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百家讲坛 钱文忠(三)
玄奘西游记
2007年9月18日 第25集 佛学之争
https://tv.cctv.com/2013/11/04/VIDE1383557766366711.shtml
在玄奘西游记第二部中,钱文忠教授讲到,玄奘西行求法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了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玄奘在那烂陀寺受到了最高礼遇,跟从寺院住持戒贤大法师学习了五年,但他并不满足仅仅在那烂陀寺里的学习,他开始到印度各地游历,继续学习佛法。又是五年的光阴过去了,此时的玄奘已经离开祖国十几年,思乡之情越来越浓,于是决定马上返回祖国。然而就在即将动身之时,玄奘突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那烂陀寺遭到了一场残酷的大劫难。怀念母校的玄奘,决定再去最后看一眼那烂陀寺。
然而,玄奘回到那烂陀寺之后,却被卷入了一连串、大规模的佛学宗派争斗之中。佛祖释伽牟尼涅盘之后,佛教分裂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个宗派,大乘佛教追求普渡众生,小乘佛教强调修炼自我;大乘僧人完全食素,小乘僧人可食“三净肉”。大乘僧人和小乘僧人虽然都是忠诚的佛教佛,但却因宗派的不同,而一直争论不休。印度的辩经是非常激烈的,胜者一夜成名,败者则有可能丢掉性命。
玄奘法师虽然佛学修养高深,但他即不想在印度一夜成名,更不想在此丢了性命,但是玄奘法师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卷入这种大规模的辩经之中。戒日王要组织一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高层次大规模的辩经,戒贤大法师年高体衰,几位高徒慑于般若鞠多的盛名心生胆怯,只有玄奘能代表那烂陀寺参加辩经。然而此时有个外道来到那烂陀寺挑衅。面对在那烂陀寺门外疯狂挑衅的顺世外道,玄奘毫不客气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当然令顺世外道更加愤怒。
面对这样一个气势汹汹的对手,玄奘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的呢?诸位想都想不到,以我们了解的玄奘,那么一个谦卑的,那么一个道德修养那么高的一个高僧,他会怎么应战的呢?玄奘一反常态,完全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他派伺候自己的那个净人出来,一把把那个顺世外道的大字报给揭下来,当玄奘报上大名:“我是摩诃耶那提婆奴”。的时候,此时,来势汹汹的外道却缩了一下。那么,这场辩论到底辩没辩起来呢?这场辩论不仅辩起来了,而且还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2007年9月19日 第26集 降伏外道
https://tv.cctv.com/2013/11/04/VIDE1383558129929887.shtml
玄奘结束了在印度的礼拜和游历,回到了他的母校那烂陀寺。但是一个亡命的辩论者打上门来,用40条论纲挑战那烂陀寺。挑战者是顺世外道法师,顺世外道以追求现世生活愉悦、推崇肉体享受,与佛教截然对立。面对挑衅,玄奘依靠自己对佛家教义的精通并运用高超的辩论技巧,巧妙地降伏了这个外道。最终保护住了那烂陀寺的声誉,但是玄奘不看重。玄奘心目中的真正的劲敌是般若鞠多――三代帝王的灌顶师,玄奘知道,巨大的威胁在等待着自己。
费尽周折,玄奘终于找到了般若鞠多的著作《破大乘义》,但历史的记载很明确地表明,玄奘大师有好几个地方百思不得其解,看不懂,破不了,解不开。既然是看不懂你怎么能够辩驳对方呢?你根本没有赢得可能性,玄奘大师那个时候是火急火燎,怎么办?这个时候,被降伏了的顺世外道却又给玄奘牵扯出了一连串的故事。
