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一》

1.儿歌·应舞狮 1902年正月
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
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
【题记】 源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3月版陈晋著《毛泽东与文艺传统》。
毛泽东八岁时,春节于外婆家看舞狮,狮子恰巧舞到八岁的毛泽东跟前。当地有狮子到跟前时需吟诗的规矩,毛泽东即脱口而出此诗。这首活泼有趣的顺口溜,从一个儿童的视角,生动地描写了狮子的可爱形象和烧酒煮肉的热闹农村气氛。“擦菜子”是当地自制的一种腌菜,“擦菜子煮豆腐”是湖南人十分喜欢吃的菜。他的朴素语言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2.五古·吟天井 1906年秋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题记】 源于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版赵志超著《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
据1988年1月15日《文摘周报》所载一文,《少年毛泽东一事》,我们得知少年毛泽东就敢于批评老师及教学中的弊端。 有一次,老师毛宇居外出,临走前规定学生必须在室内背书,不准走出私塾房间。老师前脚一走,毛泽东后脚就跨出了门。他背 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去了。他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给每个同学送上几粒毛栗子,也 孝敬已回来的先生一份。毛宇居却不领情,责问道:“谁叫你四处乱跑?”毛泽东回答说:“闷在屋内头昏脑胀,死记硬背也是空的。 ”毛宇居听了十分恼火。毛泽东就说:“那我就背书给你听好了。”毛宇居知道背书难不倒这个学生,心生一计,来到院子中央,指着天井道:“我要你赞井!”毛泽东沿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口占一首《五古》间接地批评了毛宇居老师,从而也批评了这压制学生的教育方法。
【注释】五古:五言古诗的简称。每句五个字,句数不限,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可以换韵,不像五律那样讲究平仄对仗。

3.五古 咏指甲花 1906年夏
百花皆竞春,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被日出,惟婢傲火天。
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题记】 源于西苑出版社1993年9月版《毛泽东故土家族探密》
夏天,毛泽东到外婆家附近的保安寺玩耍。他看到寺院四周盛开着色彩斑斓的凤仙花。这是一种不择土壤、随处生长的小花,因花瓣可用来染指甲,故俗称指甲花。望着顽强生长、傲暑盛开的指甲花,少年毛泽东不禁萌生写诗欲望,并联想起古人各得其趣的咏花诗文:陶渊明归隐田园,独爱菊花;周敦颐生性清高,独爱莲花。此时的毛泽东却偏爱枝叶弱小、意志坚强的指甲花。从保安寺归来,毛泽东吟成了这首五言诗。这首诗以浅近、明快的语言,描写了指甲花的生长特性和笑傲炎夏的坚强性格,结尾点明题旨,寄托了少年毛泽东高尚的理想和情操。

4.杂言诗 耕田乐 1907年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
近冲一墩田,近水再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读书甚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张。
【题记】 源于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版《毛泽东大系》。

5.七绝·咏蛙 1910年秋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题记】 改郑正鹄诗。湖北名士郑正鹄曾作: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当时毛泽东初到湘乡县东山小学就读,刚从乡下来到城里,颇为鲜衣怒马的城里人所看不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毛泽东写诗以明志,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抒发毛泽东人小志大、藐视天下的气概和胆略。

6.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1909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题记】 改西乡隆盛诗,源于《毛泽东自传》。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7.五言诗 登高泛海 1913年10月
登祝融之峰,
一览众山小;
泛黄勃之海,
启瞬江湖失。

8.五言排律·残篇 1914年秋
晚霭峰间起(萧),归人江上行(萧)。
云流千里远(萧),人对一帆轻(毛)。
落日荒林暗(毛),寒钟古寺生(萧)。
深林归倦鸟(萧),高阁倚佳人(毛)。
(下佚)
【题记】 源于昆仑出版社1989年5月版萧瑜著《毛泽东和我曾是“乞丐”》。此诗是一首联句诗,是毛泽东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与友人萧瑜在湘江畔合诵而成,后因无记载而成残篇。
【注释】
萧:友人萧瑜。
晚霭:傍晚山地升起的云气。

