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年度·视频时代观察笔记【序】

2023-01-12 23:09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本作废话一堆,不建议看完)

之前曾研究过B站的热门视频,试图去弄明白这些视频——如果不是因为有MCN买量——究竟是怎么火的。

很遗憾,每天主页的热门视频板块约有140个(没细数),我能看懂的不到5%。

这里的【懂】,是在我的理解能力下,能琢磨出流量来源——

像【原神】官方发的PV和部分顶流UP,由于粉丝基数与品牌效应,即使拍个10s的鬼脸表情,都可能几十万流量打底;

像有些歌好听舞好看且身材好的姑娘,或是卖萌或是性感,也可以收割广大观众的心;

像有些技术活(所谓的匠人秀场),不管是做菜、手工,都是几年甚至更长的修炼,这种沉淀一般人模仿不来,容易激发人性中的崇拜欲。

至于剩下的,我是完全不理解观众的心理。

有些视频是每个字都认识,但我却完全不能梳理语句间的逻辑关系;

有些视频是每个画面似乎都有趣,但看完之后完全没明白是想表达什么。

昨天你分个手,拍个视频;中午你煮个猪头,拍个视频;

晚上你(似乎)有了公职,拍了个十几秒的视频;

夜里你觉得没上百大是平台作妖,拍了个自以为是的视频;

凌晨你混剪一堆素材,加上一些罐头笑声,整了个视频;

清晨心情大好,从某乎上随便抄了一些“暖心又霸气的古诗词”,堆出了个只有文字的PPT;

中午你隔壁二狗子求婚成功了,拍个视频;

下午你觉得整一些“外星人”、“无头案”挺欢乐,于是,从外网借了点素材,又出了个视频。

其实关于这个年代奇怪的“风潮”,像之前的【由观点“流量代替知识才好变现”想到的】已经进行过思考,这里只是对相关内容试图进一步深化。

我不能【理解】这些视频的“价值”,的确会影响到自己做视频的“感觉”。

首先,我自己没时间没精力也没兴趣去做自己认为的“无营养无成长”的内容——事实上,我认为不少“观点视频”是在说“正确的废话”。

其次,由于视频风格其实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另一种展现,我对“热门视频”的抵触,本质上是对“大众爱好”(指某平台活跃用户)的抵触

之前有一些热门视频是“吐槽”中世纪欧洲的“屎尿屁”,无非是欧洲贵族不爱卫生(手抓食物)、随地大小便、荒唐的夜生活等等。

但如果有心去翻阅up主提供的书籍(即出处),则会发现这些书籍“来路不明”,可能国内有,国外根本找不到有这本书,或者书籍在国外的分类有点“故事会”的意思,即“两分真史料,剩余八分全靠编”。

各种“无头案”和“伪科学”也是类似,虽说从心理学角度看,满足了一定人群的猎奇心理,但“人碎了,几十年没找到线索”、“屋外不明发光体出现,疑似外来文明”这种事儿有TM值得“唾沫横飞”地讲述吗?

别说十几年前的案子了,就像当代的案子,没能破真是技术不够吗?就不能是警察怠工?

至于“外来飞行器”,这就更扯淡了,以现在的国际局势,真有异常,最先神经紧绷的是军方,如果雷达等各种高精密仪器扫不出来,这意味着啥?

所以,这些“瞎扯家”如果能深入考据,认真对待作品,我对他们的敬重可能还会多一些——之前提过,毕竟人家的确是花了心思做背景、加特效、整合素材与音乐,这份辛苦是客观存在,只是对这部分付出以示尊重,仅此而已。

