旧服,吃粗茶淡饭,瘦马破车,很不讲究。他喜欢吃生鱼,一次,府丞侯俭送来一条鲤鱼,羊续收下后却不吃,挂在厅堂中。以后侯俭又送来鱼,羊续就把挂的干鱼给他看,而且终生再也不吃鱼了。


        自此,厨有悬鱼就是清正廉洁的代名词。


02、【公堂木偶】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则小故事,一个官员死后向阎王报到,陈述自己在世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阎王呵斥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不贪财就算清廉,那还不如在公堂上设一木偶,清水都不用喝,岂不更胜于你。”


——————————


        现实生活中那些只求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占着位子不干事,拿着人民的薪水不出力的干部都被称作“木偶公堂”。


        李总理曾痛斥过这些人,称其为“庸政懒政者”。


        总书记也曾说:干部就是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木偶公堂”的出现有两个原因:

无利可图,无礼可收;

多做多错,不做不错。


为了让这些“无为者”让位,政府也做了很多事:

1、加强思想教育活动,如:群众路线教育,向先进人物学习;

2、加强问责:尤其对于不称职、不胜任干部实施离岗断裂或免职或降职;将“残次品”---不合格官员实施回炉再造;

3、加强对干部的考核工作,严格考核标准,完善考核指标,通过考核让“为官有为者”受到重用,让“公堂木偶”退出体制;

4、制定“容错纠错”机制,帮助有意愿“有为者”成长。


03、【安仁拜尘】

(典源)《晋书·潘岳传》:“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今译)晋代潘岳 (字安仁) 热衷于追求名利,与石崇一起奉承巴结权臣贾谧,每当贾谧出门,潘岳与石崇都对着马车离去扬起的尘土下拜。


        相比其他想要结识贾谧的人来说,安仁的做法很新颖,才能在众多人当中脱颖而出,但这个举动并不值得效仿。我们一定要做一个真心为人民服务的干部,而不是一个“安仁拜尘”式的追求功名利禄的干部。


04、【焚琴煮鹤】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篆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


        在古代,弹琴赏鹤都是非常高雅的行为,那焚琴煮鹤就表示肆意糟蹋了非常美好的事物


        例如:在秦岭修建别墅,实乃“焚琴煮鹤”之举。


05、【三付饭费】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的事。

        这天下午周总理请所有的工作人员在楼外楼饭店吃饭。饭后,周总理叫秘书去结账。饭店经理知道周总理的脾气,若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收了10元钱。谁知周总理又不肯,当即对旁边一位姓姜的服务员说:“这许多菜10元钱怎么够呢?一定要按牌价收足。”经理和厨师商量了一下,又收了5元钱。不料,又被周总理看到,生气地说:“谁请客吃饭谁付钱。总理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一样付钱嘛!”楼外楼经理没办法,只好又收了5元钱。这样共收了20元钱。哪里晓得1个小时后,笕桥机场给楼外楼经理打来了电话,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留下10元钱,付中午的饭费。楼外楼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30元钱,都深深地为总理的这种廉洁奉公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总理的吩咐去做,当即把当天午餐的饭菜,按照牌价单仔细算了一下,总共19元5角,和普通顾客一样结了账,并给周总理写了份详细报告,附上清单和多余的10元5角,寄给了北京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


        周恩来总理用自己的为人处事阐释了党员干部不搞特殊化,公私分明,廉洁奉公


——————————


        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强调,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和奢靡主义等四分问题。还要求所有的党员干部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不断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并多次强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应两道,行得端走得正,才能行得稳走得远,管得住自己的行为才能守得住自己的清白。


        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守得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一次污点,搞一次特殊就会减一分威信,某一次私利就会失一片人心。


06、【风声鹤唳】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安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自此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07、【不饮盗泉】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盗泉,是春秋时期山东省泗水县东北一眼古泉的名称,据说是因为当时曾有一伙强盗占用过这一眼泉水,故而当时人们便称之为“盗泉”。


        据先秦著作《尸子》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意思是说,孔子一次路过“盗泉”时,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这个名字令人厌恶,所以强忍干渴,坚决不饮此水。


        后人认为:孔子忍住一时的口渴,不饮“盗泉之水”,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节操,是对“盗”的鄙视,而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正因为如此,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


