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变了
作为立身之本的产品,像按了“加速键”——只今年上半年就推出了32款新品,上新频率变为每月1次,标准化就此让位于多元化。 重点营销的消费场景,以前是家庭聚餐、公司团建的首选;现在,海底捞大巴成了演唱会的标配售后服务...... 一直以来倡导的“标杆服务”,也在缩减员工福利、抓KPI,不再“溺爱”客户(如禁止外带、零食不再自取等)中,陷入争议。 但变得“不正常”的海底捞,却实现了“逆天”业绩。 2023H1狂揽22亿净利润,净利率几乎是上市以来的最高值,让一众同行眼红,让股东们票子红。 也就是说,上半年里,海底捞打出的开头所说的三张牌,同时作用于收入和成本,让业绩诱人了起来。 但这显然和大家熟悉的连锁餐饮逻辑,有些不符。 众所周知,餐饮店利润率,通常和翻台率正相关:高翻台率意味着靠一张桌子,可以挣好几遍钱。不太会出现“翻台率大幅度下滑,但利润率创新高”的现象。 海底捞之所以成为优等生,前提之一也是神话般的翻台率——2020年之前高达5,带来的良好盈利能力。 然而事实上,当前海底捞低迷的翻台率,并没有太大改善——据券商乐观估算,今年上半年海底捞翻台率不到3.5,只是巅峰时期约70%的水平。且其门店扩张节奏,也已停了下来。 由此来看,在摔了旧饭碗,捡起新饭碗的过程中,海底捞的得与失似乎没那么简单。 一、标准化让位个性化,影响几何? “在海底捞续摊的演唱会粉丝们,带着明星面具挨桌高唱生日歌,简直可怕。”一位海底捞“老饕”,在社交媒体上抱怨道。 事实上,这是海底“心向”年轻人的缩影。 用其相关负责人的话说,“在消费复苏的关键时期,希望尽可能把握当下消费需求的微妙差异,针对不同区域、客群,推出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大家多元化的用餐需求。” 服务而言,可以看到,海底捞在营销、场景扩展上,花活不断。 营销宣传,从保守的微信公众号互动,转向以年轻人为主的抖音、小红书等宣传,甚至2022年3月公司换届,提拔了一批年轻管理团队。 同时,演唱会捞人聚餐、生日会、夜宵等屡次登上热搜。可以说,在各大演唱会网友的记忆里,海底捞服务员高举的荧光大棒,比自由女神手里的火炬都要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