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艺术有多好,很少人知道。

他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关于耿建翌——他是谁?
田霏宇 | UCCA馆长:这个展览的标题“他是谁?”当然是来自于耿建翌的一件作品,但我觉得用来做展览标题非常合适。不光是因为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来回答:他是谁、他做了什么、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贡献是什么,还有他一直以来比较专注于看上去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打开,可以连接到很多关于社会、个人、语言、哲学等各方面的问题。
在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很温暖和个人的视角,去了解一个人,在任何一种社会中的个人存在与他所在的一个时刻以及大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个人的行为和作为应该是怎么样的,这样衍生出来的关系是非常深刻、有意义的。比如像表格这样的作品,非常尖锐、抽象,又很调侃。我觉得他这样的一种敏捷性,直到他走的那天都是在一直保持的。
杨振中 | 策展人:老耿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在应该说从 85 新潮开始一直到现在,他始终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老耿是一个在根目录上思考和工作的艺术家,不是那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的艺术家,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上工作。我有幸曾经是他的学生,我们年龄相差不大,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帮助过很多人,是一个又出世又入世的人。
凯伦·史密斯 | 策展人:耿老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一个艺术家,从开始做艺术他一直有一些问题,他不接受艺术只有一个方法、一种形状,或者一种风格,他一直对拿一个标准说艺术持怀疑态度。他在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材料中,比如说表格和文献,去尝试他想找到的艺术的感觉。这次能够把他的作品放在一起看,你能够感觉到这个人一辈子一直都在问问题,我觉得这是他作为艺术家,而且是作为人的一个最重要的立场。
张培力 | 学术顾问:我跟老耿认识是从1981年开始,1985年他毕业后我们后来一起做了很多事情,这么多年朝夕相处。老耿是一个特别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人,他对生活有很细微的观察,又特别敏感。他的作品里面很早就涉及到一个概念,就是所谓的常识和知识。知识和常识是社会上有用的东西,人在社会当中生活,从生下来就受到这些影响,但是另一方面,知识和常识是被整个社会、被他人、被系统规训出来的,又限制了个人很多方面,这个问题他早就发现了。他对于艺术本身也一直在反省和思考,反思知识和常识造成的艺术家的创造力的衰退、削弱。他特别反对那些在艺术语言上的陈词滥调。
他跟很多艺术家不一样。大家都觉得艺术家们应该很有个性,要很自信。老耿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干活的人,很忌讳假大空,他所有作品里面涉及到的东西都特别细微、具体、直接。老耿特别勤奋,又一直很低调,对名利很淡泊,他不会在作品里面或者日常生活中来炫耀他的知识,这是他的不同之处,所以很多作品都是他去世以后才被发现。
关于展览——他是谁?
田霏宇 | UCCA馆长:这次我们非常有幸可以跟这两位策展人和张培力老师合作。凯伦是最早关注他的评论家,杨振中是他的学生,张培力是老耿创作和成长中最好的搭档,这三个人对老耿有最深刻和本质的理解,他们的理解应该是深入于任何其他人的。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对作品的关怀,这一点非常的难得。能够有他们做指导,是给这个展览和观众的一个很大的礼物。
老耿的很多作品有个特点,就是看上去可能第一眼就觉得很观念,甚至难以理解,但只要认真看一下上面的文字,其实是都是非常简单,是跟我们的日常体验有非常明确的关系的。所以这个展览可能会让很多观众可以相对直接和快速地去了解到观念艺术的魅力。
凯伦·史密斯 | 策展人:这次我们有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和机会,能够为耿老师做一个全面的回顾展。做一个这么大规模的展览,我们主要的线索还是回到“他是谁”。很遗憾耿老师现在不在了,我们是拿他作品中讨论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来做这次展览的线索。
展览的作品很多,但耿老师思考的问题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可以看到耿老师从早期提出一个问题,可能到晚年他还在围绕这个问题,他用不同的手段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做探索和尝试。所以这个展览我们不是按照时间的脉络,而是围绕我们所知的耿老师在思考的问题,来组织不同的概念和板块。比如有一个部分就是关于50%的概念,这是耿老师自己提出的,他发现有很多观众可能不是特别了解当代艺术,他就做一些互动:艺术家做 50% 的工作,另 50% 留给观众。
另外一个部分,他对于人的肖像,很多小小的证件照感兴趣。这也是回到耿老师一个最根本的一个问题,他是在用一些不同的手段来看我们怎么认自己、家人朋友,看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探索我们的意识是什么?也可以说我们面对艺术品,我们怎么认识艺术?他一直在给我们一些挑战,通过这个艺术品来认识我们自己,也同时肯定或者否定艺术是什么。
有一件1995年的装置作品非常有趣。这个作品是几层玻璃,无论你从哪边都可以看清楚,可是一旦站在作品前面,你会发现自己的样子很模糊。我们把这个作品拿到现场,安排这个路线,周围放的是他做的这些肖像。你站在某一个位置上,可能会突然发现你的前后左右的作品都有一些关系,你会发现原来他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想告诉观众,一个好的艺术家,其实他一辈子可能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
杨振中 | 策展人:老耿是一个在根目录上工作的艺术家。像老耿这样的艺术家,我们没有办法用一个年代编年来做这样的梳理,因为他很多作品是有一些方向的作品持续很多年,但又有另外的一种媒介同时穿插着,在做很多不同的东西,所以这次的作品是从不同的方向和内容来划分的。
从他早期的绘画开始,到他脱离绘画,到后来越来越平面,然后再从平面脱离到印刷品的制作,一直到摄影,也是他花费了大量精力的一个类型的作品。我们特意设置了一个暗房的空间,就是为了展示他在暗房里怎样做实验。另外一个板块,他的很多作品是跟印刷和手工有关,跟书籍有关,这也是他非常细腻和有趣的一个长期工作。
还有一个部分是除了艺术家之外,他一生都在大学里做老师。现在很多活跃的艺术家,从杭州出来的很多,特别是多媒体、新媒体的很多艺术家都是他的学生,所以他也是一个教育家和活动家。虽然他为人很低调,可是实际上我们梳理下来发现他在杭州曾组织了非常多的展览活动。他建立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想象力学实验室”,做的活动和项目也非常多,这些文献和资料我们也在展厅里做了展示。
张培力 | 学术顾问:他做艺术这么多年以来,很多人都知道他做得很好,但是他好在哪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的。中国的艺术家和做批评的人,包括国外的批评界,对他的工作都是有所忽略的。我觉得他的艺术如果拿到国外跟任何一个一流的艺术家都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是可以对话的。
从80年代到今天,国外多多少少对中国的艺术有所了解,但是同时一些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欠缺和误读。我接下来想做的事情是让老耿的画册作为英文版在国外发行,我也希望这个展览能够能够巡回到国内外更多的地方。借助这个展览和画册的出版,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老耿的工作,知道他工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