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菲雅利帝国裂痕2级战列舰(上)

2019-11-29 16:15 作者:菲雅利女皇  | 我要投稿


随着帝国第二座超级星门的建成,帝国本土和M51银河系之间的交通量开始大幅度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帝国殖民地已经略显拥挤,很多星区都被过度开发,帝国需要更多的星区才能继续维持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殖民地版图开始新一轮的大规模扩张,

更多的星门开始在殖民地边境建立起来,在这些星门周围开始出现大量的太空矿场,农场,甚至是一些小规模的工业集群,这些工业集群会收购附近开采来的矿石,进行初步加工后将其运回殖民地核心区域,甚至是直接送回帝国本土。

而当这些外围星区慢慢开始繁荣的时候,一座座新兴的太空城市也开始在这些新的开发区中发展起来:这些城市一开始也许只是一些简单的太空居住地,或者简单的小型物流中心,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的时候,这些简单的民用设置规模就会不断扩张,最后发展成一座座巨大的太空城市。

当然,繁荣和财富的背后也代表着风险,M51银河系可不是什么和平的国土,相反这里战火不断。不管是最常见的维格尔人,还是图拉尼海盗,又或者是一些新兴的中小型势力无不对这些新兴的帝国殖民地虎视眈眈。甚至就连不少看起来奉公守法的帝国商人,背后也会组织起一支支属于自己的雇佣兵舰队,在这些外围星区分一杯羹。

当然,他们不会愚蠢到直接攻击那些太空城市,这样做很明显会激怒帝国舰队,引来帝国主力舰队的雷霆扫荡。和帝国打了足够多交道的太空海盗和军阀们开始使用一些新的伎俩来获取更多的利益:一个个黑色势力在这些太空城市中被秘密的建立起来,他们表面上只是当地的一些地方帮派或者特殊群体,但是背后都有各自的太空势力进行撑腰。

他们会威胁和敲诈那些没有背景的太空商人和帝国公民,让他们交出巨额的保护费或者给与他们足够的好处和利益,如果这些受害者拒绝对方的要求的话,等待这些人的就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袭击:太空城市内的各种暗杀和袭击就不用说了,就连太空中这些帝国公民的资产也会受到威胁。毕竟在这些区域驻守的帝国舰队不是万能的,防线上总是有许多空白阶段。在加上驻守在这个区域的战舰数量有限,不可能对每一艘帝国商船进行贴身保护,许多不愿意提供好处的帝国公民都在对方的袭击下受到了巨额的损失。

而在一些心怀不轨的帝国商人开始和那些维格尔海盗展开合作后,这种袭击会变得更加致命:因为帝国舰队的部署地点和巡逻路线很容易被帝国公民知晓,里应外合下很容易针对性的对一些防备薄弱的区域进行攻击。

在种种势力的干涉下,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帝国新兴殖民地发展势头开始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各大殖民地的犯罪率都在飙升,太空中遭受袭击的商船数量也正在增加。而在太空城市内部,大量的帮派势力和外势力的地下组织开始横行,有许多太空城市的城市政府控制力都受到了很严重的干扰,一些情况最严重的新兴太空城市甚至连夜晚出巡的警察小队都会遭到伏击而大量牺牲。

面对这种危机情况,帝国皇室肯定不会坐以待毙,很快就采取了行动。首先是太空城市内部,大量的情报局特工和秘密警察开始进入这些新兴殖民地,走访摸查,在各处了解情况。还有相当数量的帝国陆战部队和特种部队也都部署到这些太空城市中,在这些特战部队进驻后,不少潜伏在太空城市中的外势力武装团体都被快速的清除。

为了更进一步的消灭对手,在女皇的命令下,相当数量的帝国骑士也进入了这些新兴太空城市中。他们会在当地情报部门的配合下对一些外势力团体头目进行斩首行动,直接在根本上断绝对手的控制权。

在太空战场上,大量的帝国舰队也进驻到这个区域,增强该区域的稳定度,大量的监控卫星被投放出去,控制各大节点。大量渗透进入这个星区的武装舰队都遭到帝国舰队的追击和围剿。