和 “三代帝师”的辩经随时都有可能开始,而玄奘却还没有读懂对方的著作。辩论还没开始,那烂陀寺就已经处于下风,那么,谁才能够帮助玄奘走出这个困境呢?玄奘是病急乱投医,问那个被降伏的外道看过这部书没有?这一问问出一个天大的惊喜,这位外道顺世外道不仅听过,他还听般若鞠多讲过五遍,精通这部经。这时候,玄奘显示出非常博大的胸怀,他本着能者为师的态度,丝毫不顾及自己是辩论的胜方,顺世外道是败方,顺世外道的身份是自己的奴仆,就请顺世外道对自己开讲,讲这部经。
为了玄奘的声誉,等到半夜,别人都走开了的时候,顺世外道才为玄奘原原本本、仔仔细细的把破大乘义从头到尾解释了一遍,解决了玄奘百思不得其解的几个疑点。这样,玄奘才找出了般若鞠多的破绽,撰写了自己第二部梵文著作,叫《破恶见论》,完全是针对《破大乘义》的著作。那么戒贤大师和寺内的高僧看了以后都赞不绝口,他们看了玄奘这部著作,看了他为这场辩论预先预备的功课,戒贤大师心里的石头落地了,这才对赢得那场辩论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而被降伏了的顺世外道接下来却又给玄奘牵扯出了一连串的故事。
2007年9月20日 第27集 国王斗法
https://tv.cctv.com/2013/11/02/VIDE1383361749797538.shtml
玄奘不仅击败了顺世外道对那烂陀寺的挑战,还写出了一部能够完全战胜小乘佛教的著作,此时的玄奘觉得应该马上回国了。他非常细致地包装、捆扎他在印度五年期间收集的大量佛像和佛经。大家看到玄奘这次可能是真的要离开那烂陀寺,所以在寺院里的很多高僧和玄奘法师共同生活了五年之久的这些同伴,都纷纷来劝阻玄奘。就在玄奘谢绝了那烂陀寺众僧的挽留,打点行装准备上路之时,听说玄奘盛名的鸠摩罗王派来使者,请玄奘到他那里去。早在五年前,玄奘曾离开那烂陀寺到印度各地游历,当他决定回国时,梦见那烂陀寺变成了一片废墟,所以才又返回那烂陀寺看望。现在鸠摩罗王对那烂寺发出了威胁,玄奘当然应该去见鸠摩罗王。
但是戒贤大师又担心,如果戒日王来要玄奘又该如何交待?但是再拖下去,鸠摩罗王真的来踏平那烂陀寺怎么办?戒贤和玄奘两位法师真是左右为难。戒贤大法师想到,玄奘如果去了鸠摩罗王那里,戒日王肯定会怪罪下来,于是婉言拒绝了鸠摩罗王的邀请,没想到鸠摩罗王翻了脸,扬言要踏平那烂陀寺。正在打点行装的玄奘,为了那烂陀寺的安危,只好再次按捺下归心似箭的心情,跟随使者去见鸠摩罗王,但鸠摩罗王正在因为第一次没请来玄奘法师而大发脾气,他将会如何对待前来拜见的玄奘?鸠摩罗王仰慕玄奘的学识,每日与玄奘攀谈,竟毫无放玄奘回归之意。
而此时,戒贤大师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戒日王征战归来,当他听说玄奘法师到鸠罗摩王那里去了,作为当时印度势力最大的戒日王,也非常生气。为了争夺一位中国的留学生―玄奘法师,戒日王和鸠摩罗王,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国王,不仅反目为仇,而且居然大动起干戈来。他到底想干什么?难道为了一位中国高僧,会引发印度历史上的一场战争吗?此时, 鸠摩罗王表示,宁肯失去自己的头,也不肯把玄奘送到戒日王处,戒日王大发脾气,发话要鸠摩罗王的人头,鸠摩罗王听信后,竟带着两万象兵直奔戒日王的领地而去。戒日王和鸠摩罗王,他们之间将会展开一场怎样的争斗呢?
2007年9月21日 第28集 生死决战
https://tv.cctv.com/2013/11/02/VIDE1383361929747658.shtml
为了争夺玄奘,在印度排名第一的戒日王和排名第二的鸠摩罗王差点大动干戈。戒日王的目的,是请玄奘和小乘佛教宗师进行那场酝酿已久的辩论,以维护大乘佛教的声望。谁知道,这场顶级辩论无法进行,但另一场规模更加宏大的辩经大会却要召开,玄奘将独自面对更大的危险,一个人去迎接全印度几千名顶级法师的挑战。其结局只有两种:要么登上西行求法生涯的顶峰,要么身败名裂。然而,玄奘却主动立下生死状,以生命相搏。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一步呢?
