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振宇平衡11.教育、工作问题

2022-01-29 10:37 作者:振宇平衡Uniballance  | 我要投稿

11.教育、工作问题

11.1雇佣问题

11.1.1雇佣问题

现在中国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中间的沟通有着很大的问题,求职者找不到好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找不到好的员工,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产生的诸多的雇佣问题。

11.1.2雇佣问题的源头

雇佣问题的源头在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主要还是在于拥有主动权的用人单位方面的问题。

11.1.3背后真正的问题

雇佣问题背后的真正问题在于教育问题、社会选择问题。

11.2教育问题:社会选择问题

11.2.1社会选择问题

教育问题就是社会选择问题。

目前的社会中,人们的生存选择支变少了,人们受到教育之后就会进入社会,教育问题与社会选择问题是相连的、同源的。

所以,教育问题就是社会选择问题。

11.2.2外向者和内向者的关系

外向者和内向者是最明显的分类方式。

11.2.2.1外向者

外向在心理学上是指气质中指向性的一种,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外者为外向,表明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占优势。

外向型的人通常感情外露,热情、活泼、开朗、善于交际、适应环境能力强。

外向者的能量来源于外部世界——如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形形色色的人们、不同的场合和事物。他们是精力的挥霍者,长时间的置身事外、沉思、独处,或是只与另一人呆在一起,难以使他们感觉兴奋;他们对社会的展示较多——他们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11.2.2.2内向者

内向心理学上是指气质中指向性的一种,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内者为内向,表明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占优势。

内向者的能量多来源于自身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他们善于保存精力,但他们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体验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觉,由此他们需要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以免被过分消耗。他们并不一定就是安静或孤僻的,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在自己的头脑内部,他们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可能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保守,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非挚友)。倾向于做事有计划,瞻前顾后,不凭一时冲动。日常生活有规律,严谨。遵循伦理观念。做事可靠。很少进攻行为,多少有些悲观。焦虑、紧张、易怒还有抑郁。睡眠不好。具体表现与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生活环境诸因素有关。属于中医‘气虚 ’体质。

11.2.2.3外向者和内向者概念的偏差

外向者和内向者是最明显的分类方式。但其形成的方式有一定的问题。

人们所说的外向型的人通常感情外露,热情、活泼、开朗、善于交际、适应环境能力强。其中“感情外露,热情、活泼、开朗”是条件,“善于交际”是因,“适应环境能力强”是果。

但在生活节奏快、国际化的现代环境下,外向者也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是其交际能力不能发挥,对于内向者来说,他们的处境可能会更糟。

所以,外向者和内向者性质过多的展开更容易形成偏差和刻板观念。

11.2.2.4外向者和内向者概念的源头

外向者和内向者概念回归基础。

外向者就是(在一定环境内的)优势者、胜者,因此可以占据主导位置,传递思想、感情,使之付诸于行动。因为人类效率化规则,外向者认为在所处环境中可以省略其他的意见而不产生任何的问题与矛盾的人群。他们更多的时间是传达者,在日常生活中无限度的抢夺说话权。

内向者就是(在一定环境内的)劣势者、败者,因此不能传递思想、感情,使之付诸于行动,所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来是自己达到可以传递思想、感情,使之付诸于行动的程度。因为所处环境地位的低下,所以难以省略其他的意见而思考如何避免问题与矛盾,保持良好关系的人群。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倾听者,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处于过度抢夺话语权的对话环境中,而只能倾听。

外向者和内向者概念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关系之中的胜负关系。

11.2.2.5社会选择问题

然而在中国的社会选择上,由于先天反向思维后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所带来的过分注重效率——过分追求胜负欲的原因,提高了非能力必要的门槛,加剧了外向者和内向者之间的问题。

外向者相对于内向者本来就占据主导位置,而中国的社会选择上加剧了胜负欲的追求,最后努力争取求生而争来的工作领域并不适合自己,从而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快速但空洞,难以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心。

内向者在社会中本来就没有优势,而中国的社会选择上加剧了内向者在社会中的劣势,找工作的时候难以通过非能力必要的门槛。

而另一部分外向者,由于争取的失利,这一部分外向者会比内向者感情的波动更大,更容易得抑郁症,造成更多的心理问题。

11.2.2.6外向者和内向者问题的源头

一个稳定的社会中,外向者和内向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外向者和内向者的良好趋势的关系是互补的,外向者可以积极推动大方向发展,但难以弥补细节的差错;而内向者可以谨慎、细心的研究、分析细节问题,但处于被动,而难以主动。外向者和内向者可以有效的减少关系、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优先培养外向者,就相当于忽略内向者,造成关系、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引细节问题的增多,细节问题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社会大方向的发展难以缓解。