当然,面对帝国军方的雷霆扫荡,那些地下武装力量也不是毫无反抗,许多地下势力都和帝国本土的一些大财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帝国政府内部都有人暗中控制。在这些人的小动作下,情况开始升级。首先是一些秘密行动被泄密,进行据点突击的帝国特战小队落入了对方优势火力的包围中,许多突击的特战小队都有不少伤亡。

接着对方也针对一些人口较密集的场所发动了大规模的恐怖袭击,比如用自爆和大规模屠杀等方式开始大量屠杀帝国公民作为报复和警告。至于执行斩首任务的帝国骑士,不是击杀了错误的目标让局面恶化,就是遭遇对方精锐单兵战斗单位的围攻到最后甚至有几名帝国骑士陨落。更严重的是帝国高层内部甚至出现了一些反对和掣肘的声音,一些地位较高的官员开始对一些高压的清扫政策唱反调,力图求稳,甚至主动帮助一些海盗团体说话。

而太空中,附近星区的各大维格尔军阀势力也联合起来,大量维格尔舰队开始动员起来,往帝国边界进行施压。虽然说全面战争并未打开,但是小规模的星区冲突和舰队冲突却不断爆发,大量的维格尔战舰开始成群结队的对这些新兴星区展开进攻,牵制当地的防御舰队。

不过这毕竟这是帝国女皇控制的帝国,面对不利的情况,菲雅利女皇直接选择了战斗到底,而不是姑息妥协。首先是一部分罪大恶极的官员和下属势力一起呗连根拔起,另外一部分位高权重的帝国高官被女皇直接约谈:是的,女皇已经不是那种一言不合就把对方赶下台的政治新人了,有的时候直接当面沟通威逼利诱的效果比直接把对方丢进监狱效果会更好。

在帝国女皇的良好沟通和以德服人下,大部分之前还唱反调的帝国高官都选择改变立场,选择站在女皇一边,他们不但改变了态度,还主动透露了不少情报给帝国女皇,这位帝国皇室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增加了很多筹码。归根结底这些官员也明白,一个稳定繁荣的新兴殖民地才能够为所有人带来更多更大的利益。而让这些殖民地混乱动荡的话,也许一时会收获一部分利益,但是长久来说却是所有人的损失。

在这些官员的帮忙下,许多帝国本土的大财团和一些大型公司和企业高层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动荡,很多手脚不干净参与边境城市恐怖活动的企业高管和领导人被帝国政府拘捕,等待他们的将是漫长审判和资产清查。

在重新整合了帝国高层的内部力量后,办事不利的帝国情报部门内部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洗和清扫,一些渗透进来的外部势力都被第一时间清除出去。当然,帝国的情报部门是一种非常容易被攻击的对象,菲雅利女皇也明白在对手有所防范的情况下想要让手下的情报部门有所作为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为此帝国女皇另辟蹊径。直接在那些犯罪率超高的城市中建立了数个新的情报组织,这些组织都有各自的名义和身份,他们会从不同的视角获取情报,观察身份然后不断的把重要情报传回皇室。

而在太空城市中,对犯罪分子的清缴活动依然在坚定不移的执行着:更多的陆战部队和特战部队被派驻到这些城市中,这些特战部队和陆战部队都专门针对性的进行了大量的太空城市内战斗训练,而且还装备了大量的先进载具和技术兵器,比如先进的轻型多足坦克和轻装的动力甲等,这些兵器专门针对太空城市内的复杂情况进行了改装,尤其是反伏击作战这块更是进行了强化。在先进的装备和优势兵力的碾压下,不少犯罪分子据点的攻坚工作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那些暴力分子和武装分子很快就被清扫干净。

为了配合军方的攻势,城市的治安官员也主动发起了数次大规模的市区内禁枪活动,原本允许在M51银河系内自由携带的枪械都遭到了管控,严格的身份登记制度和审查制度也被一一执行,市区内的治安正在向着好的方面好转。

当然,帝国皇室也明白有的时候一味的堵是不现实的,还需要适当的疏导:所以几个治安最坏的城市被改建成了特殊的自由都市,在这里大量原本违法的行为都被宣布合法,那些不愿意在这里生活的守法帝国公民和一些普通人都被迁移走,或者住进了城市中特殊的安全区内,其他区域则完全的对那些帮派和地下势力宣布开放和不进行管制。

