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老兵——简单聊聊无后座炮的历史
2020年3月25日,一条新闻在中国军迷圈子里开始流传。作为中国最为悠久的无后座炮企业——兵器工业集团下属的河北燕兴公司发布了一条新闻——该厂成功竞标成功某军用产品。4月3日,该公司发布一篇文章——《无后座炮百年——老树新花,王者归来》,根据这两篇报道,国内军迷圈子热议:是不是新的无后座炮又要回到解放军的序列了?

PF98的困惑先放一边,让我们简单的看看无后座炮的发展历史吧。
本文资料来源主要为维基百科,但经过本人总结和加工,特此说明。

第一章 无后座炮的历史和原理
虽然中外都把“无后座炮”归入步兵炮的范畴之中,但是很有意思的是,这种武器的英文名却和炮不那么相关。它的英文名称为“recoiless rifle”,直译过来就是“无后坐力来复枪”。无后座炮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15世纪末,达芬奇就在手稿中谈到了一种“前后平衡发射的火炮”,通过前后同时发射等重量的弹丸平衡后坐力。这说明,早在牛顿正式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以前,人们在现实中已经想到了这种原理。当然,在那个连滑膛炮都做不好的时代,这种超世纪发明的技术显然不会有什么市场,而且炮手们也不能接受一个等重量的弹丸倒着飞入自己的队列。因此,无后座炮技术便被束之高阁。
现实中第一款无后座炮诞生于1910年的美国,由克里兰德·戴维斯中校发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人的齐柏林飞艇无疑是空中最具备威慑力的武器。虽然飞艇速度相当慢,但一艘长达100-200米的庞然大物飞在人的头上,无疑会带来强大的压迫力(时至今日,虽然安124,安225起飞重量都远远超过了最大的齐柏林飞艇,但尺度上仍然达不到兴登堡号的一半)。而那个时候的双翼飞机,连一个重机枪都难以携带,显然是无从对付这种巨大的敌方飞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戴维斯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开发一款后坐力足够低的武器。或许有着冥冥中的指引,这位20世纪的美国中校,居然和500年前的达芬奇,找到了相同的手段——以平衡抛射原理发射无后座炮。因此,戴维斯炮就诞生了。
戴维斯炮采用两节钢管拼接制成,炮弹被塞入炮管的中心,点火后,前部的杀伤弹丸和后部的配重铅块同时被火药喷出炮管,由于采用了平衡抛射原理,它的后坐力低到可以被早期双翼飞机接受的水平,陆续开发出1.57英寸(40mm),2.45英寸(62mm)和3英寸(76mm)三个版本,并在一战中配备到O/100轰炸机和HS-2L水上飞机,作为反飞艇和后来的U艇使用。由于这种武器让飞机具备了发射3英寸的大型弹丸的威力,一度引起大家相当重视。但是,由于它管子实在太长,装填不便,以至于还得加上一把路易斯轻机枪作为同轴武器应对一般战斗机的威胁,因此一战后就没有人再把无后座炮搬上飞机了,而是采用了更加时髦的火箭弹技术。

一战后,无后座炮从飞机降落到了地面上,并且和另一种无后座武器——火箭弹开始竞争自己的市场。时至今日,很多不专业的军迷对无后座炮和火箭弹都分不清楚,而且现实中他们经常是相互替代的关系。那么,就让我拿两个原理图,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两个“同父(均为无后座发射武器)异母(原理不同)”的姐妹。


一个最简单的区分方式为:两者推进剂所在位置不同。
无后座炮的推进剂和弹头是分离的,发射后,推进剂从尾部喷出,弹头飞出炮管飞向目标;
火箭弹的推进剂位于弹体之内,发射时,火箭弹推进剂点火,让火箭加速飞出发射管或发射架。
所以,对于下面这几个武器,就很容易分辨出他们是什么类型了。


那么,这东西又是什么呢?

