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英国陆军元帅——奥金莱克与北非战场(1)】

2020-02-18 17:53 作者:A41百夫长  | 我要投稿

奥金莱克其人

克劳德·约翰·奥金莱克虽然最终也官封元帅,但是以他的能力,应该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伟大的竞技场”上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但是各种非能力因素使得他并无法像蒙哥马利那样成为功绩彪炳的将军。但是他也用行动证明了,他绝对不比任何一个英国陆军将领要差,包括阿拉曼会战后几乎包办英国陆军在欧洲所有大规模行动的蒙哥马利。

1884年6月21日,奥金莱克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他服役于印度陆军,受到英国陆军军官团保守思想的影响比较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大部分军事学院的教学仍然是以1914年之后西欧的堑壕战阵地战为基础的,而奥金莱克却对“欺敌与机动”有着独特的偏好。一战中的西线双方都在僵持不下的阵地战中蒙受着巨大的伤亡,而奥金莱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与土耳其军队交战的经历更是坚定了他的机动战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这段阵地战仍为大部分国家主导思想的时期,他的思想还是给人一种曲高和寡之感。与李德·哈特、戴高乐等人一样,他的思想也没能改变1940年的西线盟军战术的呆板与迟钝。这毫无疑问要归咎于军队高层的短视。当他在北非战场上大展拳脚之时,他的思想才得到了付诸实现的机会,也正是这种思想,才使得他能够两次击败沙漠中真正的强故、西线的“鬼师”师长、“沙漠之狐”——埃尔温·隆美尔。

走马上任

1941年7月,奥金莱克来到北非,接替他的前任——韦维尔将军出任英军驻中东总司令。在此之前,奥金莱克担任着英国驻印度军总司令的职位,这时候,太平洋战争还没有开打,奥金莱克除了需要调几个步兵旅到巴士拉对抗伊拉克的亲德政权之外,(伊拉克其实还是韦维尔的防区,奥金莱克派出的是援军)就没有什么战事需要处理,准备应付关系日趋紧张的日本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总体而言,相对于韦维尔手里这个烫手山芋,还是比较轻松的。要知道韦维尔在希腊、北非、中东都有战事在进行,协调这几个战场的战事已经耗尽了这位老将的最后一丝精力。当身心俱疲的韦维尔得知自己将和奥金莱克调换职位时,说道:“首相完在全正确。在这个舞台上,是时候由新人来大展身手了。”

奥金莱克走马上任之际,希腊战场业已结束,撤回埃及的一万六千多英军疲惫不堪,难以再战,伊拉克的叛军、叙利亚的维希法军都已经被击溃,原本准备在叙利亚部署空军的德国人也被迫放弃了这个能够创造出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计划。

所以,奥金莱克需要面对的最后一个来自后方的威胁,就是时不时搞点小动作,和德国人勾勾搭搭的伊朗。为了确保南部援苏通道的安全,英苏两国进行了联合行动,1941年9月17日,德黑兰落入盟军手中。事实证明,在当年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消失之后,中东的这些弟弟还是很难在这个地区掀起什么风浪的。当然,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奥金莱克不得不开始认真审视面前的天才对手——隆美尔。

早在奥金莱克上任之前,他的前任韦维尔将军就策划过一次代号为“战斧”的作战行动。该作战计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步兵部队正面进攻塞卢姆-哈尔法亚地区起到牵制作用,另一部分则是装甲部队(包括第22近卫旅和第四装甲旅)从南翼绕过正面的大斜坡,向北突击,希望从两面打通大斜坡上易守难攻的哈尔法亚隘道。如果这条通道被打通,将使得英国装甲部队和主力步兵部队会合,那隆美尔经营的塞卢姆-哈尔法亚防御体系就彻底解体了。由南翼向北突击的装甲部队中,打头阵的第22近卫旅是隆美尔的老相识,在1940年5月,隆美尔的“鬼师”第七装甲师就曾经在阿拉斯与这支部队交手。第22近卫旅在会战的第一天就到达了卡普佐附近,6月16日清晨,隆美尔派出德军第15装甲师对英军进行反突击,结果在和去年一样的对手——玛蒂尔达2步兵坦克面前碰的头破血流。隆美尔的另一支装甲部队——第5轻装甲师(也就是后来的第21装甲师)则在西迪欧麦尔附近和装备主要为巡洋坦克的第4装甲旅发生了激战,并且击败了对手,到达了英军装甲纵队的后方,这也成为了这场会战的关键。后方受到奇袭的英军装甲部队被迫全面撤退。同时,哈尔法亚隘道也始终没能打通。不过英军主力尚存,仍然成功地撤回了基地,行动自然也被迫夭折。

