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中庸论,理论OR实践?
哲学方面,世界上存在很多观点,比如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中庸思想,在思想和实践层次,又有理论派,实践派,理论侧重派等。那么哪个最先进呢?
一元论:典型代表如,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上帝耶稣是唯一的主宰。犹太教、伊斯兰教也是,伊斯兰教的默罕默德真主阿拉是唯一主宰。一元论的典型特点就像春秋战国到秦帝国的统一一样,目标明确,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结构单一。

二元论:典型代表如,波斯帝国的拜火教,一切都做二元对立分类,不是光明就是黑暗,不是朋友就是敌人,这种非白即黑的观点,虽然在两极端点上很深入,但是往往在两个极端上游走,非常刺激,但稳定性,和谐性等不足。苏联俄国也有类似的特质。

多元论:类似多样性,典型代表是印度,印度教有很多神,并且宗教传统根深蒂固,在历史时期一直处于不统一状态。多元论的特点是复杂,类似民主政体,吵吵闹闹,决策效率低,但往往能照顾到各个个体的诉求。美国,中国有类似特质。
中庸论:这是中国典型特质。老子道德经里面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天文训里注释为,二为阴阳,三为阴阳和合。其实三的阴阳和合和中庸思想就很像。《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中庸:据朱熹注,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庸,平常。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为常行之礼。

理论Or实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大大说,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践第一,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