9.四言诗· 《明耻篇》题志 1915年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注释】五月七日:该天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

10.五古·挽易昌陶 1915年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馀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城南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浸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蒨,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里,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题记】 这首诗作者抄录在1915年6月25日致湘生的信中,随信最早发表在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毛泽东早期文稿》中的湖南一师油印稿。1915年5月,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的同学、挚友。毛泽东非常悲痛,写了这首《五古·挽易昌陶》。
【注释】易昌陶:名永畦,湖南衡山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与毛泽东同班。1915年3月病死家中,五月23日学校为他开追悼会。毛泽东在致湘生(生平不详)信中说:“同学易昌陶君病死,君工书善文,与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追悼,吾挽以诗,乞为斧正。”
去去:越去越远。汉代《别诗》四首(旧作苏武诗)其三:“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衡阳雁声彻:湖南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雁不过此峰。雁声响彻衡阳,比喻思友的深切。
春溜(liù):即春水。
踯躅城南隈:踯躅

11.杂言诗·游泳启事 1915年夏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
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
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题记】 1915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发的游泳启事。源于王以平《走出韶山冲》。

12.五律·朱张渡 1916年冬
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
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
攀险呼俦侣,盘空识健翎。
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
【题记】 源于1980年第2期《湘江文艺》罗章龙文章。
【注释】朱张渡:湖南地名。

13.七古·(残句)1916年冬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题记】 作者1958年12月21日批注于当年9月版大字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

14.七绝·赠刘翰林 1917年夏
翻山渡水之名郡(毛),
竹杖草履谒学尊(萧)。
途见白云如晶海(萧),
沾衣晨露浸饿身(毛)。
【注释】萧:友人萧瑜。

15.杂言诗·意志之锻炼1917年4月1日
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
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
化家为国,敢为而已;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

16.五言诗·云封桥锁 1917年夏
云封狮固楼,桥锁玉潭舟。(残句)
【题记】源于萧瑜回忆作。
【注释】宁乡县城郊外玉潭河边。

17.七律·骤雨东风 1916年至1917年
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
(缺两句十四字……)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
【题记】源于肖三文章回忆。
【注释】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18.杂言诗·河出潼关 1917年至1918年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
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

19.四言韵语·奋斗 1917年至1918年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题记】源于1954年第24期《中国青年》魏巍文章。

20.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1918年4月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题记】这首词最早非正式地发表在1979年《党史研究资料》第十期,是由罗章龙在《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一文中提供的。
【注释】1918年6月,毛泽东湖南一师毕业,老师杨昌济邀去北京,他8月与李维汉等24人从长沙乘船到汉口,坐火车到河南,路遇大雨,只好步行到许昌。是为毛泽东第一次出省。

21.归国谣 1918年春
今宵月,
直把天涯都照彻,
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却向青滩泄,
鸡声歇,
马嘶人语长亭白。

22.五言诗·(残句)1919年
苍山辞祖国,弱水望邻封。

23.祭文·祭母文 1919年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24.虞美人·枕上(1921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
注释
〔离人〕指作者的夫人杨开慧。参看《蝶恋花·答李淑一》〔骄杨〕注。一九二○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
〔残月〕拂晓时形状如钩的月亮。宋代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25.贺新郎·别友 1923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注释】
挥手从兹去: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热泪欲零:零,与“零落”的零同义,也是落的意思。《古
诗十九首》之十,“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人有病,天知否:原为“重感慨,泪如雨”。
横塘:东门小吴门外清水塘。一九二一年冬至二三年四月,
毛泽东租了清水塘边的一所茅屋,家住兼作中共湘区委员会会址
,旧址现为纪念馆。“横塘”也是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
之处。唐崔颢(hao4)《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凭割断:请割断之意。
翥(zhu4):奋飞。最后两韵原为,“我自欲为江海客,更
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
【题解】
一九二三年四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
东。毛离开长沙去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
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这首词是与妻子杨开慧分别
时所作。