所以,社会对于外向者和内向者的态度(关系与平衡)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很重要。

外向者和内向者问题的源头在于进入社会之前的教育阶段。

11.2.3教育级别的再平衡

教育的问题的解决在于如何解决教育和社会选择单一化的问题,追求多样化的方法。教育需要再平衡。

11.2.3.1学历的再平衡

为了使教育再平衡,首先需要学历的再平衡。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

但目前,很多人把学历看作是阶级的新壁垒。原因在于中国先反向思维后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思维发展所带来的过分注重效率——过分追求胜负欲的原因。

对于学历的过分追求使大多数的中国平民不注重知识、实践和二者之间的平衡,产生了应试教育,而只关注学位的高低,造成“只有文凭,没有知识”、纸上谈兵的情况的增多。

对于学历的过分追求使大多数的中国平民认为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技师学院等职业教育出身、艺术教育出身的人是低人一等的偏见,造成了社会选择与人才的单一化,难以实现创造力。

中国平民认为职业教育出身、艺术教育出身的人是低人一等的偏见和叛逆期的重合,也造成了进入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的学生的叛逆升级为暴力思想、行为,造成职业教育出身、艺术教育出身的老实人(内向者)学校、社会处境变得更糟糕。

对于学历的过分追求使中国教育专注于表象而形成外向者教育,所有教育方针针对于外向者而忽略了内向者,使内向者更加边缘化,难以适应社会,不可避免的造就了御宅族、家里蹲(NEED)。

人们对于学历的胜负欲应当减少,每个人进入适合的专业、行业,注重知识、实践和二者之间的平衡,才能达到良好的社会循环。

11.2.3.2经历的再平衡

为了使教育再平衡,需要进行经历的再平衡。经历的再平衡是专业、行业的知识、实践获得经历的再平衡。

30而立。 40不惑。 50知命。 60花甲、耳顺这样的说法,但在这样的说法是单一人生道路,而不是所有人可以完全做到的。

在中国,从14岁到21岁的学习阶段,有人说是从21岁到28岁需要只身闯荡的几年的固定模式是主流,如果25岁之前找不到工作就会缺少年龄竞争力。

人们认为年龄大代表固执、难以学习新事物,公司更偏重年轻所带来的动力而

但是,他们忽略了忽略了年龄带来的经验总结。后进入的人可以带来新的、更成熟的体系。

人活得越久,选择越多,社会招聘的多样性也应当比应届生招聘考虑的越多,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看工作经验。

经历的再平衡在于多样性的肯定。

11.2.3.3社会经历的再平衡

通过对学历、经历的再平衡,使社会经历的再平衡。

单一的社会选择催生极端的淘汰(内卷),对于多样性的肯定可以使人生的意义更广泛,社会的承载力更高,运行得更稳定。

所以,社会经历的再平衡很重要。

11.2.4环境所带来的社会交流问题选择

社会交流问题很多,但是没有人能够意识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社会交流问题其实来源于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们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所以人们难以意识到社会环境所带来的社会交流问题。

11.2.4.1价值观与竞争所带来的关系、矛盾、问题

社会竞争是价值观与竞争所带来的关系、矛盾、问题的集中体现.社会承载人们所有的关系,而其中的矛盾、问题来源于竞争、胜负欲。

胜负欲人类(高等生物)的基本欲望生存欲的源头,是生存的基础,但不是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础是与其相反但秩序、妥协。

按照生命循环,最初融洽的关系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矛盾和问题,而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原因就在于逐渐增加至过度、极端的竞争、胜负欲。

11.2.4.2人力资源管理者、前台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者、前台是公司与社会的接触点,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前台与社会接触的问题是公司的重要部分。

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可以发现人类(生物)的行为就是有规律的过程和中国先反向思维后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思维发展所带来的过分注重效率——过分追求胜负欲相结合,形成了过分务实(利己)的思想。

公司与社会脱节的开始在于人力资源管理者、前台的过分效率化思想。

11.2.4.3社会选择与门槛问题答案的问题

公司在进行应聘者选择的时候会增加门槛而提问刁钻的问题。

但其实这些刁钻的问题对于选择提高公司的质量方面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过分的追求稳定反而会减少公司的竞争性。

所以,公司在进行应聘者选择的时候会增加门槛而提问刁钻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11.2.5专学与综合的问题

