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师徒制中传帮带形式培养新员工?
如何用师徒制中传帮带形式培养新员工?

主笔 / 伟凡 责编 / 兰婷
这是 老周润伟志 第72篇原创文章
在现代的企业当中,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他们对人才的培养大多数是以师徒制的方式来进行,特别是新入职员工进行小灶式的培训。
比如说有一个销售老兵干了2年的老销售,就可带领今年新入行的新人的这种师徒制的方式,快速的带领新人入手,熟悉产品,进入这个行业。
一方面是让老员工老销售,有更多的成长,培养他领导能力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新员工,新入行的小白,能够快速的在传帮带的节奏和培养体系当中迅速的成长。
比如陪同他去拜访客户,带他去进行实行营销过程?怎么样去打电话推销?怎么样学习专业的知识?这都是一个新手小白应该掌握的技能。
在这个学习成长过程当中,如果快的话需要三到六个月,慢一点可能要一年二年,新手小白才能够比较从容自如的面对业务上的问题。
我们培养人才,培养一个新的员工,一个业务员,最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对你的本公司的产品要有信心,对本公司的产品,服务,公司历程发展都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其次,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帮他解决在运输过程中,在业务范围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员工个人有比较扎实的基础,有广泛的社交面,有广博的知识储备,积累了各种能力,
最后,一个销售人员所应当具备的基本个人素质品行。比如他的学识,谈吐,文化,还有他的共情能力。尤其能不能设身处地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与客户做朋友,与时间做朋友,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建议。
这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首先是你的专业知识,你对自己公司的产品、渠道、服务要非常的了解,能够一,二,三可以说出来,
其次要能够为客户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为客户设计运输方案,设计产品服务,能够匹配客户的需求,找出和发现客户的需求点,
最后就是你个人的能力,个人的素质,你的情商,智商,学识,价值,你能够给客户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我一直都在跟朋友讲,这个价值观感太低,那个价值感太低,说的这个价值感是指我们在经历一个事情的时候,在上面有没有价值?
我们花了同样多的时间跟一个人谈话,跟一个人聊天,跟一帮人吃饭,这一个过程当中有没有价值?
你是愿意独处,去思考,宁愿花时间去录一个视频,写一篇文章,这样是不是价值感更高?
如果一堆人在一起吃饭聊天,说了一堆废话,那么就完全没有价值?
因为超过三人以上的人聚会聊天,无非就是三个方向,
第一,相互炫耀,第二,相互试探,第三,互相八卦。
所以说真正有价值观,有目标,有事业心的人,他们不希望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种无用的社交上。
平常我跟人聊天,跟人约谈事情,都希望控制人数在一到两人之内。在一个小范围内有两到三个人是相对比较好的,大家能够就一些问题能够深入的了解,推进,从而在这当中学到什么。
所以这种传帮带的这种业务培养的模式,以师傅带徒弟的这种方式,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的一个商业经营模式。
在最早的清朝或者民国以前,我们的手工业,商业都是以这种师徒制的形式流传下来,这是一种比较稳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商业运作模式。
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它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其次它是以诚信为主的在古代的商业社会,或者说科举制度社会里面,如果一个人,他不尊师重教,不讲孝行道德,他的品行恶劣,不讲诚信的话,基本上很少有生存空间。
同时我们在接受西方的企业管理体系之后,把它引入到中国内部的企业管理来。我们在本土化的实践中会发现,确实我们学到了很多企业管理方法。
我们知道美国是重营销,欧洲是重技术,日本是重制度的。那么我们中国企业都学了点,美国的营销也学,欧洲的技术也学习,日本的制度同样学习。
结果发现,最终中小微企业又回到自己原来的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一套仁义道德,礼义廉耻,诚信友善的这种传统价值观上面,发现它更有价值的。
我希望在这个对人才的培养,中国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模型当中,和大家有更多的思考可以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