26.沁园春·长沙 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寒秋:指深秋。
橘子洲:即湘江中的水陆洲,是一狭长的小岛,位于长沙市与岳麓山之间,东临长沙市区,西向岳麓山。
漫江:即满江,遍江。
舸:(gě),指大船。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击:搏击,双翅拍打,形容鹰飞得迅猛、矫健、有力。
浅底:水清澈见底。《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云:“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
万类:泛指自然界一切生物。
霜天:与寒秋同义。
竞:争取。
怅:惆怅。
寥廊:广阔而高远,此指宇宙。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上廖廊而无天”。
沉浮:升沉起伏,兴衰消长。
恰:正值,正当之意。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遒(qiú):强劲。
书生:读书人。
江山:祖国的河山,代指国家。
文字:指文章。
曾:还。
中流:即流中,急流中心。
击水:作者自注曰:“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遏(è):阻止。
【题解】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27.菩萨蛮·黄鹤楼 1927 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唐朝女蛮国进贡者,他们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称为菩萨蛮。
黄鹤楼:中国久享盛誉的名楼,建于三国孙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从三国到南北朝,楼即著名。因其下临大江,气象万千,因而号称天下绝景。至唐代,名声显赫,并成为尔后历代文人墨客、良朋至交聚游宴送之胜地。故址在长江南岸武昌蛇山上,因武汉长江大桥建桥需要,于1956年拆除。1981年在原址南面五百米处重建,于1985年竣工。《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茫茫:本有广阔、迷茫之意,这里用以形容长江水势之浩大。
九派:江河的支流叫派,九言多,并非确指,这里九派代指长江在湘鄂间众多的支流
沉沉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长江以北的京汉铁路。沉沉,状其沉重、深远。
龟蛇:龟山在汉阳,蛇山在武昌,两山隔江相望。
烟雨:如同烟雾一样的蒙蒙细雨。
莽苍苍:一片迷茫,无边无际。
龟蛇:指汉阳的龟山和武昌的蛇山。龟山在江北,蛇山在江南,夹江对峙,似乎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黄鹤知何去:唐崔颢有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把酒:即拿起酒来。
酹(lèi):古代将酒浇在地上以表示祭奠或立誓的一种习俗仪式。祭奠,浇酒于地。苏轼《念奴娇》,“一樽还酹江月”。
滔滔:水势盛大的样子。
【题解】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一日,国民党军队缴了上海工人纠察队的枪,次日,又向罢工示威的工人开枪。在长沙,五月二十一日,何键、许克详开始捕杀共产党员,中共湖南省委退让,取消了十万农军进攻长沙的计划。毛泽东当时在武汉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四月二十七日的中共五大上,毛提出的“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未能得到讨论。毛泽东准备应付突然事变,把妻子和三个孩子送回了湖南。二七年七月十五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清党”,国共两党彻底分裂。

28.西江月·秋收起义 1927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
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二八年五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 --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三三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现在的八一军旗。
匡庐:原为“修铜”,即修水、铜鼓,江西省县名。
潇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湖南省县名。
【题解】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共产国际令中共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并选举了以瞿秋白为首的新领导集团。瞿要求各地组织暴动,开始了中共历史上所谓的瞿秋白“左”倾机会主义。毛泽东参加了八七会议,会后被中央派往湖南组织秋收暴动。九月九日,驻在修水的原武汉政府警卫团(团长卢德铭是中共党员),安源煤矿工人,平江、浏阳农民义勇军联合举行秋收暴动。毛泽东当时在铜鼓指挥平江、浏阳农民义勇军。暴动队伍计划先攻克平江、浏阳,然后从南北两路包抄长沙,但在平江、浏阳先后失利。九月十九日,队伍退至浏阳文家市,毛说服众人向江西萍乡撤退。十月,暴动队伍被毛泽东带上井冈山。