在这次战役中,韦维尔将军的计划不能不说是一个较为简单但是相当有效的方案,甚至得到了隆美尔的称赞。这次的失败与哈尔法亚隘道进攻受阻关系很大,但是在这次由南向北的大迂回中,英军的装甲中坚,也就是玛蒂尔达系列的步兵坦克速度过慢,在公路上这种坦克的时速最多只有26km/h,而在颠簸柔软的沙地上,机动性着实让人难以接受。所以当第5轻装师出现在英军部队侧后时,第22近卫旅强大的装甲力量难以及时到达抵挡德军。而且当时英国巡洋坦克其实在装甲厚度、火力等方面并不差于德国的三号、二号坦克,但是英军装甲部队在和德国装甲部队作战时却常常落于下风,这里就要谈到关于英国装甲部队的一个普遍问题了——奥金莱克后来注意到了这这些问题:德国的装甲师是机械化步兵、坦克、炮兵均衡组成的结合体,攻防兼备,按隆美尔的话来说就是,德军在与英军装甲部队作战时,要尽可能用战防炮(即反坦克炮)对其进行消耗。而英军的装甲部队则受到了其骄傲的骑兵传统的影响,一个装甲师往往过度偏重于坦克,其中有两个坦克旅和两个营的小规模炮兵、摩托化步兵支援部队,英国的坦克兵往往也不愿与其他兵种合作,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英国装甲部队军官就是从骑兵转行来的,这更加剧了这种情况,所以在德国装甲部队各兵种的紧密配合面前,英军往往就为他们的保守与僵化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十字军 ”

“战斧”行动之后,战场再一次陷入了沉寂,轴心国军加紧了对托布鲁克港的包围,因为这个城市的顽强抵抗,德意联军被迫舍近求远,利用480km以外的班加西港进行补给,更远的的黎波里就更不要说了。而且,托布鲁克牵制了德意军相当一部分的围城部队,如果英军同时从托布鲁克和埃及两个方向进攻,德意军就会腹背受敌,纵深不够的德意军甚至有遭到反包围的危险。为了摆脱这个局面,隆美尔决定先发制人,集中兵力攻下托布鲁克。他将手上的意大利布里西亚和垂托两个师用于看守包围圈;而意军第20机械化军(包括阿里埃特和特里埃斯特两个摩托化师)和德军21装甲师(原本的第五轻装师)负责在托布鲁克东南执行机动防御,抵挡可能突然从埃及境内冒头的英军;由德军一些独立单位拼凑而成的新第90轻装师,第15装甲师和2个意大利步兵师负责主攻,尽快打下托布鲁克。此时,隆美尔手下有260辆德国坦克(150辆三号、55辆四号、40辆二号和15辆一号)和154辆意大利坦克。这些部署于11月16日完成,隆美尔这才松了一口气,他的准备已经完成,只要托布鲁克拿下,德意联军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一心一意地对付当面的英军。其实早在10月份,就有情报说大量的敌军与作战物资进入了埃及境内,这也给隆美尔带来了一丝不安的情绪。尽管如此,11月上半月隆美尔仍然去了罗马,希望争取提前进攻托布鲁克,顺带和他的夫人露西共同度过了他的五十岁生日。PS:这么一看似乎前面那个事情才是顺带,后面才是主要活动(迫真)