上一讲我们讲到鸠摩罗王好不容易见到了玄奘,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了邀请玄奘,印度当时的两位威望最高的国王鸠摩罗王和戒日王发生了严重的争执,而且几乎兵戎相见,但是当这三个人到达了一起以后,场面还相当的和谐,没有闹出什么不可收拾的结果来。
戒日王迫不及待地邀请玄奘见面,最终目的是和小乘佛教的宗师辩论。经历了一连串的波折,玄奘终于到来,那么接下来,众人期待已久的顶级辩论,又会怎样发展呢?
戒日王他有自己的考虑,他的考虑是什么呢?他希望在曲女城举行一次辩论法会,通知当时五印度,就是北印度、东印度、西印度、南印度、中印度,所有的宗教人士里边选出顶尖的人,定期汇集到曲女城,来观看大唐高僧玄奘讲经,来参与辩论。
显而易见,玄奘一个来自于我们东土大唐的异国高僧,必须独自一人肩负起维护当时佛教世界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学术声望、学术地位的重任,必须独自一人肩负起维护大乘佛教的地位和声誉的重任。
戒日王的这个决定,让玄奘由原来的应战方变成主动挑战方,由四人团队作战变成单打独斗,从面对一个人变成面对全印度所有高手,一旦失误,玄奘就将身败名裂。而戒日王却希望这次大会声势越大越好,那么,辩经大会究竟达到了怎样的规模?玄奘又为什么不留一点点的退路呢?
2007年9月22日,播出了访谈钱文忠――玄奘精神。
http://www.cntv.cn/program/bjjt/20070911/106425.shtml
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讲了《玄奘西游记》之后,受到了许多观众朋友的关注。本期节目特请主持人张越对钱文忠教授进行了访谈。
2007年9月23日 第29集 危机重重
https://tv.cctv.com/2013/11/02/VIDE1383362111510758.shtml
戒日王召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辩经大会,让玄奘一个人面对全印度顶尖高手的挑战。几十万人云集曲女城,玄奘立下生死状:如果辩论失败,他就将斩首认输。然而,连续五天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上前挑战玄奘。就在大家认为玄奘必胜无疑的时候,一场大火,一个刺客,让这次盛况空前的大会危机重重。为什么会出现大火和刺客?危机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辩经大会还能顺利进行吗?
上一讲我们讲到在曲女城大会的前五天,整个会场居然鸦雀无声,就没有一个人出来跟玄奘辩论。印度的宗教派别多如牛毛,其中极端派也不在少数。连续五天无人应战,是不是就意味着玄奘的论敌们会拱手相让呢?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把玄奘推到无边的凶险之中。
翻开《大唐西域记》,我们惊奇地看到,就在大会期间曾经突然发生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火灾,从宝台那边烧起,一直蔓延到玄奘法师、戒日王、鸠摩罗王和全印度顶尖大师汇聚的这个会场的大门口,而且把会场大门给烧掉,突然有这么一场大火。为什么我们说它突如其来呢?从历史记载来看,大家毫无防备,在场的各个派别的宗教信徒各自求各自的神,而慌乱到什么地步呢?居然慌乱到连尊贵无比的戒日王本人都亲自参加扑火,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这场大火的突如其来而当时毫无防备和绝对的慌乱吗?这场火怎么起来的?它对玄奘的辩论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007年9月24日 第30集 东归轶事
https://tv.cctv.com/2013/11/02/VIDE1383361929626649.shtml
曲女城辩经大会的胜利,使玄奘得到了印度众王和广大僧俗的极度崇拜,但玄奘并不贪图鲜花和荣誉,他早就想东归大唐,只是为了自己的母校那烂陀寺免遭劫难,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延误了归期。如今,玄奘已经功德圆满,他向戒日王提出请求,希望马上启程,返回自己的祖国。戒日王哪里肯放过这样一个高僧,戒日王想挽留玄奘,他为玄奘主持了一场成功的全国范围的辩论,以玄奘的胜利而告终,玄奘的威望在五印度如日中天,当然戒日王希望这位高僧能够辅助他来弘扬佛法,这一拖又拖了十几天,在这十几天里头,原来对佛教的信仰并不是那么专一,也并不是那么明显的鸠摩罗王也来找玄奘,鸠摩罗王也希望玄奘能够接受自己的供养。此时的玄奘,归心似箭,谢绝了两位国王的好意,于是,玄奘启程离开印度,开始踏上返回自己祖国的旅途。而印度国王率领臣下送出几十里,挥泪分别,时间是贞观十五年,也就是公元的641年,玄奘42岁的时候开始返回唐朝。