所以,虽然铁拳、M72,RPG-7都是被人熟知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大家有时候也笼统地把三者统称为“反坦克火箭筒”,但现实中三者是三个类型的武器。
铁拳采用黑火药推进剂,将一个大型超口径弹头发射出去,弹头只在发射时加速,自身不含有推进剂,所以铁拳是无后座炮(尽管他用途类似于一次性火箭筒);
M72,AT-4,PF-89以及可以反复使用的PF-98采用滑膛发射带尾翼的火箭弹,发射药填充在弹体内部,在发射管内燃烧,向后喷射火焰达到平衡反作用力,所以它是火箭弹(尽管这枚火箭出膛前就已经停止燃烧了);
最后,RPG-7结合了上两者的特点,它采用类似铁拳的发射药包将火箭弹发射出膛,然后空中火箭弹二次点火继续推进,弹体仍然有推进剂。所以RPG又被称之为“火箭推进榴弹”,是“以无后座炮原理发射的火箭弹”。该发射模式最常见的武器除了RPG外,就是现代广泛装备的各类反坦克导弹,以及采用冷发射的各种大型导弹。有关冷发射原理可以看本人这篇文章。

所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无后座炮和火箭弹这对同父异母的姐妹,就开始互相争夺市场的进程。

第二章 无后座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
时间一晃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装甲兵、空降兵的闪亮登场,传统步兵遭受的麻烦就更多了。要知道,在二次大战爆发时,各国步兵通常只有“步兵炮”这一种伴随式直射火力。


步兵炮是一种古老的武器,早在明末清初的中国、欧洲的胡斯战争中就已经广泛使用,它能够提供步兵急需的对对方密集部队和土木工程的杀伤能力。但长期以来,步兵炮重量一直偏大,就算是日本人开发的以轻便出名的92式步兵炮,也重达200多千克,人力拖曳很短距离就没有力气了,只能通过骡马机动。这导致步兵炮长期以来只能陪属营以上目标,对于连、排级的支援相当有限。有鉴于此,二战中面对各类装甲部队,各国都明白亟需开发一种几个人就能轻松携带的大口径火炮。但在二战中,各国选择的无后座炮发展之路却出现了分歧。

德国:以替代榴弹炮为业的重型远程无后座炮

二战德国是最早大范围使用空降兵的国家。由于空降兵受飞机运输限制,无法随机携带大型火炮,这使得空降兵落地后只能以轻武器作战,使得面对敌方重武器打击缺乏生存力。有鉴于此,德国人索性将75mm山炮和105mm榴弹炮的炮弹进行改装,配备在了一种特别设计的无后座炮上随空降兵使用,这就是LG 40 式75/105mm无后座炮。该炮也是二战最早投入使用的无后座炮。
以10.5cm LG40为例,该炮重达388千克,使用LEFH 18相同的105mm弹丸,射程7900米。该炮显著特点就是比起反坦克为主的无后座炮要大很多,采用类似山炮的炮架进行运输,并且射程接近正规火炮。但是显而易见的是,由于无后座炮初速远低于常规火炮(Lefh 18发射速度超过470米,而LG 40仅有335米),而且喷射的强烈火焰影响气密性,射击的精度远低于传统身管武器,在进行压制射击时缺乏足够的精度。因此,德国LG 40无后座炮虽然射程相当不错,但该炮一直只处于有限配备状态,出镜率远不如射程相当的150mm喷烟者(采用旋转稳定的火箭弹)和120迫击炮(德国曾逆向工程苏联M1938式120迫击炮并生产了高达数百万发炮弹),评价也非常一般,二战之后该类武器也没有发展,目前各国此类武器空缺已经基本被120迫击炮所取代。

美国:以替代步兵炮为主业的轻型无后座炮


在饱尝步兵炮沉重的恶果后,美国也在1942年开始开发无后座炮。但和德国人以替代山炮、伞兵榴弹炮的LG 40不同,美国的M18/20式无后座炮一开始就瞄准了替代步兵炮进行直射火力支援和反坦克任务的方向。同样是75mm的版本,美国M20无后座炮只有52千克,仅有7.5cm LG 40的(135千克)三分之一多 。更重要的是,在不考虑初速度的情况下,美国M20能够使用高达9.92千克的75mm HE弹药,而7.5cm LG 40的高爆弹仅有5.45千克,这使得美国M20在1000米左右的平射范围内对敌方加固掩体的杀伤力远大于德国LG 40。最后,由于该炮火线很低,可以很容易伏击坦克,因此也为步兵提供了重要的反装甲战力。所以,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广泛采用了M20的设计,包括中国对其也有采用,即56式75mm无后座炮,曾经参加过珍宝岛战役,它的发展型78式82无后座炮在1979中越自卫反击战成为中国步兵最重要的直射武器,为保证战役的进行立下了汉马功勋。