不得不说,这一招有的时候比禁止所有犯罪来的更加有效:在规定的安全期生效之后的数月内,这几座城市就成了人间地狱,大量其他边境城市的帮派分子和各大势力的地下武装都涌入了这些城市中,在这几座城市中疯狂厮杀,不断争夺控制权,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尸体从街巷中被发现和运走,犯罪分子之间自相残杀时死亡的人数远大于被帝国军方和警察逮捕和击毙的人数。

当然,皇室也不是完全都对这些城市都放置不管,几个完全隶属于皇室的地下帮派在各大地下城市中被建立起来。其帮派主要干部和打手都是军方退役的精锐特种兵设置就是直接调派来的高阶帝国骑士。他们表面上跟其他的犯罪帮派一样招兵买马,抢地盘,进行各种黑帮火拼,甚至吞并一些弱势的地下帮派,但是实际上却是以黑帮的名义对那些黑色势力和地下犯罪分子进行高效率而且极其血腥的屠杀和清理。

当然,如果光是让皇室控制的帮派取得不断胜利的话,那对帝国来说也并不是一个好结果,毕竟那些被吸收进来的帮派成员大部分还是各种罪犯和暴力分子,甚至有很多其他势力的武装人员也以投诚的名义加入其中。

所以在确定了大部分自由都市的控制权后,这些皇室控制下的黑帮就开始了大量的内部整合和清理:一些平时作奸犯科恶贯满盈的犯罪分子被赛选出来,直接进行了内部处决,这样的执行有的时候比法院审判还要有效率。接着那些普通的帮众和其他成员则以帮规名义进行了严格的约束和管控,大部分违法的事情都被严厉禁止,甚至就连丢个生活垃圾都要认真进行分类才行。

所以虽然收取保护费等活动还在进行,但是帮派头目也要求这些帮众不能光收钱不干事,什么惩恶除奸,什么为民办实事之类的事情都要认真去完成才行。在严格的帮规约束下下,这些收着保护费和管理费的黑帮分子有的时候比政府公务员还要勤恳,街上出现的一些偷盗,抢劫等犯罪活动也第一时间就被那些地下管理的帮派成员第一时间肃清处决,甚至居民出现一些断水断电断网等日常生活问题,那些收取了保护费的帮派成员也是积极的上门帮忙搞定。在这种情况下自由都市的风气面貌也跟着焕然一新,许多来自本土的富豪和商人很快就嗅到了商机,大量非常有特色的娱乐产业和服务产业开始在这些自由都市中被建立起来,原本象征着死亡之地的自由都市开始出现蓬勃发展。

  而在太空中,战局确实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实际上帝国不可能完全的对自己的外围殖民地毫无防备,在边境型门开始架设的时候,一系列的深空哨站和大量的小型探测基地就已经先一步在这些星区的边境开始部署。这些基地主要起到预警和先期拦截的作用,他们的主要防卫火力是大小不同,型号也不同的武器平台群。

   当然,这些中小型基地的火力其实非常的贫弱,只能应付一些驱逐舰和护卫舰这样的中小型战舰,哪怕是稍大一些的战列巡洋舰编队它们都无法抵挡。当附近几支维格尔军阀的旗舰群开始大规模入侵边境星区的时候,这些边境基地首当其冲,第一时间就遭到了相当数量的维格尔战列巡洋舰编队的攻击,在这些大型主力舰的炮火下,这些基地并没有支撑太久就纷纷被破坏和占领,里面的驻防人员不是紧急转移就是牺牲或者被俘虏。

  不过这些前线基地的损失并非没有意义,他们为后方帝国主力舰队争取了足够的预警时间。大量的菲雅利帝国边境舰队也开始动员起来,开始针锋相对的对来袭的维格尔旗舰群进行拦截。实际上经过数代发展,旧时代的维格尔战舰大多已经老旧,除了少数能够装备莫尔迪基安改型战舰的维格尔军阀精锐舰队外,大部分维格尔军阀的旗舰都不是装备不断更新换代的帝国旗舰的对手,但是聪明的维格尔军阀指挥官同样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大规模出击的维格尔旗舰集群只是一种威慑,他们牵制住了前来拦截的菲雅利旗舰集群。