当玄奘一行准备渡过信度河的,也就是印度河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大难,遭遇了一场很大的灾难,信度河,河面广阔,我们的玄奘法师怎么渡河呢?他骑在大象的背上渡河,只有他一个人没坐在船上,骑着大象渡河,而船行到河流中央的时候,突然风波大起,船啊剧烈的晃动,几乎沉没,船上负责看守经书的这些人也都掉到了河里,损失了50夹经书。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一共遭受了九九八十一难,而渡河失经就是最后一难。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回来必须渡过一条大河,因为忘记了替大白赖头鼋问佛祖一句话,被大白赖头鼋生气地抛入水中。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在渡印度河时,是什么原因,导致平静的河面,突然风浪骤起呢?就在这个时候,迦毕试国的国王已经亲自在河对岸等着玄奘了,迦毕试王告诉玄奘,因为玄奘带了好多印度的奇花异果的种子,才导致了这次翻船事故。就接着问他,你是不是随身带了好多别的东西?你是不是带了好多印度的奇花异果的种子?那玄奘当然坦然承认了,那我是带了一些这个东西。迦毕试王就告诉玄奘,就是因为这个,才导致了这次翻船事故,但凡只要有人打算从印度把印度仅有的这些奇花异果偷带出国的话,就要翻船。
玄奘在东归的途中,仍然细心观察认真记载着沿途的民俗与传说,由于玄奘的记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否则这些奇特的民俗传说将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2007年9月25日 第31集 游子还乡
https://tv.cctv.com/2013/11/02/VIDE1383362111388749.shtml
玄奘法师在东归的途中似乎并不急于赶路,他一边细心观察,一边详细地记载下沿途的众多见闻和传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古代的于阗,就是今天新疆的和田,这里是中国通往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而玄奘关于于阗的另一个传说的记载,则更加有力地证实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对于西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影响。
当玄奘法师到达于阗后,他停留下来,怀着复杂的心情,托人给大唐朝廷带去一份表文,在表文中,玄奘一方面坦白承认自己当年是违背禁令,偷渡出境的,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回归大唐的诚意。玄奘法师当年是违反禁令,冒着杀头的危险,偷渡出关的,如今虽然是载誉而归,但不知当年的偷渡之罪是否可免?玄奘上书大唐朝廷,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呢?
唐太宗看到了玄奘的表文,知道玄奘离长安越来越近,唐太宗那时候在准备发兵进攻辽东地区,所以他把总指挥部设在洛阳,那当时留守西京长安的,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这是地位不会比魏征低的一代名臣正好在留守西京长安,唐太宗下令他负责安排迎接玄奘的一切工作。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孤身一人,悄悄离开长安,远赴西天取经,边关被擒,沙漠断水,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将近二十年了,玄奘这个远离故乡的游子,终于回归了。玄奘急切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当他星夜兼程,终于赶到长安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玄奘刚刚到达长安的郊区,就被前来瞻仰的百姓围堵得无法前行,而且发生了踩踏事件,玄奘已经没有办法前进了,整个道路,他的驮马队,运东西的队伍没办法前进,玄奘只能在漕上停留了一日。
贞观十九年正月25日,远离故乡多年的玄奘终于回到了长安,长安街上的百姓人山人海,只为一睹玄奘法师的风采,然而,在一片鲜花和赞叹声之中,却看不见玄奘法师的身影。他一个人静悄悄地坐在一个房间里,在这里边,我们领会到玄奘法师的自我克制和谦虚,同时我们难道不能领会到,回到自己祖国的玄奘法师是真正的看透了世俗人情,在这里边,难道没有一丝难言的苦涩吗?