隆美尔在忙着和夫人庆祝生日时,奥金莱克也很忙,他的计划部署已经进入尾声。最初,奥金莱克命令时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坎宁安研究两个进攻方案(事实证明奥金莱克把计划细节交给下属处理虽然符合常理,但是却让这次行动陷入危险的境地),一个是按照英军传统的做法,沿着海岸线,强行突破控制海岸公路的敌军防线,然后向内陆延伸;第二个方案则雄心勃勃,模仿隆美尔的惯有做法,在沙漠中向敌人的侧翼挺进,以隆美尔的补给点和退路——班加西为目的地,进行大迂回。然而,虽然奥金莱克在情感上偏向于第二个方案,但是在补给系统不如隆美尔有效的情况下,在后勤上这么长距离的奔袭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像狐狸一样精明的隆美尔将军又何尝看不到迂回部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补给线?所以坎宁安和他的同僚提出了一项介于以上两个方案之间的修正案,让英军装甲部队沿敌人防线南端迂回,不作长途突进,而是直趋托布鲁克,隆美尔必将被迫迎战,否则不仅对托布鲁克的包围无法维持,还有丧失补给线的危险,然后英军就可以借助装甲部队的数量优势(724辆坦克)击败对手。然而这时的奥金莱克还未来得及对英军装甲部队进行改革,更何况英军部队都属于临时拼凑,训练不足,再加上从战术上看,英军略显落后,700辆英国坦克组成的装甲部队能不能打败德意联军的装甲部队,那还真是个未知数。


作战地图(来自《隆美尔战时文件》)


11月18日,按照计划,英军发动了进攻,代号为“十字军”。不过幸运的是,隆美尔正好在英军发起进攻之前赶回了非洲。英军分为第13军和第30军两支部队,第13军的第4印度师和新西兰师的第一装甲旅负责沿海岸线正面推进,直逼托布鲁克港,牵制住塞卢姆防线上的德军,并且从南面绕过这条防线,向西移动;而第30军则带着英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包括第4装甲旅和第22近卫旅等部队,由沙漠侧翼开进,兵分三路,左翼向盖比井推进并击溃了意军阿里埃特师,中央纵队在西迪里齐建立了阵地,右翼穿过格布尔沙里后遭遇了德军第21装甲师的一部分,被德军逐退。

这时,战场上就形成了一幕相当有趣的画面,英军的装甲部队总兵力虽然占有优势,但愣是被拆成了四个部分,以旅为单位作战,而隆美尔则适当地在某些地区后退,集中起优势装甲部队,使得德军在每一次战斗中都能占有局部优势。这就苦了第30军右翼实力较弱的第4装甲旅,这支部队在“战斧”行动中也被当成了软柿子被第21装甲师一顿暴打,现在又被迫和优势德军交战,损失惨重。11月20日,非洲军继续集中兵力向英军右翼施加压力,当天击毁了很多英军战车,第4装甲旅被迫继续后退,德军进入了格布尔沙里。一旦第4装甲旅崩溃,中央纵队第七装甲旅的补给线就会暴露出来,那么和“战斧”行动同样的情形就有可能出现,这回英军有没有能力完整撤回埃及就很难说了。

11月21日,非洲军继续向英军后方进攻,黄昏时到达了比尔雪夫附近。

11月22日,隆美尔下令在卡普佐小径以南采取机动战,非洲军司令克鲁威尔带着第15装甲师开始向东深入。他们乘夜推进,抓到了第4装甲旅的旅部,俘获了旅长,使该旅一度陷入混乱。这一天,英国第13军在对塞卢姆防线的迂回中取得了一个战果——新西兰师占领了这条防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卡普佐,不过德意联军防御战打得相当顽强,其他据点都守住了。