29.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岿(kui1)然:高峻独立。
旌旗:旌,古代在竿头缀有旄牛尾和在旗面装饰有五色羽毛的旗子,后人以旌旗作为旗帜的通称。杜甫《北征》诗:“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在望:即在望得见的视野之内。
鼓角:指战鼓和号角,在古代,用战鼓指挥军队前进,用兽骨做成的号角报时、警众或发号施令。
相闻:互相听得见。
岿然:高峻耸立的样子。
众志成城:本作“众心成城”,《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韦昭注:“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若城也。”
宵遁:宵,夜晚;遁,逃跑,乘夜逃跑。
【题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作法】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30.四言韵语·红四军司令部布告 1928年秋
红军宗旨,民权革命。赣西一军,声威远震。
此番计划,分兵前进。官佐兵伕,服从命令。
平买平卖,事实为证。乱烧乱杀,在所必禁。
全国各地,压迫太甚。工人农人,十分苦痛。
土豪劣绅,横行乡镇。重息重租,人人怨愤。
白军士兵,饥寒交并。小资产者,税捐极重。
洋货越多,国货受困。帝国主义,哪个不恨?
军民匪党,完全反动。口是心非,不能过硬。
蒋桂冯阎,同床异梦。冲突已起,军阀倒运。
饭可充饥,药能医病。共党主张,极为公正。
地主田地,农民收种。债不要还,租不要送。
增加工钱,老板担任。八时工作,恰好相称。
国队待遇,亟须改订。发给田地,士兵有份。
敌方官兵,准其投顺。以前行为,可以不问。
累进税法,最为适用。苛税苛捐,扫除干净。
城市商人,积铢累寸。只要服从,余皆不论。
对待外人,必须严峻。工厂银行,没收归并。
外资外债,概不承认。外兵外舰,不准入境。
打倒列强,人人高兴。打倒军阀,除恶务尽。
统一中华,举国称庆。满蒙回藏,章程自定。
国民政府,一群恶棍。合力铲除,肃清乱政。
全国工农,风发雷奋。夺取政权,为期日近。
革命成功,尽在民众。布告四方,大家起劲。
军 长 朱 德
党代表 毛泽东

31.清平乐·蒋桂战争 1929年秋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朝教坊曲名。
蒋桂战争: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一九二九年二至四月间为控制两湖而进行的战争。四月,桂系放弃武汉,败入广西。
一枕黄梁:典出唐沈既济的《枕中记》,讲一个叫卢生的,在旅店向一个道士叹述穷困不得志。道士就拿出一个枕头,说枕在上面就能使他“荣适如志”。卢生在梦中从婚到死,享尽荣华富贵。转了一圈人生,醒来一看,困顿依旧,旅店主人也仍然在蒸黄梁(小米饭)。
汀江:流经福建长汀,上杭。
金瓯:指国土。语出《南史·朱异传》,梁武帝曰,“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题解】
一九二八年春邓子恢在家乡龙岩暴动,二九年五月,他写信告知毛泽东,因蒋桂战争,闽西的国民党军队进入广东攻打桂系,当地空虚。毛泽东应其邀请于五月下旬率军进入闽西。

32.采桑子·重阳 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本于古乐采桑曲。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33.如梦令·元旦 1930年1月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注释】
如梦令:词牌名,得名于唐庄宗诗句“如梦、如梦”。
宁化、清流、归化:福建县名。
武夷山:在福建北部。
【题解】
毛泽东复出后,在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召开了古田会议,整顿了红军,整肃了不同意见。在三零年初他行事甚为顺利。这首词和下一首词作于这段心情愉快的时期。

