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杂谈------观译制《数码兽大冒险:最终进化·纽带》随笔

2020-11-07 18:08 作者:元神official  | 我要投稿

    关于这部片子,元神在国内公映第二天去影院观看了长影国配版,有朋友问过我为什么不连日语原版也看了,我的回答是:配音阵容不喜欢。因为对于这部来说,两部的主人公团体(本次人物主要限于第一部的八神太一和第二部的本宫大辅团队)都长大了,配音员也换成了以花江夏树为首的新生代配音员,很多了解元神的朋友都知道,钟情于真人特摄片,对于日本动画来说基本上看的不太多,而且对于这些新生代的演技来说也没什么感触。反观现在配音秀上一起玩的年轻朋友们来说,受这些人的影响却很深,他们表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首先,过度压嗓子,极力让自己有一种低沉的感觉,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想显得自己声音有磁性;再就是,用力过猛,这确实是他们极受新生代日本配音员影响的表现,他们可能不觉得,实际上我在听他们作品的时候,感觉千人一面甚至有些反胃的感觉,过猛实柔,就像我之前评论现在北斗企鹅工作室的一位配音演员的表现特点一样;最后就是,过于浮夸,即使是真人片也会这么配,受动画影响太过强烈。他们根本没有学到一些日本新生代配音员的优点,反而是缺点学的蛮足、很到位。在这点上来说,一些在网上接活甚至刚刚与某些工作室签约的年轻朋友也有这个毛病,那就是对于气息和动作音上的把控。

    首先,气息,稳住气息应该是配音的“标配”,让气息跟着戏变化也是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比如,这个角色在这场戏里是刚跑过来,大喘气,你就要从有气口和台词的部分连贯的表现出这一点,但是不能够影响下面的台词,这也就是“表演”了,不能费太多力,这会影响下面的台词,但是又怎么演出来,这就是考验之一了。还有就是,如何在台词过程中夹杂气声,认识我的朋友应该经常听我说,配“半死不死”“半活不活”的角色是怎么样一个状态,虽然我不是职业配音员,可能也没有资格去论,但是我想从演技的角度上说一点,就是代入感情,气息的表现方式绝对不是“记词”,有些时候台词本上可能有代表气口的拟声词,诸如“呵、呵”“呼、呼”之类的参考词,但是那仅仅只是一个参考,气声绝对是有变化的,也是不规则的,你想想一个人他都要挂了他的气息还能有规律??而是应该从戏上、从画面上自然的催动自己的口,换言之就是爆发出来。这就提到上面说的第二,也就是动作音,现在很多人不注重演练动作音,尤其是公映配音和网大配音,现在最后呈现的效果,气声、动作音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偷懒贴了原声的,我不知道幕后的大家到底配没配,就算配了,到底是一个什么效果,但是这种偷懒的行径是绝对要批判的,如果说配音导演明确下达了这样的指令:这个大家不用配,后续贴原声就行。那要怎么办,如果每次都这样要怎么办,岂不是新来的也受不到这种锻炼了?而且最大问题就是,按照现在“只贴脸”选角的套路,那些跟原声感觉根本贴不上的人,他的声音在气声和台词比较近,切换的时候,观(听)众的感受有想过吗??

    这里提一下《超人Z》上周艾斯回归那集《最后的勇者》的国语配音,可以听得出,配艾斯的高枫是配了艾斯的动作音的,虽然盖了国际轨上纳谷悟朗的原叫声,但是我们能够听到薄薄的一层,从同样是配音演员的高枫先生来说,他配这段,最后呈现出来的感觉,他的动作音不是很局限,不像那些只会“哈”“啊”“嘿”“嚯”的人一样。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感觉,这种局限的配音,带给人的听感会很差,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后期配音的国产电视剧中,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如果一个人真正在动作上因为发力而出声,那他的声音一定是因为身体的动作而挤出来的,他的音一定是随动作幅度而有变化的,他的声音是不受控制的,如果千篇一律,那一听就是假的,就是真的在“演”,而且演技很拙劣。这里提到配特摄片的动作音,为什么配特摄片需要跟动作,就是因为皮套演员表演的时候他的声音很闷(但能听到,具体大家可以参照一些拍摄花絮),绝大部分人的声音不适合这个角色意象所以需要后期配音,而正因为知道这点,皮套演员表演的时候要用动作表示自己的台词,他们也有剧本,也要背词,也要对戏,所以他们的动作肯定是和自己的台词相对的,那么后期配音的时候自然必须对上,因为那些动作是台词的表现。那为什么动作戏的时候最好一个动作一个音呢?这其实是一种强调、渲染,增强可看性。看过拍摄花絮的都知道,皮套演员打的时候也有事有声音的,包括饰演怪兽的甚至还人为发出一些怪叫,为的是增进戏的氛围,从而真正代入角色,而现在那些年轻人,该练的不练,甚至在我找那些朋友合作的时候,听动作戏多,就自动放弃,以各种理由推托,是的,也许你真的有一万种理由,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你逃避了,你不想配,也就失去这个锻炼的机会,这是最主要的。有些朋友接受了,应了这个机会,但是暴露出来问题还是很大,就是动作音千篇一律的问题,还有就是气声,大家可以想想,其实配台词的时候如果气声特别多真的是很影响听感的,其实大部分原因还是气不足,或者说肺活量不够,同样需要锻炼,你生活上需要锻炼,多做运动,戏上同样需要,怎么练,那就是多配这种费力的戏,别无他法,没有捷径,所以好好练吧,我甚至觉得这句话不该从我的口中说出来。