现在的教学和科学中,都是进行专科分类的,因此人们都是通过专学来进行分类的,在结束教育进入社会的时候,公司在进行应聘者选择往往是以专学、专科做为选择基础的。

但是,再从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专学、专科已经发展的过度了,如何总结才是现在最重要的课题。

中国的传统思想,周文王姬昌思想《易经》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是《道德经》和儒家思想儒家经典都是成体系的综合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也因为这些优质的传统思想而得到了繁荣的发展。

所以,经过正确综合的知识是未来发展的动力。

11.2.6需要意识到教育的欠缺

11.2.6.1国内教育的极端性

国内教育问题带来了国内极端特殊的学历社会问题。

填鸭式教育是把知识无心的灌输给学生、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而填鸭式教育所应对的结果是考试结果和文凭,所以填鸭式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通的。

填鸭式教育中,老师主动把书本知识、思想灌输给学生,被动学习,以简单记忆和反复的技能训练为主,弱化理解、思考能力,难以提高学习兴趣,是追求效率的体现。

填鸭式教育的诞生与发展是完全顺理成章的。

填鸭式教育是原苏联教育家伊·安·凯洛夫发明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发明后就被苏联人民唾弃,当时中国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结果就使用了填鸭式教育。

填鸭式教育是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家所发明的,在以反向惯性思维、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文明中国兴盛的一种追求效率的教育方式。

填鸭式教育是追求效率的教育方式,是普通启发式教育的对立面,所以填鸭式教育是极端反向思维(反向思维在以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为基础的情况下)所形成的教育方式。

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对立的,以稳定、秩序为主的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包含并极端的展现反向思维,所以苏联诞生填鸭式教育是极度有可能的。

而填鸭式教育在反向惯性思维、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文明中国也是极度有可能的。但中国古代本来就是反向惯性思维,也出现了科举制度与四书五经的相互作用所诞生的八股文、应试教育,所以填鸭式教育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本来就出现了,并得到了长期的发展,只是没有名字,现在有了名字,又有了理由,又得到了更新,而得到了广泛使用。

所以填鸭式教育是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家所发明的,在以反向惯性思维、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文明中国兴盛的一种追求效率的教育方式。

国内教育问题源于国内极端特殊的学历社会所带来的极端性。

11.2.6.2中国教育对于音乐、美术和体育的教育的欠缺

填鸭式教育追求效率,会导致单一化的趋势,自然会渐渐趋向人们所认为重要的科目而忽略看似不重要的科目与知识,而主要集中在的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生物、物理、化学)学科上进行提升。早自习、晚自习、周六加课、节假期加课所形成了教育时间的极端效率化管理。

这样的填鸭式教育自然会导致人们对于音乐、美术和体育的教育的欠缺导致了中国人对于音乐、美术、体质的意识,造成了人们的创作没有艺术性、美感、设计,使拥有艺术鉴赏能力、美感的人必须从国外获取。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再多的优先国内创作者的政策,也难以发掘有艺术性、美感、设计能力的人。

类似中国教育对于音乐、美术和体育的教育的欠缺,所有片面的知识都有可能带来极端的思想,造成严重的后果。

填鸭式教育最终会导致填鸭式社会。在填鸭式社会缺乏独立思考、创新创造力和质疑,最终社会竞争以速度、权力、资本等极度竞争手段(胜负欲)进行守株待兔,造成创新创造艰难、被掠夺的情况。造成和加速极度单一、内卷社会的形成。

填鸭式教育追求效率所带来的单一化趋势也带来了国内的竞争激烈,进而导致了国内的课业负担。

国内教育体育课的欠缺也是填鸭式教育所带来的延伸问题之一。

生命在于运动。

即使是静止状态,生物的心跳、思考也是运动的。

生物的思考最终都会表现为行动。而生物的思考越简单,越本能的进行行动。所以,生物从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是过度运动的,难以克制的。而动物的群居行为、社会化来自于反向思维,所以克制来源于反向思维。反向思维使过度运动的本能被克制,形成平衡的行动性。

在中国就是尚武精神。中国古代本来就是反向惯性思维,对于行动性的克制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本来就会出现过度的发展,最终出现文大于武的倾向,出现孱弱书生等现象。

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现在,由于现在同样是反向思维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所以对于身体运动的负面态度得到了延续。在现在就会形成现今国内特殊的健康问题,变成军训猝死的新闻。

11.2.6.3义务教育与学习生涯后人生进程的中断所带来的后果

义务教育与学习生涯后人生进程的中断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制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宗教改革胜利后,为使人们都有学习《圣经》的能力,宗教领袖马丁·路德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义务的含义包括父母与家庭有使学龄儿童就学的义务,国家有设校兴学以使国民享受教育的义务,以及全社会有排除阻碍学龄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种种不良影响的义务。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国家为推行宗教教育,提倡广设教育。