        从此“盗泉之水”用来比喻以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东西或不义之财。“不饮盗泉”则比喻为人正直廉洁。而“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则成为无数人警示自己的格言。


08、【尸位素餐】

        出自《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比喻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尸位素餐现实表现为"为官不为"。为官不为绝不是小事,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喝茶看报纸"成了公务员的日常工作,政府仿佛是"闲置机构",纳税人的钱都养了一群"闲人"。


        不得不承认,许多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养成了"铁饭碗砸不破"的坏习惯,能闲则闲、有事推脱,既损坏了各级党和政府形象,也使许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一些"无为"干部甚至是签签到、露露脸就自行脱岗,可谓是又一种"吃空饷" 。


        "清茶报纸二郎腿"绝不仅仅只是作风问题。所谓"治党先治吏、治吏必从严",作风不抓严,干部就还是"老派头",一切得过且过。


        其实深究起来,尸位素餐者无非是乐于安稳,认为干不干事都能拿"俸禄",亦或怕担责、怕损害个人利益,有的干部则身在其位,力不从心,也不愿意学习专业技能知识,造成"无事能干、索性不干"。


——————————

                

        诚然,尸位素餐所害不浅,人民群众需要的能干事、干实事的好干部,财政供养的也不能是闲人,若是真是抱住"铁饭碗"就顿顿"吃软饭",干部队伍建设就要出乱子。"清茶报纸二郎腿"决不能任其蔓延,干部"不为而治"既是对个人前途的不负责,也是对人民群众期盼的极大辜负,阻碍优秀干部晋升渠道的同时,也让本应廉洁高效的政治环境染上"雾霾" 。


        对于"尸位素餐"者还需大力治之。总书记曾表示,"对那些'为官不为'者,要下猛药、出重拳,以严的纪律惩治'为官不为',以严的制度破除'为官不为',要形成科学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形成'庸者下、平者让、能者上'的选人用人导向,让那些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的干部混不下去,让不干事者让位置、让想干事者有舞台,让党员干部思想上始终绷紧'为官有为'的一根弦,自觉增强责任意识,自觉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


对待"清茶报纸二郎腿",就应当从严教育、从严监督、从严惩治,把群众的"眼睛"、媒体的"镜头"和中央的"精神"用起来,让干部"不敢闲、不能闲、闲不住";从严选拔、从严考核,把"铁乌纱"摘干净,以绩效管理机制定优劣,让干部真真正正"凭本事吃饭"。从严治吏,不能虚张声势,更不能定了规矩就忘乎所以,要把"严"字切切实实贯彻落实下去,抓细抓长,久久为功,"治"出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好干部 。


09、【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10、【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


    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例:面对XXX,我们不能等到四面楚歌的时候才XXXX。


11、【苏武牧羊】

        苏武是代郡太守,华夏志士,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单于。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冷了,就缩在角里与皮袄取暖。过了好些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你的大汉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北海边。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饥,冷了,就与羊取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在北海,苏武牧羊长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汉武帝也死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继任皇位。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内乱,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要求和好了。汉昭帝派出使者来到匈奴,要求放回苏武、常惠等人。匈奴骗使者说苏武已经死了。


        第二次,汉朝又派使者到匈奴去。常惠买通了单于的手下人,私底下跟使者见面。使者明白了底细,就严厉地责备单于说:"我们皇上在上林园射下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拴着一条绸子,是苏武亲笔写的一封信。他说他在北海放羊。您怎么可以骗人呢?"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说:"苏武的忠义感动飞鸟了!"他向使者道歉,答应一定送回苏武。


        当初苏武出使时,随从的人有一百多,这次跟着他回来的只剩了常惠等几个人了;苏武出使时刚四十岁,在匈奴受难十九年,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回长安后百姓都出门迎接,称赞他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谋反,苏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来关系很好,加上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苏武被罢官。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汉宣帝,被赐爵关内侯。


        《苏武牧羊》赞扬了苏武面对威逼利诱忠心耿耿,不畏强权,忠贞不屈,爱国且不向挫折屈服低头的精神。


12、【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叫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这个成语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亦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13、【夏虫疑冰】夏虫不可语冰