第三篇 无后座炮的危机与新生
1970年代之后,各国的装甲力量得到大发展。冷战双方在高峰时期,在欧洲大平原上曾经有超过50000辆坦克相互对峙,同时苏联还把无后座炮改成73mm低压炮配备在BMP-1步战车上,这时候步兵面对的主要对手已经从敌方步兵变成了坦克和装甲车。这时候,由于机械化幅度大幅提高,步兵的“大炮”转为反坦克为主。但是这时候,步兵分队机动的重达50千克的无后座炮对于坦克和装甲车显然是太过笨重了,而且随着坦克装甲技术高速发展,步兵携带的反坦克弹药也越来越难对坦克正面装甲造成破坏,因此1970年代开始,各国纷纷撤装传统的无后座炮,转而携带更加轻便的一次性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




但是就像上天的玩笑一般,1991年12月,偌大的苏联一夜间瓦解,随即冷战双方对立的近十万辆坦克纷纷化为废铁,仅仅苏联拆毁的T-55,62系列坦克就高达50000辆之多。而随着历史迈入21世纪,坦克价格的飙升也让各国养不起巨大而昂贵的坦克,英法德这三个最早的机械化大国,目前携带的坦克合在一起也不过1000辆。因此,在战场上,士兵面对的目标,又一次从重型坦克变成了火力点和轻装甲载具,而对付这些便宜、数量极大的目标,一次性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的数量又显得有所不足了。而中国120火箭过剩的打击威力,面对此类目标也颇有屠龙刀无龙可打的无力感。因此,面对这样“低价值目标”,美国又想起了早已被遗忘的无后座炮。这就是现在非常热门的古斯塔夫M4无后座炮。
虽然古斯塔夫无后座炮最近几年才随着美国阿富汗军队进入中国一般军迷的视野,但是古斯塔夫这种84mm无后座炮的历史,实际上是和M20无后座炮一个时代的产物。

古斯塔夫84mm无后座炮长得像个火箭筒,扮演的角色也和RPG-7颇像,都是应付400米以内的固定和慢速机动目标。但是,它不仅是个无后座炮,还是世界罕见的线膛无后座炮。早期的古斯塔夫无后座炮除了轻便以外没什么特色,1962服役的古斯塔夫M2为14.2千克,单人或双人使用,射程仅1000米,性能比起M20无后座炮的1500米射程还低了不少,所以那时候并不被大部分人所知。不过瑞典人在特殊的防卫作战中对轻便武器的嗜好也让他们在开发AT-4同时继续改造古斯塔夫无后座炮,在1991年推出了采用轻质合金的古斯塔夫M3,重量降低到10千克,寿命也降低到了500发——不过还是足够了。
在那个时代,除了少数特种部队选择了它以外,大部分的主流部队并不看好它的前途。但机会总会是眷顾有准备的人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英联军意外地发现在小规模遭遇战中,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压制RPG-7的直射武器,成本还不能太高。因此,瑞典人抓住商机把古斯塔夫M3提供给美英联军,并推出了采用钛合金和碳纤维,仅重7千克的古斯塔夫M4(2017年美国采用代号改为M3A1),成功让这种百年武器回归到了主流战场之中。在面对RPG-7这种火箭推进榴弹时,线膛的古斯塔夫M3/4显然精度要更高,有效射程还更远,而且采用了7千克轻质炮筒后,战斗全重也压缩到了堪比RPG-7的水平,机动性大为提高,完全可以如同火箭筒一样作战。


终章 没有过时的武器,只有不断变化的战术需求
火箭弹和无后座炮这对同父异母的姐妹,“相爱相杀”已经度过了百年的时光。在这段历史中,她们相互竞争,相互压制,相互螺旋式的向上发展。在千变万化的战场需求中,经常会有那么一两款“过时武器”重新“复出参赛”,如在反恐战争出现的螺旋桨战斗机、慢速的遥控查打一体无人机,以及特殊行动出现的现代弩箭等武器,这就告诉我们,没有一款武器是过时的,只是不同时代需要的战术和战略需求的改变,而会让它们暂时退居台后。我们大学生也是一样,没有一个学科永远是朝阳行业,冷门学科也有翻身的一天。正如曹德旺先生在评论疫情到来后的全球化衰退时所说:
我们中国人、中国的企业太急功近利了,经常把产业分为高端和低端。在很多人眼里,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是高端产业,制造业意味着廉价劳动力,是低端产业。但是这次疫情发生之后,一个N95口罩在美国最高卖到了175美金,成为了高端产品。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天下只有低端品位的人,没有低端产业。
最后预祝各位学子毕业顺利,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也祝福中国新一代武器开发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
欢迎大家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