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传播研究院)专业2024年考研上岸指导
专业概况
信息传播学是建立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融合了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戏剧与影视学等相关学科,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行业发展需要并遵循各学科的发展规律所构建的中国特色新型交叉学科。
培养目标
信息传播学学科针对信息传播领域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开展信息传播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综合运用新闻传播学、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戏剧与影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培养“信息+传播”的复合型硕、博士高层次人才。
研究方向和内容
01.信息素养方向
信息素养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一是信息素养基础理论与历史研究,尤其重视信息素养研究历史变迁及其原因;二是通过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媒介互动过程,研究智能传播时代媒介使用、信息素养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三是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素养与价值观引导的内在勾连;四是研究如何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来实现赋权和赋能;五是研发针对不同人群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02.口述历史与传播方向
口述历史与传播方向是应用口述访谈方法搜集历史记忆及历史叙述并加以留存、研究、应用的跨学科领域。当前的主要研究议题除口述历史操作方法外,还包括史料考证,主观性、对话性及记忆对口述史的影响等口述历史理论问题,情感研究、关系研究、叙事研究、技术研究、记忆研究是国际口述历史界的研究重点与热点。
03.信息舆论方向
信息舆论方向研究信息社会中的舆论原理与应用。一方面研究舆论传播基本原理、中外舆论思想历史及舆论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关系;另一方面研究智能媒体生态下社会舆论的构成要素,智能化媒体生产和算法分发机制形成的舆论运行规律与发展趋势。
师资队伍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努力,中国传媒大学已在信息传播学领域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学术积累扎实、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和教学梯队。学科队伍成员共 51 人,其中教授 21 人,副教授 15 人,讲师 15 人;博士学历 40 人,占总教师数的 78%。
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外语语言基础、信息传播史论、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信息传播学研究、信息传播理论、科学哲学、话语研究传
播网络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数据科学、网络科学导论、动力系统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关键节点识别、链路预测、复杂性与临界现象、科学计算、计算广告学、数字营销、口述历史导论、口述历史作品呈现与传播、口述历史访问、博物馆融媒体传播、博物馆与遗产阐释、博物馆与文化遗产运营、语言传播专题研究、口语传播、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信息传播学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指导等。
2.科研平台
我校拥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传媒博物馆、中国广告博物馆等交叉学科教学科研平台,为信息传播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本专业的学生就读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高质量论文,经导师团队评定后推荐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发表;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国内外各项实践和学术活动,获得各种高水平奖项。
4.学术交流
建立交叉学科学术交流制度,鼓励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通过外派、互访交流、访学等各种方式,拓宽教师的教学与学术视野。拓宽学术交流渠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积极举办和承办全国性的以及国际学术会议,开阔视野,争取更多的合作机会。设立信息传播大讲堂学术论坛,定期推出信息科学学术讲座,开展学术交流、学术讨论,分享信息传播的国际前沿研究,营造专注学术、热爱学术的氛围。
毕业生就业去向
除出国深造外,本专业毕业生去向主要为中央、地方各级各类媒体,国家部委、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际媒体、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家政府、高校、企业等。
2024招生目录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83主题写作
④883人文社科基础
招生人数:
预计招收8人(含推免4人)
【2024】783主题写作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根据给定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主题提炼、
理性分析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二、考核要点
1.主题提炼能力:具有问题意识,立意诚正,观点明确;
2.理性分析能力:围绕主题展开论证,逻辑结构完整,论证合理;
3.文字表达能力:表述得体,写作规范。
三、考试要求
1.根据给定材料完成一篇论说文;
2.写作要件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
3.写作具体要求:
(1)标题:不超过 30 字;
(2)摘要:200 字左右;
(3)关键词:3-5 个;
(4)正文:2000-3000 字,至少应设置一级标题。
四、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长
1.闭卷,笔试。
2.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
【2024】883人文社科基础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科目考查考生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
考查考生对中国文学发展历程、文艺思潮、代表人物、风格流派、经典作品等方面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部分:文明史
考查考生对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以及不同阶段代表性文明的主要特征、重大成就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基本状况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部分:哲学
考查考生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审美观、历史观的基本概念、核心命题、主要人物和流派等方面的理解与掌握。
第四部分:媒介与社会
考查考生对媒介社会学分析视野,以及媒介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维关系互动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三、试题类型
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四、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长
1.闭卷,笔试。
2.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
五、推荐参考书目
1.刘跃进主编:《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张世英:《哲学导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美]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澳]尼古拉斯·凯拉:《媒介与社会:权力、平台和参与》(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3.
历年分数线
2023:54、81、363
2022:56、86、367
本文具有一定时效性
咨询课程可以点击主页看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