11月23日是德国对一战殉难军民的纪念日,这一天,会战迎来了高潮。这一天隆美尔的目标是集中德意两军的机动部队,歼灭敌人的进攻主力。克鲁威尔离开了非洲军军部,亲自带领部队参加会战,他决定将深入敌军后方的第15装甲师加上正从盖比井开来支援的意军阿里埃特师转向西南方向,配合其他部队,包括在西迪里齐展开的第21装甲师,对英国第30军的主力展开向心突击。这时,非洲军的老朋友新西兰师在牵制德军塞卢姆防线据点的同时也没闲着,派出一支部队从西地阿柴兹(在非洲军司令部以东)出发,袭击了非洲军军部,除了半个小时前上前线去指挥部队的克鲁威尔将军和正好不在军部的拜尔莱茵等人(这位同志曾经是古德里安的下属,也算是一位装甲兵专家)逃过了一劫,非洲军军部的其他人全部被俘,算是报了昨天第4装甲旅的一箭之仇。

但是这个行动并没办法缓解英军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奥金莱克并不直接负责指挥这次行动,具体行动由英第八集团军司令坎宁安负责。面对克鲁威尔率领的从北往南推进的德意军,停留在第13军装甲部队后方的第一南非师建立起了一条朝向北面的防线,以期顶住进攻。这时候,就没什么战术可言了,德意军以两个师进行进攻,实力占据优势。尽管如此,在陷入了英军擅长的阵地战后,德意军仍然经过了一番苦战才在南非部队防线上打开缺口,随着德意军向突破口的延伸,南非步兵部队开始陷入困境,由于受到第15装甲师和阿里埃特师的夹攻,这支部队只能不断退却,托布鲁克方面也没有援军,导致南非师损失惨重,英军装甲部队被迫迎战,也受到了较大消耗。第30军在西迪里齐方向也遭到了德军第21装甲师的进攻,失去锐气的英国第七装甲旅也受到了严重打击。

这一天的战斗中,英军装甲部队在多个方向受到了攻击,损失惨重,第30军的军长罗里将军被迫开始收缩部队并向南撤退到格布尔沙里附近。德意军在这一天的战斗中一举挫败了英国第13军的进攻势头,解除了英军对托布鲁克的直接威胁,第30军剩余的部队其实也已经没有能力独立从南面和托布鲁克取得联系了。坎宁安将军此时几乎已经丧失了斗志,在第30军只剩100辆左右的坦克的情况下,他认为必须向后撤退脱离战斗,才能保全剩下的装甲部队。赶到前线的奥金莱克反对坎宁安的主张,并下令坚持将计划执行下去,从纷乱的战场局面中,他看出敌人也付出了较大损失,尽管远不及英军,但是他手中的部队规模略占优势,未遭到重大损失的第13军仍然可以作为他坚强的后盾,更何况,只要对手是野心勃勃、爱好冒险的隆美尔,坚持下去,机会总是有的。


第二阶段(来自《隆美尔战时文件》)


11月24日,隆美尔决定利用昨天的胜利扩大战果。他认为既然已经解除第13军对托布鲁克的威胁,接下来德军应该继续向东进攻,干扰第13军的补给并且设法击溃第30军,使其无法和集中在南部沙漠中的英军主力残部会合。其实在这个时候,较为稳妥的做法是集中兵力向南扫荡,消灭陷入困境的第30军,但是隆美尔的胃口很大,他的目标绝不仅是消灭英军的机动部队,他希望能够尽可能多的消耗英国在北非的军队,这样可以在下一阶段的作战中尽快把英军逐出北非。而第30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隆美尔仍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而且如果英国第30军被击溃,那么毫无疑问会打击第13军的士气,削弱其战斗力,甚至促使其举手投降,这也符合隆美尔追求的以最小损失换取最大战果。因此,隆美尔冒险地将主力非洲军和意大利的摩托化师挥师向东,只留下一支由小规模独立单位拼凑成的德国军队和意大利步兵看守托布鲁克包围圈。非洲军和阿里埃特师兵锋直指位于英军后方的西迪欧麦尔和西地苏来曼,并且将从这两个中继点攻向英军后方的两个重要的补给基地。