   而大量小规模的维格尔战列巡洋舰编队则分散开来,化整为零,开始骚扰和袭击那些边境城市外围的防备薄弱区域。实际上由于是新兴的太空城市,菲雅利人在这个区域的太空防御平台体系还没有完善,大量新建设的防御平台不是施工中,就是还没有开工,这导致了维格尔人的中小型战舰群来袭的时候不少区域都出现了防御漏洞。要知道太空作战是一种点对点的作战,这和地面修筑数道地面防线就可以有效的拦截对手不同,太空中超空间跳跃的机动方式让各种穿插战术成为可能,只要条件合适,一些维格尔的袭击舰队甚至能够直接跳跃到那些新兴的菲雅利太空城市边上展开轰炸。

   当然,面对这种情况,菲雅利人也不是全无办法。在无畏舰甚至是女皇级巨舰被对方旗舰集群牵制住的时候,还有一种型号的主力旗舰却可以应付这种局面,那就是帝国的战列舰。实际上在各种无畏舰和女皇级巨舰不断服役的时候,菲雅利帝国的战列舰地位也出现了改变:它不再是一款决战兵器,其存在任务变成了存在威慑和区域控制。

一支以一艘或者两艘战列舰为核心的战列舰编队可以有效的控制一个星区:其战列舰级主炮的火力足够摧毁那些战列巡洋舰和巡洋舰,其装甲也足够抗击对方的主炮攻击。更重要的是其巨大船体和搭载的区域指挥中心可以有效的调动整个星区的中小型战舰协同战斗,不管是帝国的舰队航母,还是巡洋舰,驱逐舰,都可以在战列舰的指挥下协同作战,有效的对一个区域进行防守。

当然,当对方的大型旗舰,比如无畏舰甚至马卡恩之怒战争堡垒来袭的时候,肯定不是帝国战列舰可以阻挡的,但是帝国的战列舰也不需要阻挡这些敌人,他们只需要及时撤退,把歼灭对方巨舰的任务交给帝国的无畏舰和帝国的战争堡垒就好。

在这次边境战役中,一共有20多艘战列舰被部署到了战场上,其中数量最多的,而且表现最为突出的,正是新服役不久的裂痕2型战列舰。

实际上裂痕2型战列舰的建造计划早在9808年,也就是第二座超级星门:太空都市-格利普斯完工的前4年就开始规划中了。毕竟卡厄斯联盟在银河系中的势力正在不断增加,而莫尔迪基安大君的兵锋正在日益强大。虽然说帝国现在的各型战舰的性能算不上太差,但是有的时候不进步往往就代表着你在退步,当自己的对手不断开发出更先进的兵器的时候,帝国想要再追赶就晚了。

不过对于目前的菲雅利帝国来说,缺乏的并不是那些最新锐的各型顶级战舰,无论是刚服役不久的第六代女皇级巨舰还是已经在计划中第七代女皇级巨舰都是银河系中最顶级的战争兵器,并不需要去超越。帝国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守护其庞大国土的量产型旗舰,这种旗舰首先要求合理的量产成本,能够生产数十,甚至数百艘来协助其他中小型战舰守护帝国的数万座太空城市和数千个星区。其次是较低的维护成本和可靠性,毕竟战舰的终生维护成本有的时候远超于它的造价。

最后就是一个额外的要求:合理的机动性。实际上帝国的战列舰算是各型旗舰中跑腿最频繁的,那些无畏舰和女皇级巨舰往往充当大杀器和攻坚主力,在关键的时候一鸣惊人,但是在平时则在合适的地方待命随时准备战斗。反观战列舰则需要频繁的在各个区域之间进行机动和部署,又或者在强敌来袭的时候及时撤退。

