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注解】
过去得“道”的人,天得“道”能够 清明,地得道能安宁,神得道能灵验,谷得道能盈满,万物得道可以长生,侯王得道天下可以正。推而言之,天不再清明,恐怕会崩裂;地不再安宁,恐怕要塌陷;神不再灵验,恐怕要衰落;谷不再充盈,恐怕要竭尽;侯王不再自高而尊贵(侯王不再以追求高尚的品德而高贵,指失德而不贵),恐怕要覆灭。故而要被尊贵,必须能以谦下作为基础;要被推崇,是以卑下(谦敬)作为基础。因此侯王以“孤”“寡”“不谷”作为自己的称呼,这不正是以谦下作为根本吗?不是的,是执着追求荣誉(或赞誉),就失去了赞赏(联系第二、三、十七、十九、二十二、二十三章)。没有私欲,光洁鲜艳如玉石,普普通通如石头没有什么不同。
这一章最后一句话的解释是按照《老子》的核心观点的延伸来理解的,即不名、不贵、不上。其他多解释为“不愿做光彩的美玉,而愿意成为坚硬普通的石头”,这是完全不符合老子的思想的,并且充满了虚伪和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