实际上,隆美尔策划的这些行动已经发生了决定性的心理作用,英军对于突然出现的德意军快速部队产生恐惧和慌乱的心理。第八集团军司令坎宁安对于在英军后方钻来钻去的德意军机动部队感到十分烦躁,如果他没有受到奥金莱克的严令,然后让英军按照他的想法撤回埃及,那么隆美尔就可以痛打落水狗,英军的某些部队甚至可能被成建制歼灭。

但是,攻无不克的德军在这时却受阻于西迪欧麦尔。而另一支德军——第21装甲师则是听从了一个误传的命令,并没有从西地苏来曼直取英国补给基地,而是转向进攻被新西兰师占领的卡普佐。新西兰师也是英军的沙漠劲旅,在长达数年的沙漠战中和隆美尔有过多次交手。第21装甲师与新西兰师进行了苦战,却没有取得什么战果。隆美尔挥出的几把利剑都没能刺穿对手的盔甲,那么奥金莱克则要开始着手还击了。

奥金莱克以英国中东军总司令的身份干涉了指挥,他做出了一个类似于隆美尔的冒险决定——将第30军中的第7、第4装甲旅的残存兵力以及所有机械化部队,集中于盖比井以南,形成一个重拳,当非洲军和阿里埃特师展开行动,冲向英军后方时,向空虚的德军西迪里齐地区进攻,前面讲过,这个地方只剩下一个小型的德军战斗群和意大利步兵师,这个行动打了隆美尔一个措手不及,与此同时,奥金莱克下令托布鲁克的守军对进攻进行协同。11月25日,德军战斗群受到了第30军和托布鲁克守军的夹攻,尽管如此,英勇作战的德军仍然击退了英军的多次进攻。这时候,隆美尔不能坐视不管了,他放弃了进攻英国补给基地的计划,下令第15、21装甲师以最快的速度回防。

隆美尔敏锐的战场嗅觉挽救了战局,随着非洲军加入战场,托布鲁克守军暂时没能和外部军队取得联系。但是托布鲁克的英军已经占据了托布鲁克外围的艾都达山脊,最终迫使无险可守的德军放弃了包围圈的东段。

在这一阶段中,英军虽然拿回了主动权,但是也付出了较大损失,只能暂停休整。在补给方面,英军可以说是远胜德意联军。奥金莱克得到了从英国调到埃及的英国第一装甲师,这支部队作为预备队,可以防止隆美尔再次向东作纵深突击。而德军方面在一月前则没有任何援军到达。

这时,英军又在德意军的南部侧翼盖比井地区集中兵力,决定用侧翼迂回的方式包围隆美尔的军团。非洲军先发制人,向该地英军发动了进攻,但是毫无效果,隆美尔意识到,再留在这里可能会导致和英军陷入消耗战甚至被包围,这两种情况都是他不希望看到的。隆美尔决定先向加扎拉防线撤退,然后退出昔兰尼加。只有到达一个无法从南面被迂回的地区,英军的优势才能失去用武之地。当然,奥金莱克也不会轻易让德意联军逃走。他一面正面进攻牵制敌军,并且派出经过一定补充的第4装甲旅从南翼迂回,对德意军进行侧击。隆美尔使用筋疲力尽的非洲军在南翼发动了数次逆袭,才顶住了英军的进攻。但是由于进展过快,英军的补给系统无法适应这种快节奏的前进,而且英国后勤军官也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于补给的看法往往是多带弹药少带燃料,所以英国机械化部队往往会在赛跑中落后。最终,德意联军于12月25日成功撤到了艾季达比亚。紧随其后的英国第22装甲旅(经过一些补充)向艾季达比亚发动了进攻,但是遭到了隆美尔大胆的反迂回,最后战败撤退。隆美尔乘机将部队撤过了梅尔沙隘口。隆美尔将机动战中脆弱的拖油瓶意大利步兵先行撤过隘口。机动部队则用于掩护撤退。但是实际上,除去新近被隆美尔击溃的第22近卫旅之外,奥金莱克已经拿不出一支具有足够规模又可以及时赶到的装甲部队来继续乘胜追击了。1月12日,所有的德意联军都撤过了梅尔沙隘口。