2007年9月26日 第32集 帝王与高僧
https://tv.cctv.com/2013/11/02/VIDE1383362293142871.shtml
公元645年,玄奘终于回到了久别的长安,唐朝的官员,为玄奘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长安城万人空巷,人们都纷纷涌上街头,争相一睹,这位传奇求法僧的风彩。然而,此时的玄奘法师,却独自坐在禅房内,躲避着世俗的荣誉,等待着唐太宗的召见。唐太宗当时并不在长安,而是在洛阳指挥一场,重要的军事行动,得到玄奘到达的消息后,传令玄奘速到洛阳与之相见。在洛阳,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终于和历史上,最伟大的求法僧玄奘见面了。在这场会面中,帝王与高僧既互相仰慕,又各有打算,两人言来语去,有争有让,成为一场智慧的较量,也成为一段千古佳话。唐太宗与玄奘,都有哪些精彩的交锋呢?
唐太宗向玄奘提出,不要再当僧人了,回来帮助自己,来处理世俗的事务,来管理国家。玄奘法师,自幼皈依佛门,潜心学习佛法,甚至为求正法,冒死西行,当然不是为了当什么重臣大官,更何况,如今历经艰险,取回来的真经,还没有翻译,怎么能罢道还俗呢?但是,圣旨难违,面对唐太宗的明确要求,玄奘法师,该如何回答呢?
玄奘从一开始就抱定了洁身自好,尽量排除一切俗物,坚持单身行道,决不为官,唐太宗也只好收回成命,同意玄奘去完成,译经弘法的使命。玄奘还向唐太宗提出,我已经回国了,我希望到嵩山少林寺去译经。那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玄奘会有这么一个心愿呢?少林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寺院,但在唐朝时期,中国佛教非常繁荣,仅长安就有很多大寺庙,玄奘的家乡洛阳也有很多大寺庙,这些寺庙僧侣众多,条件也更好,玄奘为什么会请求去以武僧著名的少林寺译经呢?我们当然知道,玄奘的考虑是有道理的,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却正就是这一点,非常合情合理,非常可以理解,丝毫也不过分的要求,却被唐太宗断然拒绝。唐太宗直截了当的规定,玄奘应该住在弘福寺内的一个禅院,他指定玄奘住在弘福寺里头,在那里翻经。那么,玄奘对此安排又会做何反应呢?
从历史上看,君王和高僧,相处欢洽的例子,确实是不少,但是像唐太宗和玄奘,这样融洽、和谐的例子却未必多见,唐太宗一直关心、一直支持着,玄奘的翻译事业,经常召见玄奘,有时还邀请玄奘,和自己一同旅行,以帝王之尊,经常派人去叮嘱玄奘,去提醒玄奘不要心急劳累。
2007年9月27日 第33集 魂系真经
https://tv.cctv.com/2013/11/02/VIDE1383362472183954.shtml
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了大量的佛经,但对于中国的佛教徒来说,这些梵文写成的经书,却无疑于天书。玄奘求取真经的最终目的是弘扬佛法,如果说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那么,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留学印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但面对这样一个浩大的翻译工程,玄奘该如何下手?而那么多的佛经是怎么翻译出来的?玄奘翻译的真经又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
唐太宗的贞观十九年,公元的645年那一年的三月,玄奘结束了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会面,回到了长安,遵照唐太宗的旨意,住进了当时非常著名的弘福寺。从此,开始了彪炳千秋的翻译、教育、讲学、著述的辉煌生涯。只要是对中国佛教史略有所知的人都知道,就佛经翻译而论,中国的唐朝是首屈一指的。那么,在玄奘的心目中、在唐朝人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佛经才能称得上是真经呢?玄奘取回的真经又有什么特别呢?玄奘不但历尽艰险带回大量佛家真经,并且呕心沥血翻译出许多高质量的佛家经典,做到了“真经不失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那么,玄奘的做法和前人都有什么不同呢?