        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14、【马背书馆】

       明末清初,正值战乱之际,顾炎武不得不在行军或是逃难中度过。但是不管多贫穷,宁愿省下衣食住行的钱也要把两匹马和两头骡子养得十分强壮。他在马背上和骡子背上放上许多书,数目足以匹敌一间小书馆。他一边赶路一边观察风土人情,只要发现与书中记载不符的地方就仔细记录下来,等到停下来的时候,就拿出书来核对。即使身上没有多少钱财,也愿意为了读书而多付一点灯油钱。如果所到之路还算平坦,他就由着马儿自己跑,自己拿起书阅读起来,或背诵或注释。


——————————

                

        顾炎武的这段故事被后人称为“马背书馆”,流传至今。业精于勤,荒于嬉,这是自古便有的认知。顾炎武的勤奋刻苦,最终成为一代文儒的典范,可见,勤奋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一个人如果愚笨,他可以靠勤学来弥补,渐渐也能有所成就;一个人若是天资聪颖而不善加利用,荒废学业,最终也会一事无成。顾炎武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执着于学习知识,废寝忘食,不计较金钱得失,这已经不仅是勤学,而是性高洁。于乱世之中,仍然坚持自己的志向而不荒废,其中的远见和毅力让人惊叹。


        马背书馆的故事发人深省,告诉我们,伟人也是靠着一步一步的坚持和勤奋换来最终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这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天才。


15、【六尺巷】忍让、宽容、谦让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也成了忍让、宽容、谦让的代名词。


16、【含沙射影】

        据说古代有一种虫子叫做“蜮”,它经常会在深夜躲在桥下,嘴里含满沙子,等待晚归的人上桥后,用沙子喷射那个人映在水中的影子,如果射中了的话,那个人就会生病,最终不治而死。


        后来就有了含沙射影这个成语。


        但这个成语现在是指用一些无中生有的语言去诋毁别人。


17、【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启示: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


18、【一诺千金】

        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典源)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


        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


领导人引用:

        领导人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庄严承诺,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一诺千金,到2020年还有两年的时间,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19、【小雏鹰的悲哀】

(典源)小雏鹰羽翼未丰却渴望着飞翔,当它扑扇双翅想要一飞冲天时,却一落千丈跌入深谷,还折伤了翅膀。一个路人将它救起并带回家中。“多好的一只雏鹰呀,瞧那锐眼尖喙利爪长羽,真是好鹰种!日后多加训练一定会成为一只好猎鹰!”见到的人们个个赞不绝口。

小雏鹰的新主人听了满心欢喜,对小雏鹰更加怜爱。他特意制做了上等的柳丝笼子让小雏鹰居住,每日里精肉喂养用心调理。很快,小雏鹰的伤口痊愈了,羽翼也渐渐长丰。


        这天,小雏鹰向主人请求练习飞翔,主人一听连声反对:“这怎么行呢,你刚治好伤应当多休养不可用力,况且现在是春天时节,天气多变雨水绵绵,时不时响上一两声春雷那是挺吓人的,还是等春天过后再说吧。”


        一晃到了夏天,小雏鹰又提出练习飞翔,主人仍然摇头反对:“夏天怎么能适合运动呢?你瞧这烈日当空酷热难耐,人家都躲着乘凉避暑还来不及呢!还是等天气凉快了再做打算吧。”


        眨眼间秋天又到了,小雏鹰再次提出要求练习飞翔,主人还是不同意:“虽然秋高气爽,但整个夏天消耗了太多的体力,现在正是养生季节不可操劳,等秋天过后再做计较吧。”


        冬天转眼间来临,小雏鹰满心期待着主人能让它练习飞翔。主人指着天外说:“你看这隆冬季节冰天雪地的,人们都在屋里开暖气不出门,有的动物还在冬眠呢,谁会去学飞翔。干脆等到来春再从长计议吧!”


        就这样一年时间过去了。小雏鹰长成大鹰,也习惯了鸟笼中的生活。当有一天主人把它放出鸟笼时,它已经不再向往蓝天白云、不再渴望翱翔苍穹,却喜欢和群鸡相互嬉戏生活在一起了。


        这是一只幸运的鹰,主人救它于危难之中,并给予它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更是一只不幸的鹰,由于主人过分的娇宠溺爱,使它彻底失去了鹰的本性。


——————————


“小雏鹰的悲哀”表达的是过分的溺爱。


例如:在精准扶贫上,我们不能一味地金钱扶贫,否则就会陷入“小雏鹰的悲哀”,而更应该扶志。



公考申论 典故素材积累,让你的文章更有内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