然而所谓的“所有”只是相对于撤走的德意联军,在遥远的拜尔迪要塞——韦维尔将军曾在这里打败意军——还有哈尔法亚防线,这些地方的轴心国军已经成为了彻底的弃卒。这些守军弹药耗尽,水源断绝,最终被迫投降。1月2日,拜尔迪要塞又一次易主,哈尔法亚防线的守军一直苦撑到1月17日。

这次会战中,英军人员损失将近20000人,装甲部队损失惨重,但是由于英军的推进,英国人得以在战场上回收和修复一大批战车,最终全毁的不过278辆。德意联军的人员本来损失与英军大致相等,但是由于拜尔迪、哈尔法亚地区守军的投降,导致约4000名德军和10000名意军被俘。隆美尔损失的坦克(包括意大利坦克)在300辆左右。

反攻

1月5日,一支轴心国补给舰队到达了的黎波里,送来了55辆坦克、20辆装甲车和其他作战物资。于是隆美尔当机立断,决定策划一次反攻,乘英军立足未稳,收回部分土地。1月20日,离德意联军全军撤退不过一周的时间,隆美尔就发动了反攻。这次行动完全出乎奥金莱克的预料。一方面是,从表面上看,会战已经告一段落,他将主要工作托付给了他指派的新任第八集团军司令里奇,另一方面,隆美尔在这次进攻之前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甚至对罗马方面都没有通报。不过出于人才的稀缺性,也没有人拿隆美尔有什么办法。德意联军通过侧翼迂回击溃了英军第一装甲师,英军损失坦克将近100辆。英军开始了撤退。在隆美尔的长途追击之下,英军主力撤到了托布鲁克-加扎拉地区,这是隆美尔曾经布置的一条预备防线,现在为英国人所用。德意联军收复了托布鲁克包围圈的西段,也停下了脚步,隆美尔相当清楚,自己得到的这些补给装备远不够补充损失,吓吓人还行,要是把英军逼急了,奥金莱克再出来亲自上阵指挥,估计没什么胜算。1941年冬季的博弈就这样落下帷幕了。

尾声

显然,这次会战中暴露出了英国装甲部队的很多问题,前文提到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于是奥金莱克着手开始了改革。奥金莱克决定将装甲师改为两个旅的编制,包括一个摩托化旅和一个装甲旅。装甲旅的坦克团都配有摩托化的步兵营,而各个旅都配有高射炮、反坦克炮、野战炮。奥金莱克的这个决定受到了许多英军将领的反对,这里面不仅有步兵、炮兵将领,甚至有装甲兵将领。英国陆军中各个兵种互看不起的问题在此时又一次表现了出来。但是他此时已经坚信没有什么机动能力的步兵部队在沙漠战中很难发挥出作用,(这一点和隆美尔不谋而合)力排众议也要将改革继续下去。

但是,这种决定已经太晚了。五个月之后,下一次危机就将接踵而至。

与此同时,也有人想奥金莱克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太要紧的问题。新任第八集团军司令里奇在各方面能力都与隆美尔有较大差距,这次会战的转危为安其实是奥金莱克自己的处置得当。在人选上奥金莱克似乎应该再做一番斟酌。但是出于频繁换将不论从军事方面还是在面子上都不太合适,于是这个提议也搁浅了。

里奇的能力、奥金莱克的决定,还有新型部队的战斗力,这些都将在五个月后的加扎拉会战中由隆美尔来揭晓——用他那神出鬼没的装甲师。


【英国陆军元帅——奥金莱克与北非战场(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