另外,他们的确凭借流量变了现——虽然我觉得部分金主花钱打广告,是在为自己的品牌“降格”。

顺带还分享一个观察。

约3、4年前,接触过一些做西瓜视频、百家号的“游戏up主”。

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位。

一个来自江苏北面某省某三线城市,自称是体制内且有编制,当时我们都挺好奇这种岗位怎么会“来去自如”,对方倒也诚恳,家里长辈是X委,小事大家都好商量。

其实如果观察其作品的发布日期与时间,他吹自己“有岗不坐班”我们都能信。

瞧,这就是别人的人生,也是现实的一种折射。

另外几位算是同一类,年纪不大学历不高,家乡是我从未听过的县村,后来因为做游戏视频发达了。

要知道,早期西瓜视频的流量奖金很高,像他们这种吃到初期红利的,税后月入1、2W是保底价。对于他们这种小地方出来的,一个月的收成抵得上普通人一个季度的。


不过,他们的作品就是我既不理解,也做不出来的。

首先,视频就是直播录屏再剪辑,内容基本是“装傻通关”、“充值抽卡”。

其次,视频是没有字幕、没有特效、有些人普通话更是不标准。

再次,“解说”中常常有类似这样的表达——

“啊!(故作惊恐)前面有一辆小火车诶!让我们靠近它,看看能不能启动!诶嘿!”

“喔哟!(此时直播者会有一个瞠目结舌的夸张表情)这只鸭子居然会飞!看我用刚刚解锁的【砰砰枪】击飞它!biubiubiu!”

“啊啊啊啊啊——这个妖怪打得我只剩下半血了,好疼啊,呜呜呜呜!看我吃了药再来打你!”

总之,以我的角度,就是在看一个正常人(且是五大三粗的小伙子)装弱智,而且,这种视频的流量还异常的高,能想象这种4、5分钟一段的无字幕无特效视频,每天三两更,每期流量都在20W吗?

其实我是逐步释怀的,一来最早是有一次注意到表哥家上小学的儿子看这类视频(好像是《和平精英》还是《XX模拟器》来着)笑得前仰后合,我还特意坐在他身边一同看了会,再问问为什么会被这类作品“吸引”,结果他就简单二字“好玩”就没再搭理我。

这不意外,我比这个小孩子大了有近20岁,日常兴趣绝对不会是这种内容,要是能“谈得来”那才见鬼了。

让我思考的是,为啥这个年纪的孩子会【钟情】于此类视频,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并没有引导小孩子去做长远看更有意义的事儿——成本较低的,如练习书法、学习外语、看书、绘画等,成本较高的,如补习班、练乐器等。

我表哥夫妻俩开超市搞驿站忙得不亦乐乎,赚钱是很爽,小孩子则放任不管,继承了他们的父辈在教育问题上的“放羊主义”,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旦频繁通过这种电子游戏对外在世界的【理解惯性】形成,后期再想培养一种上进心就比较吃力。

“底层庶民”,在教育问题上,既不培养读书思考的习惯,也不重视技法提升的熏陶,是准备让小孩子将来继承超市与驿站吗?虽然可以赚更多钱,但延续同样的辛苦?

旁人家事,当然无需我管,更不说这几年亲戚关系疏远得厉害,甚至他们颇有一种“你若安好,那还得了”的扭曲心理。

二来,是《原神》的兴起,着实养活了一群“视频营销号”,像这些人,只是把国外的“几手信息”、“真假不知的信息”、国服版本更新信息等,照本宣科(甚至AI语音)念一遍,挂个字幕,每期只有3、4分钟的视频也有40W、50W的播放量。

怎么说呢,观众喜欢看,有需求就有供给——这就是之前深度聊过的。

对于平台来说,这些人(不管是装傻的还是念白的)都有助于留住用户;对于制作者来说,他们是实实在在赚到了钱。

有一个简单的测算,像其中一位装傻的UP主,目前的总流量是将近8亿,折算成现金收入(不含广告)至少是150万。对,税后150万。

由于多平台(百家号、爱奇艺号、西瓜、抖音、微博和其他)发布,再加上各种直播、商单收入,(不含b站)这4年的总收入,税后保守估计也有150万。

当然,上述只是根据可见的流量进行的估算(1万流量=30元现金),实际产生的收益(含礼券、做账退税等)应该远高于300万人民币。

不管怎么说,4年至少净赚300万,足够在他们换个大点的城市买套不错的房子了吧?如果家里本身有地,50万就能盖出让城市人极端羡慕的豪宅了。

像b站那些“抽《原神》流量”的,3亿的播放量加上各种商单推广,税后100万也不难。

问题是,这些根本不具备【成长性】,像装傻的UP主,4年来一直延续同样的风格,除了画面不同,好像一切都没变。如果是演员,这算是演技毫无进步。

所以,这真的有意义吗?