在国内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保证人们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的教育制度。

国内的义务教育虽然只有九年,但是由于人们的胜负欲,会尽可能多的提升学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造成受教育时间的延长。

长时间的稳定的教育时间会使人们在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有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对于安稳的线性环境的依赖。

在这张情况下,学习生涯后人生进程安稳的线性环境的中断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学习生涯后人生进程安稳的线性环境的中断会使人们中心上所形成比平常状态下更混乱的状态。这种状态与社会上只有一年的在校生认同会带来极端的压力情况,导致抑郁、和自杀。

11.2.6.4国内教育的极端性与学习生涯后人生进程中断所带来的联合影响

国内教育的极端性与学习生涯后人生进程中断所带来了人们只有年轻时候是学习时间的错误思想。

人们年轻时代的激烈竟争所形成的胜负欲无法抵消,反而形成趋势而形成社会中不断上升的追求激烈竞争的趋势。

人们追求激烈竞争的趋势带来了对于压力发散的极端化,造成对于娱乐的极端追求而在发展到极端的情况下染指赌博、毒品,形成社会的极端化。

过分顺利也会发展成染指赌博、毒品的地步,所以安稳与竞争的平衡是社会中保持秩序的关键。

11.2.6.5终身学习,更生学校

为了应对片面的知识都有可能带来极端的思想,造成严重的后果,终身学习是必要的学习方式。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或者“学无止境”,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在现在不断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界环境中,人们在学生时期学习的知识很容易在不久之后就会过时,所以需要不断的学习以保证自己能够跟上时代,就像现在老人与智能手机交互占主导的社会之间的问题一样。

终身学习的精神是重要的,至少要保持耐心学习的情绪。

终身学习还可以是解决专学问题、35岁问题的最好方法。

与社会脱节是人们从心理上难以适应的,容易导致不好的情绪的延续、抑郁症、甚至自杀。

所以,在偏离人生轨道的时候的解决方法的宣传是比人生正规的宣传更为重要,过分的人生正规宣传会导致人们偏离人生轨道的时候难以找到正确的挽回方式,导致人生无法回归正轨,不好的情绪的延续、抑郁症、甚至自杀。

解决偏离人生轨道的学习问题,可以将成人教育、特殊教育都归于更生学校,形成不同人群交流的环境,是解决偏离人生轨道的方法。

11.2.6.6健身、医保、养老一生保障

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向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医疗保险只管医疗而不管健康的保持问题,所以不能知道为什么人们会出现健康问题,从源头降低健康问题的产生。

人们的健康问题来源于生活的不规律,原因在于过度的学习生活、工作所带来的严重缺少运动的问题。

不仅因为现代生活的加速和资本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的过度竞争加剧了过度学习、工作的问题,人们极度缺少运动,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是猝死。

所以,中国社会的过度竞争导致了,人们健康问题的加重了医疗的负担,最终有可能出现社会医疗保险负担的加重。

中国社会的过度竞争加剧了过度学习、工作的问题,来源于过度追求效率的反向思维与追求极致的先天反向思维后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的结合的现代中国特色思维方式所造成的极端实用性的追求。这样极端实用性的追求与资本社会相结合造成了现代中国社会对于资本的过度竞争。为了极度的增加竞争力、吸收资本的效率,人们学习、工作就会变得极端化,形成长时间、高压的学习、工作环境,健康的维持不受到重视,自然健康问题就会成为严重的问题。

基础健身、医保和养老的连接可以形成一生保障。

基础健身可以解决受教育者、工作人员的健康问题,减少健康问题的出现几率,最终反而节省医疗费的使用。

11.3研究数据和实际

在现在的研究和工作调研中,对于数据的依赖很高,形成了学术造假等问题,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后所形成的。

封建社会中极端注重思想、思考、道德,而数据只是参考。这样极端注重思想、思考、道德的结果形成了过度注重感情而对于现实轻视的结果。

但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对于数据的依赖很高,最终形成了极端依赖数据的研究和工作调研风气。由于数字、数据的基础是无限的胜负欲,这样极端依赖数据的研究和工作调研风气的结果形成了过度注重胜负欲而对于现实轻视的结果。


无论是极端注重思想、思考、道德,还是极端依赖数据的研究和工作调研风气,都会形成轻视现实的结果。

所以理想(思想、思考、道德)与现实(数字、数据)的平衡才能稳定地发展。

振宇平衡11.教育、工作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