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写在过去的文字

2020-08-30 11:45 作者:我有一首小诗单咏零  | 我要投稿

                                   (三)

4月24日星期一。

晨会上,“学校老大”说学校办了一次书展,周一到周四,在阶梯课室。

嗯……为什么叫阶梯课室呢?

因为有很多阶梯。(好吧,真是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贴切了。)

于是早操时间不用跑操,大家都往阶梯课室里挤,天呐噜,人山人海!过道简直走不了了啊……

我看到了在我心中十分神秘的《山海经》,然后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没有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神秘的气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就出自那里——原来是这些啊,我这样感叹。没记错的话,精卫填海还拍过电视剧呢。

本来打算下午买《安妮日记》的,而且是想买英文版的。因为我认为作为一名高中二年级生,我总不至于连一个13岁的小女孩写的英文都看不懂吧,更重要的是13块价钱便宜。

但是我发现并没有英文版。

不过我发现了另一本书:《穆斯林的葬礼》——我看过的,初三的暑假,表姐借到的。读到新月的是我居然流下了眼泪。


“雁归有时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起。”


当时读完后特别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我屁颠屁颠的跑去问主办方价钱。(因为节目名单没有全部书籍的价钱,有的折后价便宜不少呢!)

一个叔叔说:“28。”

我十分好奇他为什么反应这么迅捷:“你怎么这么快知道?”

我觉得当时智商都快被书吃掉了。

他嘴角是隐藏不住的笑意:“因为我对这里熟悉啊。”

听口音不是本地人。

大叔,你是向我问问题不经大脑还是在自豪自己对这里熟悉?

肯定是后者!一定是!你不用说了,一定是后者……

这样的尴尬让我想起了当年初中在东方书城买颜料。一个工作人员大概20多岁的样子,我向他询问:“叔叔,颜料这种红和这种红有什么不一样吗?”

当时我一心在颜料上完全没有觉得什么不对劲。

他冷不丁的回答:“你看我有这么老吗?叔叔?”

说实话,我去问颜料的时候压根没有看他的脸,知道对方是男性,就喊叔叔了,我是和表姐一起来的,但那时候表姐在阅读区。如果她在,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尴尬吧。

他问这句话后,我更是连头都不敢抬一下,连忙道歉,低着头,只看到了他挂着的工作卡的背面。

付钱时,他又在收银台边和工友聊天,见到我又调侃了我两句,忘记讲的什么了,反正我还是没有抬头,以至于我到现在连他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我只看到他的工作卡的背面,但他一定是个有趣的人。

《穆斯林的葬礼》我还没有捂热就被同学借走了。本来打算珍藏的,到高考后再拿出来重温。啊,被我买下来后,你还没有进过我的家门呢。

活了十七年,“世界读书日”,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你存在的意义。

全班几乎有一半的人都买了新书,有的不止一本,一下课大家都分享自己买到的新书,真的有一种阅读的氛围。

今天又去了一趟书展,没买,看到一本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翻了几页,感觉好像很有趣的样子。于是我又跑到主办方问价钱:21。这不科学!这么薄— —。好吧,在回课室的路上,我想到,自己用书的厚薄来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真是对作者的不尊重。

后来上网搜了一下才18块,确实卖贵了,对我来说,

书展有些书,如郭敬明的《爵迹》,我看到那个图有那个《临界》排版,特别喜欢,去问价钱。16,(同学帮我问的),但在网上买三本才35元。

但最后我放弃了郭敬明的《爵迹》,买了韩寒的《三重门》。

(未完待续)

(现如今,《山海经》买了,只看了几篇,《安妮日记》的英文版也有了,《穆斯林的葬礼》也有了第三本,(那是弟弟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夸一下,哈哈。)龙应台的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我亲爱的安德烈》《目送》也都看过了。那一年郭敬明的作品好像是拍电视剧了吧?我记得那会好像特别热,然后韩寒的《三重门》其实挺稚嫩的,读起来,不过人家年轻的时候就能写出来出书也是很厉害啦。

当时好像还有一本《百年孤独》在我们之中也很流行。《百年孤独》是我翻开了N次读不下去的书,因为,我记不住人名啊,记不住人名记不住人名……我看了好多遍开头,多年后……那个什么什么还记得他爸爸带他去看什么冰的那个下午??好像是这样的内容。但是往后翻我就不知道谁做了什么,就很难继续看下去,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看不下去《请回答1988》这部剧的原因,因为脸盲,我分不清……不过后来看了《木鱼水心》的解说,已经逐渐分得清了,提这个是因为当时(疫情期间)写了一篇因为这个剧和陈奕迅的《shall we talk》这首歌引发的一个思考。

以前遗憾的书都买了,但是有些并没有看完。)

《书》——写在过去的文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