实际上这也是帝国设计思想进步的产物,以往帝国的战列舰也被归于决战兵器的范畴,机动力要求被削弱,改为更多的要求装甲和火力。但是在大规模的舰队会战中,战列舰的表现有的时候还不同相同成本但是数量更多的战列巡洋舰和袭击舰来的强。因此新一代的战列舰的设计思路开始调整,在保证火力和防御力的同时也更多的考虑机动性和战场适应性。

和以往的帝国巨型旗舰比起来,裂痕2级战列舰的最大不同又或者说是争议的地方在于它的全新造型上。以往的厚重装甲布局被抛弃,船体造型变得更加的简洁,其副炮群数量也小幅度的削减,主炮塔数量也由原来的4座改为了3座,而且还采用了非常特殊的T字型船体结构。

之所以采用这种新造型实际上也是帝国内部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尽管在一开始的时候皇家设计院任然坚持采用传统的附加装甲造型来进行设计,但是一些军方中比较激进的军官和将领却希望帝国的新型战舰能够更加出色和创新一点,毕竟传统造型的各种优劣已经被帝国的敌人所熟知,而一些全新的设计能够给帝国的敌人带来更多的冲击和挑战。

老实说很难说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因为全新的设计思路有的时候也代表着不稳定和全新的隐患与不足,帝国设计师团队对于设计传统的装甲型船体拥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全新的船型意味着许多设计师团队将会功力大减,不得不尝试着重新摸索开发全新的船体结构。

但是考虑到大量的新晋指挥官的群体恰好都是战列舰舰长这一级别,因此帝国女皇改变主意,同意让下属的设计院尝试一种全新的造型。用帝国女皇的话来说,一味求稳固然稳妥,但是也意味着失去了进步的机会。因为只有战胜困难,尝试过各种合理不合理的造型结构后,在这些经验教训下帝国的战舰才会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完善。

当然,全新的造型并非没有代价,实际上在设计中就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比如船头的T字型主炮固然拥有额外的火力加成,但是代价却是后方的2座主炮塔前方射界受到了船体的阻挡而出现了影响,为此不得不大幅度垫高了二号炮塔的基座来补偿射界,但是这又带来了更多的新问题。

不得不说这种新船型的设计是一种痛苦的过程,一个个方案被尝试,但是又被推翻,考虑到成本预算等问题,大方向肯定不能改变,设计师团队只能在细节上不断的反复修改,力求让这种船体更加的实用和具有稳定的战斗力。

毫无意外的是,在新的船型方案展示图和效果图第一次出台的时候,这艘巨舰引发了帝国指挥官群体之间的大量争议和讨论。一部分指挥官认为这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巨舰,是帝国新一代旗舰的代表,但是另外一部分指挥官却认为新的设计还不如之前的旧型号裂痕级战列舰。讽刺的是,这其中不少还是之前强烈要求设计全新造型的激进派指挥官。他们在提出创新要求的时候完全忽略了设计师团队的难度和面临的困境,只要求一个完美的结果。一旦设计结果出现问题,他们会毫无保留的把问题归咎于设计师团队的能力不足上,而忽略了自己激进要求所带来的风险和压力。

只是在这个阶段,任何异议和质疑已经毫无意义,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工时已经投入了这个设计项目中,这也代表了天文数字一般的金钱,想要推翻整个方案全部重来是不可能的。不管是保守也好,激进也好,帝国的新一代战列舰指挥官们都要接受这艘全新巨舰的造型,并且做好登上这批新战列舰指挥的准备。

当然,帝国的设计团队也并没有放弃继续改了这艘巨舰设计的计划,哪怕在9811年,第一艘裂痕2型战列舰的原型舰下水的时候,改良工作也在继续进行着:船体建筑和装甲布局在原型舰上不断的被调整被修改,力求做到最好的实战效果。用帝国女皇的话来说:“开工没有回头箭,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就放弃尝试”“没有最烂的造型,只有还没改好的造型。”“如果这艘船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够帅,那肯定是造型还改的不到位”“只要细节够,搬砖都能当无畏。只要功夫深,尿壶都能当母舰。只要心思多,花瓶赛老马”“压力就是动力,没人关注才是最大的问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嫌战舰丑”

