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如何保证网购产品质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近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10.29亿,而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则高达8.42亿,占网民整体的81.6%。同时,由于疫情对线下渠道的冲击,渠道端加速向线上转移,也使得网络零售成为了推动消费扩容的重要力量,作为打通生产和消费、线上和线下、城市和乡村、国内和国际的关键环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发挥着积极作用。
网购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程度的便捷服务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承担了一部分风险。在网购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假冒伪劣产品出现的几率较线下更高,与销售出去的商品相适应的售后服务也是不完全的。
在今年315期间中消协公布的调查报告中,有数据显示受访者对于线上消费的信任度低于线下,而即使是狂热的网购爱好者,也大方承认,网购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如何保证网购产品质量,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增加了保护网络消费者的内容,但自2013年以来,我国网络交易发展迅猛,网络消费形态日益丰富,新型网络消费纠纷不断出现,《消法》已经无法满足保护网络消费者的现实需要,充实网络消费者保护的内容,尤其要对直播营销、社区团购等新业态的网络消费中商品的质量标准作出规制。
在司法上,政府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政策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管。尤其是,需要将目光紧盯平台,从源头上解决网购商品质量差的问题,严格执行实名制度,不定期对已入驻商家进行检查。供大于求的时代,厂家一定要把品质底线守住,才能创造出一批优异的品牌和厂家。此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些商家为了提高销量和店铺的信誉度,总会发布一些不实的商品信息欺骗消费者,如夸大商品性能、刷单好评和销量等,这也是监管部门需要严格监控并杜绝的一个部分。
而网络平台作为交易场所,需严格把好质量关,对产品不定期抽查。对于产品质量的监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因商品质量不合格的商家予以罚款和封店,针对大型电器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现质量问题的商品,也应当设置较长的质保期。
而我们大多数人作为消费者,也是推动产品质量改进的很重要一环。我们更应该擦亮双眼,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是看到商家号称大额的让利活动,就失去理智,让我们以为的馅饼变成陷阱。在享受形式多样的打折促销活动的同时,一定要选择品牌正品购物,避免落入低价陷阱,不贪图便宜。如果购得的产品有质量问题,一定要及时、理性、并且坚定地维权、评价,倒逼商家提高产品质量,文艺创作,打造一批中国的民族的优秀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