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黄金走廊
筑梦茶乡 福地湄潭 湄江印象 只为一杯好茶
中国有一个白酒“金三角”,说的是四川、贵州交界地带的赤水河流域,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温湿度,产生了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一批好酒。其实,中国还一条茶叶黄金走廊,只不过鲜为人知,这就是地处武陵山区,北起湖北恩施、中为重庆酉阳、南达贵州湄潭,长约五百公里的产茶地带。
这一带也是茶叶的起源地,即最早由人工将野生茶树驯化种植。《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人向周武王进贡物品有“丹漆茶蜜”,即丹砂、生漆、茶叶、蜂蜜;还提到巴人“园有芳荫香苔”,芳荫即竹子,香苔即茶。巴人虽然已经隐退,但今天分布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族就是古巴人和古汉人的融合体。
茶叶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中,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顾炎武曾对此作过考证,说“自秦人取巴蜀后,始有茶饮之事”。人工栽种培育茶树,则是从巴至蜀,再推至它地。蜀在古代也称“西蜀”,比巴更靠近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所以逐渐形成了“茶马古道”,由蜀地向牧区运送茶叶。再后来,滇茶、湘茶也加入运送之例,增添了新的茶道。“巴”地的茶为什么没有加入茶马古道外运?完全因为古时地理所限,在此按下不表。

之所以用“黄金走廊”这样的词儿,主要是茶叶的品质。这条走廊上的茶叶,尤其绿茶和红茶,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绿茶和红茶。这不是机构和专家评出来的,而像像我这样的饮茶人喝出来的。北边的恩施,有上佳的绿茶“恩施玉露”和红茶“利川红”(上过国宴),南面的湄潭,现在已经是贵州最大的产茶县,在全国县级产茶区也名列前茅。正是有以为湄潭中心的新兴茶区的支撑,贵州已经成为我国绿茶的主产区,面积、产值,双双跃居全国第一。
居中的酉阳,其代表是绿茶“宜居茶”。这种茶颜色比一般的绿茶略深,有一点接近泥土的褐色,还夹带淡淡的金纹,用开水一冲,茶叶顿时下沉,喝起来有一股浓郁的清香味,加四、五次水,茶味不减。泡饮之后的残茶,叶子仍然不会散开,呈黄绿色,像一个个晶莹的小玉坠儿。这样的品质得益于土壤中的多种矿物质,就如同“金三角”的酒得益于空气中的多种微生物一样。

古人说货最怕的是货比货,比起以上三个地方的绿茶来,几款名头很响的老茶,实际上是经不住比的。比如“龙*”,香味独特,但条形粗,叶子大,非90度以上的开水,很难泡出茶叶,说明其叶子茶多酚含量不足。茶入水后,叶子有沉有浮,说明土壤矿物质不稳定。这茶还不经泡,往往三泡后,味就很淡了;“**青”,生茶品相甚好,但开水一冲,条形顿时散乱,在水中高低不一,残茶或粗老,或短小,说明叶面发育不完整,另外它的茶香也不够,味寡;外形比较独特的“**春”,开水一冲也是高低不一,残茶品相不佳;老名牌,地理偏北的“**毛尖”,其顶级珍品生茶和残茶品相都不错,但味淡,茶香不浓郁。等等。

原因并不复杂。茶这种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地理上太北不行,太南也不行;太高的山不行,太矮的山也不行;地势太陡峭不行,太平缓也不行;太肥沃的土壤不行,太贫瘠的也不行;日照过多不行,日照不足也不行;缺少雨水不行,雨水过多也不行。它需要阳光,需要雨露,需要风,需要雾,需要特殊的土壤,而这些,都要恰到好处。
至于这些传统名茶为什么经不住比试评品,那就得说是社会的进步了,因为从前的人,解决的主要是有没有的问题,眼光没有现在的人挑剔。换句话说,从前没有挑剔、精中选精的条件。再往前推,走茶马古道的茶,更经不住挑剔,因为北地牧区的人,寒凉地带的人,茶对他们主要是解决缺乏蔬菜,补充维生素的问题。

2020年春天,因为疫情滞留在家,我在这条茶叶“黄金走廊”上走了看,看了看。三个地方各有特点,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北边恩施和南边的湄潭做得更好。这主要还是得益于两地省政府层面的重视与扶持。中间酉阳的宜居茶,规模不大,总共在一万亩上下。春茶都是刚炒出锅就被人买走。包装极简单,就是普通的塑料袋,一斤一袋。毛尖每斤1200到1500之间,头芽每斤3500到4000之间。路上随处可见买茶人和游客。他们停好车,随便走进一户茶农家,参观、体验,把炒好的茶买走。之所以直接到茶农家里,是可以确保买到真东西。这里仍是人工采茶,不按斤两付酬,而是包吃包住,按天算工钱,从而确保茶叶的品质。采茶的都是来自周边的妇女。为防日晒,她们戴着竹编的斗笠,或者宽大的布帽子,就像一只只停在绿叶丛中的蜻蜓。

目前中国茶叶的总体产量是过剩的,但好茶完全不用担心市场。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许多从前不喝茶的人会喝上茶,从前喝粗茶、茶末子的人要提高档次,喝好茶。另外国际市场还有巨大的缺口,因为绝大多数外国人都以为是茶就是用纸袋冲泡的茶末子、茶粉,他们根本不知道,在真正的中国好茶面前,印度茶、期里兰卡茶、肯尼利茶、土耳其茶、格鲁吉亚茶只不过是有茶色的开水。这也不奇怪,国外的干茶通常一公斤才几十块钱(人民币),因为毕竟是中国引过去,土壤气候与它的原产地有巨大差异的茶的远亲。聪明认真如日本人,把茶树引进过去了一千多年,也没弄出个好茶,何况土壤气候差异更大的南亚、欧洲、非洲。所以在资讯空前发达、中国的影响力日增的今天,会有越来越多具备消费能力的外国人,喝上中国茶。
当然,竞争是难免的,竞争的结果,就是好茶淘汰差的茶,就如同白酒行业一样,好酒不愁卖,而品质不高的酒,则会逐渐萎缩。
湄潭手筑黑茶 湄江印象领先
湄江印象 唯美黔茶 千年传承 大众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