在耗费2年时间,连续调整4,5个阶段后,全新的裂痕2型战列舰布局上其实已经基本被大部分人接受,但是主要的矛盾出现在专门为其配套研制的全新炮塔上。在计划中,新舰将会配套设计一套全新的四联装1400炮塔,这套炮塔将会采用全新的设计思路和身管结构,它将会更加的复杂,但是拥有更良好的火力和输出。同时还会在其基础上替换身管,将1400毫米主炮身管改成1000毫米电磁炮炮管,变成电磁炮炮塔,而装备全新的MK3型四联装电磁炮裂痕2B型(没错就是叫2B)将会成为拥有优秀的反旗舰能力,可以有效的对抗那些维格尔人或者其他敌对势力的战列舰和无畏舰。

只是在开发MK3型四联装1000毫米电磁炮炮塔的时候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原先为1400毫米火炮系统预留的空间太过拥挤,其狭窄的炮塔空间更本无法容纳1000毫米电磁炮的复杂结构。而且全新的MK3型炮塔在设计上也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不如装甲结构不合理,空间稳定性不够等。为了改了这套系统,设计师团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一块上。

不过更要命的并不是设计工作本身的问题,开发到这个阶段,设计师团队也开始面临一些额外的压力,一些对新造型和设计不满意的帝国军官团体开始集体对帝国的设计师团队施压,要求他们开发更好的方案,质疑声和反对声更是压在设计师团队头顶的一柄悬梁利剑,随时都有可能落下。在这个时刻,帝国女皇终于拍板做了一个新的决定:放弃继续在问题不断的MK3型电磁炮塔上继续开发,紧急开发出一座新型的电磁炮炮塔出来,考虑到四联装结构所带来的故障率和各种隐患,全新炮塔可以采用三联装结构,但是增加主炮口径进行补偿。

设计师团队加班加点,连续半个月努力后,终于开发出了之前2B型炮塔的替代产品:MK4型三连装电磁炮出来,全新的三连装电磁炮口径为1500毫米,可以发射安装了额外弹托的1000毫米电磁炮又或者是配套生产的1500毫米电磁炮炮弹。当然,这两款炮弹生产都很不容易,所以在需要的时候,全新的1500毫米电磁炮还有一个非常机智的操作:把传统的1400毫米巨炮弹头在安装特殊的固定弹托后直接发射出去,其威力其实不比专门配套的1500毫米电磁炮炮弹差多少。

不得不说开发全新的1500毫米MK4三联装电磁炮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各种测试证明这座新炮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都要远胜于之前的MK3型四联装1000毫米电磁炮塔。这个操作也平息了一部分激进军官团体的质疑,在新炮塔开发完成后,裂痕2A型和裂痕2B型战列舰开始下水投产



全新的裂痕2级战列舰下水生产的时候,还有另外一种武器也跟着配合投产。那就是新一代的200毫米双联装副炮,这套武器系统算是帝国沿用多年的175毫米双联装主炮的替代品。

一直以来,175毫米算是帝国主力舰艇所使用的经典武器口径,不管是大型战舰的副炮还是小型战舰的主炮都在使用这种口径武器。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帝国的敌人和潜在对手一直在进步和更新换代,175毫米火炮武器的局限性和不足也在日益增加。为了摆脱这一缺点,全新的200毫米舰炮被设计出来,它配备了高爆弹和穿甲弹两种弹药,可以应付不同情况的战斗。

当然,想要一口气将所有175毫米武器都替换成200毫米舰炮是不太可能的。在过去的上百年间,帝国生产了多达数百万吨的175毫米口径炮弹和对应口径的武器配件,这些配件被分散存放在帝国数万个前线和后方的物资补给仓库中,在这些配件完全消耗完之前想要完全替换掉175毫米舰炮并不现实。因此只有少数几个的武器流水线被开发出来,开始生产200毫米舰炮和它的配套弹药。这些武器和弹药目前将会优先供应给帝国的少数几支精锐舰队使用,而且也仅仅限于新下水的裂痕2级战列舰以及后续新服役的战舰。而其他的常规舰队和已经服役的战舰还是继续使用旧式的175毫米舰炮来战斗。


菲雅利帝国裂痕2级战列舰(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