34.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由木兰花令(词牌)减字变韵而成。
广昌:江西南丰县南,抚水上游西北岸。
情更迫:原作“无翠柏”。
吉安:现为市,在江西中部,赣江西岸。
【题解】
一九三零年二月七日,红军和地方党委召开连席会议(二七会议),决定争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胜利,夺取全省政权。军事上是首先攻打吉安,占领后即宣布成立省苏维埃政府。当时红军还未攻占过这么大的县市。二月中,毛泽东率军从广昌向吉安进发。由于蒋介石命令军队向吉安靠拢,红军在中途退回赣南。

35.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1930年7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又称鹊踏枝,宋晏殊改之。
汀州:古时州名,州治在今闽西长汀县。
长缨:《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鲲鹏:《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黄公略: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起义,一九三零年任红三军军长,一九三一年十月战死于江西吉安。当时他留守闽西根据地。
【题解】
一九三零年三月,周恩来去莫斯科参加苏共十六大,李立三暂时掌管上海中央。六月,他指派中央特派员涂震农到闽西招开汀州会议(又称南阳会议),命令红军趁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混战之机进攻南昌和长沙。会上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此项行动。毛泽东率红一军团趋南昌而不攻。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于七月二十八日攻进长沙,十一天后,又在湖南军阀何键十五个团的优势兵力面前被迫退出。毛泽东赴长沙与彭德怀会合,于九月十日再次进攻长沙。攻城战中红军损失惨重,九月十三日毛泽东下令撤围退军。
毛泽东率军攻入湖南,何键捉了毛妻杨开慧。各界营救无效,杨开慧在十一月二十四日被处决。二十七年后,毛泽东又写了一首蝶恋花纪念她。

36.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原注】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坠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确实是胜利了。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本于晏殊词,“神仙一曲渔家傲”。
龙冈:在江西永丰县。
张辉瓒(zàn):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兼任江西剿匪总指挥,俘虏后被红军斩首,其头装在木笼内扔入赣江。
毛的原注:这首词和另外五首一同发表于《人民文学》六二年五月号。这个原注是毛的秘书田家英查了有关共工的古典文献后,毛加上去的。
【题解】
一九三零年八月五日,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鄂湘赣三省剿匪总指挥”。何说,“各省从前剿匪,大都不免省界观念,能将匪共驱出省界即为了事。故匪等东击西串,不能根株尽绝,反而愈延愈广。国府因见及此,特命行营负此专职,统筹兼顾,谋根本解决,以矫正前此之流弊。”自此从以前的各省“会剿”改为中央领导下的“围剿”。
一九三零年十月七日蒋介石占领郑州,胜利结束与冯玉祥、阎锡山的战争。十二月七日,蒋至南昌布署第一次大“围剿”,以十万兵力,进攻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十二月三十日,红军在龙冈伏击张辉瓒并全歼其十八师。第一次大“围剿”就此结束。
一九三一年四月,何应钦调集二十万军队作第二次大“围剿”,这就是下阙的“二十万军重入赣”。

37.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1年春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注释】
白云山:在江西吉安县东固镇西南。
飞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题解】
蒋介石认为第一次大“围剿”败在“长驱直入”,因此第二次大“围剿”改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五月十六日,红军在吉安县东固伏击蒋军公秉藩部二十八师。接着在十五天内,从西向东横扫七百里,五战五胜,打破了第二次大“围剿”。

38.菩萨蛮·大柏地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注释】
大柏地:江西瑞金城北。
雨后复斜阳:温庭筠《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华零落香”。
【题解】
一九二九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一月十四日,毛泽东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二月十一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二个团,才打破危局。这是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这首词是毛泽东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39.清平乐·会昌 1934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南部。
郁郁葱葱:《后汉书·光武帝纪》,“气佳哉,郁郁葱葱然!”
【题解】
这首词,毛泽东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毛泽东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龚楚《我和红军》)

40.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题解】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辣子们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41.十六字令·三首 1934-1935年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原注】
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注释】
锷(e4):剑刃。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题解】
作于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湘贵一带群山间。