好吧,赚钱的确是一种意义。

于是,等这几位有孩子了,他到底要给或者能给子女传承什么呢?


很好,上述都是截至2022年末的事儿,今后的流量红利肯定不会这么高。

一来,是平台预算收紧,大流量平台本质上是广告公司,实体经济没人投放广告,平台自然就要开源节流;

二来,是有些平台对大流量变现完全没有“远见”,其实目前的主流网络平台,最懂得变现的是头条(即抖音),像抖音的短视频,别看爆款几百万几千万播放,实际收益可能几百。

头条的主体替换为“抖音”,很重要的一点是,“抖音”才是现金奶牛,一方面是广告收入,另一方面是带货抽成和厂家入驻费用、保证金(这部分相当于无息贷款)。

但平台给供给端的收益其实极低,其实判断一个平台的算法是不是“规矩”,观察某个长周期的视频数据(如播放量、评论量、点赞数等)即可,如果某期视频成为爆款,但其余作品反响平平,这就是平台在吊胃口,刺激人的创作欲。

事实上,长周期内的创作质量很难出现跳水式下降,既然创作风格和观众的口味没变,唯一的解释自然是平台的算法修改了你的某个参数。

例外总是有的,如MCN的买量或与平台签约的流量主。

B站拥有流量,但在流量变现上完全看不出布局,更何况最近各种活动就是鼓励低质堆量——连文字转1分钟视频、大力扶植30s内竖视频等都有,这几乎是在折腾自己的生态圈。这些已经是抖音的护城河之一,你凭什么和抖音的优势角力?

简言之,一旦B站的用户增量见顶,以目前混乱的生态架构,平台依旧会拥有流量优势,但作品整体质量会下滑,大概会成为一个类似豆瓣的存在——有点特色,但好像也就那么回事儿。

微博虽然“乱”,由于明星八卦足以吸纳各种女性用户,广告主还是愿意在其上投广告的。其实比较b站与微博开屏广告的质量与数量,就能感觉到两者的差距。

接下来,分析平台的用户画像。

每个平台的活跃用户都有自己的综合调性。

但是,如果不是依靠平台谋生(如微博造量者、话题发掘机、各种客服等),那么,这类用户只能说【很闲】,闲到需要有大量“不怎么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填补时间的空白。

像B站,的确有些硬核技术教学视频,倘若是真正有心学习的用户,首选应该是下载到本地(或手机)反复研究,而不可能总是在线。

除去一部分有明确搜索目标的用户,大多数用户接受的内容要么是推流要么是关注,虽然我之前反复思考过,几乎所有平台的活跃用户在乎的是【有趣】,而并不在乎【所述内容的真伪】。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我曾在小红书上注意到有些人自吹杂志投稿、征文投稿、网站写文等,月入5万,年入几十万。

靠码字赚到大钱的人肯定有,但有多少“大家”会脑子不好到整天在社交媒体炫耀自己收入的?还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

我琢磨着,码字的经验,不就是要么写大众爱看的(类似同人文、极为精妙的吐槽),要么写大众模仿不来的(如辞藻华丽、引经据典的)?

就这,还需要“传授”?接着,还有一群人点赞收藏转发?

其实这种场景可以出现在任何平台的任何作品,内容虽然不同,但形式相同。

记得约8年前,有位专门写各种搞笑、吐槽的微博红人曾写过关于中国网民的分析(名字忘了,但当年的这条长微博是截图留痕的)。

其中,一部分大致是说,大多数用户其实很“单纯”和“盲从”,有些深谙人性的明星时不时发各种“似乎很蠢”的生活细节,只是为了拉近与粉丝的距离,营造一种“看!其实这些高高在上的super star比你们想象中还笨还搞笑”的氛围。