玄奘知道,他西行求法历尽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真经,而取到真经才只不过是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路程,另一半路程就是翻译佛经,所以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 扬佛法功德圆满。那么,玄奘的做法都得到了什么样的赞誉呢?
2007年9月28日 第34集 弥勒佛真相
https://tv.cctv.com/2013/11/02/VIDE1383362474443967.shtml
在译场开始工作的一年之内,玄奘只翻译了一些并不重要的佛经,他在积累经验,磨合队伍,为翻译一部最重要的佛经做准备,这部经就是《瑜伽师地论》。为了翻译这一部经典,几乎动员了整个唐朝的,全国有学问的僧人,至于玄奘本人,当然更是全力以赴。《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口诵记录而成,而弥勒菩萨就是中国民间盛传的弥勒佛。传说中《瑜伽师地论》的作者是弥勒菩萨。弥勒佛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位菩萨,但是,这个大家都熟悉的,笑口常开的,大肚子弥勒佛,却并不是弥勒佛原来的形象,那么弥勒佛原来是个什么样的相貌?早期的弥勒像是菩萨装,像菩萨一样,头带宝冠,有非常精美的菩萨冠,身披璎珞,璎珞就是像一颗颗珍珠串成的,披风啊,佛装啊,身材修长苗条,姿势基本上是两个脚交叉坐着,叫交脚坐式,早期的弥勒菩萨,绝对不会亚于观世音,面容姣好,非常漂亮,优雅、修长、苗条。
弥勒信仰在汉代时期传入中国,一直到盛唐时期,从皇室到百姓,从僧侣到诗圣,都对弥勒佛极度的尊崇和信仰。不仅玄奘是虔诚的弥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则天、唐高宗,也都是弥勒信徒,武则天干脆就,通过官方渠道宣布,自己是弥勒佛降生,原始记载在《资治通鉴》里。武则天就运用佛教化身、转生学说,她认为我是弥勒佛,我就是弥勒佛下凡,难道弥勒佛,还不能当皇帝吗?武则天就是用弥勒,来构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孙,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帝的,理论基础,就是用弥勒佛来形成的。白居易也是弥勒信徒,他还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生会”。
那么大家不禁要问,弥勒信仰又是怎么会逐渐衰亡的呢?根本的原因是,弥勒佛很早以来成为民间反抗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来源。打着弥勒佛的旗号,反抗残暴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统治者是不可能容忍,这样的信仰的。结果,唐玄宗下令禁止,禁止弥勒行为,于是渐渐的默默无闻。开元以后,唐朝开元以后,弥勒佛像在汉族佛教当中急剧减少,这个数量一下子就少下去。
2007年9月29日 第35集 晚年风波
https://tv.cctv.com/2013/11/02/VIDE1383363737759816.shtml
玄奘法师的译经工作很顺利,三年之内,玄奘最看重的,《瑜伽师地论》的翻译工作,也完成了,而这时的玄奘,已经年近半百。玄奘年轻时,为求正法冒险西行,如今求得真经,载誉而归,不仅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也得到了,全国老百姓的尊崇,身边还有众多弟子跟从,玄奘的晚年,应该可以安静专心地,从事自己的译经工作了。但令人没想到的是,玄奘法师生命中,最后的十几年却并不平静。一年之内,玄奘法师不仅失去了理解并支持自己的帝王唐太宗,紧接着又失去了自己最得意的徒弟,玄奘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更大的风波,还在后面。几年之后,发生的两件事情,给玄奘的晚年,甚至整个生命史,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甚至成为玄奘光辉的一生中,一个小小的暇疵,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当时中印度有一位僧人,带了500多夹,1500多部佛经到达长安,他希望到长安,也来翻译佛经。