42.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逶迤(wei1 yi2):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五岭逶迤(wēiyí威移)腾细浪:大庾(yǔ宇)、骑田、萌渚(zhǔ煮)、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乌蒙磅礴: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江的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云崖”)。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车渡(又称绞平渡)渡过金沙江的时候,是一九三五年五月,所以说“云崖暖”。 本句“水拍”原作“浪拍”。作者自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发表时已改为“水拍”。
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两省交界处的果洛山。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水势陡急,曲折流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形势险要。桥长约三十丈左右,用十三根铁索组成,上铺木板。中央红军在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到达泸定桥,当时桥板已被敌人拆掉,红军先头部队的英雄战士在对岸敌人的炮火中攀缘着桥的铁索冲了过去,夺得此桥。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四千五百米,山顶终年积雪,称为大雪山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三军:古时军队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的,以后泛指整个军队。

43.念奴娇·昆仑 1935年10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原注】
前人(编者按:指宋张元,见《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朝天宝时歌女。
昆仑: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西起帕米尔高原,沿新疆西藏边界向东延伸。东端分为北中南三支。南支可可西里山,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一些支流的源头。南支东延为青海境内的巴颜喀拉山,是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山东接四川的岷山和邛崃山处,是一片海拔六千公尺的雪原,毛泽东在岷山所看到的就是昆仑山的这片余脉。
倚天抽宝剑: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李白《大猎赋》,“于是擢倚天之剑”。
遗(wei4):赠送之意。
【作法】
连着三个“一截”,只为立意新奇,平仄破了又何妨?

44.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45.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46.四言诗 1935年10月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暴虎入门,懦夫奋臂。

47.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在这以前,一九四五年十月,毛泽东在重庆曾把这首词书赠柳亚子(参看《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索句渝州叶正黄〕注),因而被重庆《新民报晚刊》在十一月十四日传抄发表,以后别的报纸陆续转载,但多有讹误,不足为据。一九五一年一月八日《文汇报附刊》,曾将作者书赠柳亚子的这首词的墨迹制版刊出。
【原注】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注释】
作者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ki)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题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作法】这词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离天三尺三”,一个不是汉名,一个是直接引用民谣,都不必拘守平仄。

48.临江仙·赠丁玲 1936年12月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朝教坊曲名,曲子多用以咏水仙。此词牌有两种形式,这里用的是每阙首句为七个字的一种。另一种为六个字。
保安:当时是陕北苏区首府,在陕西省西北部,现名志丹县。
出牢人:指丁玲。丁玲于一九三三年五月进狱,后被软禁在南京。三六年九月,在共产党帮助下,她化装逃离南京,于十一月十二日到达保安。
毛瑟:德国毛瑟(Mauser)兄弟设计制造的枪,当时中国军队用得很多。
【题解】
这首词是毛泽东写给丁玲的。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一九零四年生于湖南常德,自二七年起开始发表作品,是三十年代著名左翼作家,三二年三月在上海加入中共。她到保安后只有几天,即发起组织中国文艺协会,并担任主席之职。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讲了话,称赞“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黄土沟来了位大作家,也真是“人物一时新”了。
丁玲主动要求到前线去看看。三六年十二月底,毛泽东通过军用电报把这首词拍给在前线的丁玲。来年二月,毛泽东亲自下令任命丁玲为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使她真地做了“武将军”。
丁玲于八六年三月四日在北京逝世。
【作法】
大概因为同是湖南人,毛泽东在这首词里也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49.祭黄帝陵 1936年12月
中华民国26年4月5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50.四言诗·题《中国妇女》之出版 1937年3月
妇女解放,突起异军。
两万万众,奋发为雄。
男女并驾,如日方东。
以此制敌,何敌不倾?
到之之法,艰苦斗争。
世无难事,有志竟成。
有妇人焉,如旱望云。
此编之作,伫看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