有多少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不知道,但在今天来看,这种“玩法”依旧有用。从大明星到一二线的up主,今天你阳了发个生无可恋的自拍,明天他转发了老电视剧的片段加个表情。

这种似乎在“塑蠢”的举动,往往能引来大量评论和转发。

这位微博达人当时的解释是,人们需要一个“宣泄口”,让天生的表达欲得以释放,但正如你我都必须正视的,越是世俗的内容,越容易引发共鸣,也越容易表达。

总不能指望大多数人表达赞同时,会冒出一句“於我心有戚戚”吧。

潜台词就是现实生活足够丰富的人会将【媒体】当做输出口,而不是输入口。

其实将这个概念套回平台的活跃用户上,再比照“热门内容”,就会发现,“热门”的程度是与给予的“连接口”正相关的,这就是所谓的“三连比”。

核心,是降低用户的观赏门槛,拉近与用户的距离,让用户产生一种“哈哈哈,这我也能说上几句”的自我满足感

像b站主打年轻化,就不能说一些过分理性或需要大量阅读积淀的内容,只能往“薄”了讲;小红书与微博的年轻女性用户居多,吃喝玩乐美美哒自然是首选,这些内容要能【深度且厚重】,那纯粹是和自己过不去;西瓜、抖音的社会覆盖面广,男女都有,那么在日常以外,还可以扯点政治、军事、经济等“可以聊很大”的内容。

可能需要补充的,是我曾注意过某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有时打发时间的网站是西瓜视频。虽然他肯定不是重度用户,但这个特例让我意识到,即使个体拥有专业领域的学识与地位,其个人消遣方式(或品味)有时也追求“短平快”,但我也无从确认其是否为重度用户。

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其实是对自己内心的审视。

同时,我们对外展示出的状态,也是内心世界的折射。

现在,我是真的不太关注评论和弹幕。

原因有很多,一来,是内容缺少信息增量,像有些明显是“一知半解”的表述,你肯定没理由去解释;二来,是不少评论会自发形成讨论,这就是前述的,让观众拥有“表达口”、“宣泄口”;三来,是作品一旦面向大众,怎么解读是受众的事儿,喜欢与讨厌,和很多因素有关,没理由与各种不可控因素过不去。

我认为还是应该回到【具备成长性】这个初衷,虽然钱固然重要,但忙里偷闲去做几个视频,然后流量极少,钱极少,自己也没啥收获,这就太蠢了。

就像“游戏考据”之类,虽然似乎很有趣,但回头想想,我根本没啥【沉淀】,很多内容本就是书里的,现在无非是把书里的内容倒出来,仅此而已。

知识并没有升华,我的思想结构也没有迭代。真是荒唐。

最后,补充一个思考。

小孩子玩电子游戏有【qian·tu】吗?

【qian·tu】可以拆解为【前途】(远期)与【钱途】(短期)。

我认为,如果父母有心,让孩子接触电子游戏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思考游戏设计原理,远比单纯的【玩】有意义。

我小时候红白机、掌机都有接触过,但回想那段岁月,用两字形容就是【无聊】。

这种无聊感,与我回味以前看各种电视剧、综艺的感受完全一致。

尤其当一个人某天恍然大悟娱乐背后的“原理”,会觉得“不过如此”和“怅然若失”——时间白白浪费了。

也许如今的电子游戏市场,让一部分人可以成为up主、职业玩家,但除非可以成为金字塔的尖,几年可以赚到别人几十年的收入——【钱途】(短期)。

否则,成为制作游戏的人,远比“玩游戏的人”从长远看【靠谱】——【前途】(远期)。

但这些,会有多少家长琢磨呢?

换个角度看,能放任小孩纵情于电子游戏,本身就是家长的不负责——小孩子是只有电子游戏消遣吗?

小孩子贪玩,父母就没认真想过应对方案吗?

家庭氛围就是土壤,如果土质本身有问题,【电子游戏】并不是祸根;就像有些家长认为“暗黑元素”动画会影响小孩子成长——

这居然能在网络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本质上说明“提出质疑”的家长基本没救了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精彩: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


年度·视频时代观察笔记【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