从现在留下的文字记载来看,大概是由于宗派的分歧,或者还有别的,不足以为外人道的原因,受到了玄奘的严厉的压制和打压,打压到不仅这位福生,他的翻译工作,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而这个人,最终还被逼离开了长安,后死在瘴气之地,这个人随身带来的500多夹梵文经典,还被玄奘拿走了,被玄奘夺下来了,控制住了。现在一些学者认为,这件事情被玄奘的对立面,有意夸张了,也有这种说法,但是我们明白,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是存在过的,玄奘可能利用了他当时的崇高的威望,和唐朝皇室的非常接近的关系,打压了宗派不同的一位印度僧人,这在玄奘的一生当中,是非常罕见的一件,可以被人批评的事情。
从唐太宗到唐高宗,唐朝的两代皇帝,甚至连骄横的武则天,都对玄奘大法师十分尊崇。唐朝皇室的虔诚与礼遇,使一向谨慎小心的玄奘大法师,也错误地估计了自己在皇室中的地位。再次向唐高宗提出,要到嵩山少林寺去译经,居然被唐高宗以非常严厉的态度拒绝,玄奘从今往后再也不敢提这个要求。
玄奘大法师从回国译经那天起,就希望自己能住在一个远离都市,清静安闲的地方,但是在皇室的供养之下,玄奘大法师其实是不能自由地决定自己住在什么地方的。既然皇帝你不允许我去遥远的少林寺,玄奘就提出离开长安去玉华寺,就是他跟唐太宗曾经在那里渡过非常融洽的时间的玉华宫。这一次唐高宗允许了,这以后,一直到圆寂,玄奘再也没有离开过玉华寺。
2007年9月30日 第36集 法师圆寂
https://tv.cctv.com/2013/11/02/VIDE1383364460974177.shtml
玄奘大法师的晚年生活并不平静,他与皇室微妙的关系、繁重的译经工作,都使玄奘渐渐感到体力不支。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感应,玄奘大法师预感到自己的归期将至。这一年,也就是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的正月三日,诸位弟子恳请玄奘,开始翻译《大宝积经》,这也是一部很重要的佛经,玄奘在勉强翻译了开头的几行以后,突然停了下来。正月八日,玄奘的弟子之一,叫玄觉法师,突然做了一个梦,在他的梦乡里边,玄觉法师梦见一尊庄严高大的佛陀突然倒塌,醒过来以后,他惊醒了玄觉法师,他赶紧就去找他的师傅玄奘,请玄奘法师去解释这个梦,去评判这个梦,而玄奘非常明确地告诉他,这是我将要化灭,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征兆。正月八号做了这个梦,正月九号,仅仅一天以后,经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事情,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降临到我们玄奘法师的身上。曾经翻越过无数高山、曾经跋涉过无数河流、滔滔江河、崇山峻岭都不在话下的玄奘法师,居然在跨越屋子后面的,一道小小的水沟时,摔跤了,虽然在当时只不过是稍微擦破了脚腕,那个地方一点点的皮而已,就是擦破了一点皮,却从此倒下,病情急转直下。
玄奘法师作为一代高僧,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玄奘从容不迫地安排好了身后的一切事宜,然后安安静静地等待着圆寂的时刻。玄奘法师在世间发出的最后一个声音,就是不成句的两个字:“得生”。到了2月4号开始,玄奘法师右手支撑着头部,左手放在左腿之上,非常平缓的,右斜而卧,大家看到的卧佛,都是这样的形象,再也不动,就不动半分,这是玄奘法师,圆寂前的最后姿态。玄奘大法师,自幼丧失双亲,13岁皈依佛门,28岁只身一人。远赴西天求法,经历过多少艰难险阻,终于求得真经返回祖国。19年的留学生涯,19年的译经弘法,玄奘大法师终于求得正果,安然地去了,自己一生所想往的,弥勒佛净土。
按照玄奘法师,临终前的心愿,落葬在产水之滨白鹿原,这个地方在万年县东南20里,当时500里之内,赶来送葬的人不计其数。公元的705年,下令在两京,也就是长安和洛阳,各建造一座佛光寺,追谥玄奘法师为大遍觉法师。玄奘大法师,不仅在佛教界威望甚高,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