    为什么说这些,其实没有跑题,那是因为这次在“气声贴原声”方面,我想给长影打零分,别害怕,这其实是在夸我们杨导,这次他们至少在大特写画面的气声、用力声部分,是完全没有贴原声的,而是让班底的成员们自己配,这点我真的很吃惊,这个零分与一百分、一千分、一万分是对等的,用“天津话”说,这么做我1000%满意(笑~~~)。因为对于需要夸张表现的动画来说,气声、用力声显然会多一些,而这种有打斗的题材,当然会更多,在影院听的时候,我明显感觉,杨导这次带领班底的努力,因为这次是在发音方式上,参考了一些日式气声、用力音的发音方式,这个效果其实是很不错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完全避免了气声和台词切换造成的尴尬。对于这一点我也问了杨导,杨导说这次真的很下功夫,努力开花结果了。

    其实究其原因,我有一种想法,虽然我的脑波肯定没法跟配音导演们同步,但是贴原声的原因,会不会是因为了解班底成员并不擅长这些声音,而采用的投机取巧手段;或是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交工,没有时间揣摩,遂直接放弃;又或是觉得班底成员配出来的声音与片子氛围完全不搭最终放弃呢。到底是什么原因,最初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不清楚,但是后来人肯定极大程度是连考虑都不考虑就直接贴原声了的。我的一位朋友就对昨天上线的海绵宝宝电影的贴原声行径十分不满,配音员明明有实力却不让发挥,或者配了根本就没用,让人十分十分生气。说起来我印象中第一次看到观(听)众对于这件事闹得很严重的,应该是华纳的《绿灯侠》,上海译制的,东哥翻的本,当时观影者就对吴磊配的瑞安雷诺兹也即哈尔乔丹一角台词和气声的切换差异感受度很差,后面大家应该是都习以为常了,但是我们还依然保持,能配的一定要自己来,国际轨上空出来的,一定要自己弄这个原则。

    观众的习以为常是没办法的,但是观众的“因小捧大”或者说是“爱屋及乌”就是有些难以忍受的了。这里也就是说因为喜欢配音员的声音,就觉得他配的所有东西都好,一切都合适,这点实在难以忍受,完全是是非不分,配音这个职业,声音好听固然有用,但不是万能的。习以为常没办法,但是习以为常导致了硬性放宽条件和不自觉降低要求,换言之就是总是会发出“中配嘛,这样就不错了,又不是原声”这种声音,对中配的希望之火完全熄灭了,完全没有激情了,就是从习以为常而生出来的这种态度、这种声音。如果国人自己都对母语配音不抱希望了,那译制片就真的会死,我们就真的只能继续说“看着译制片进坟墓”“穷尽半生送葬”了,而现在国际化的配音收录(如迪斯尼、NETFLIX之类),却已经连泰语、韩语都带了,就算网络有国语,但真正发行音像制品却依然不带,泰语、韩语等可是都赫然列在配置表上的,不仅仅是C区,而是全区都如此,想想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或许是体制原因,但是如果就此失去信心,都不去争取了,那岂不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

    然后就是对于这次数码兽的配音,原版对于数码兽的配音,应该是全都没换人的,因为孩子会长大,但是数码兽依然在那里,依然是那样,所以他们的配音依然很稳。这次长影方面对于数码兽的配音,也依然是那种老式质感十足的纯靠声带张力式配音,回头再想想坂本千夏、田中真弓(田中不在本片阵容里,此处仅作为例子)等人的“正太音”,依然是那么有魅力,长影几位配数码兽的老师也配出了这种感觉,但是这种感觉他们真的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处理方法,长影自带那种现在还留存的“译制片感觉”,已经能够说明一切了。我一直说,从《全球风暴》开始,长影就已经在逐渐进步,虽然还是原来的“译制片感觉”,但是无论是从氛围还是选角上,都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一度让译制片迷感觉到垃圾的长影了。很多人童年的数码兽是台配和上海配音,这次长影依然用原始的感觉进行演绎,能够让大家再次感觉到“译制片味道”,而不是某些工作室那种配什么都是国产片感觉的风格,这点,是非常好的,而且就我的询问,这次配音真的让一些不了解国配的朋友,也能够竖起大拇指,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这个感觉是很到位的。

    对于“新时代外国动画就不能找回译制片氛围了吗”这个问题,我和朋友进行过讨论,问题的答案是当然可以,氛围完全在于人是如何营造的,而能够成功营造氛围的前提就是人,如何有一种舶来片该有的氛围。说到这里,肯定有人又会扯什么“译制腔”,我想说这纯属是狭隘的看法,其实根本没有所谓译制腔,这只不过是一种氛围、早年间臆想、演技、台本翻译以及设备差异的造物。译制片精髓就是他的台本,台本是龙骨,当年习惯把一些外国泛用的“谚语”“口语”直译,并认为这是国外人说话的习惯,同时当时译制片以上海为精良,对译制片界影响较大,上海是早开放城市,又由于是南方,可能会营造出一出精致的“小资气息”意象,再就是配音草创期成员多为影视演员及话剧演员,不由自主带一些自己行当的演技,综上,慢慢形成一种现在人所谓的“译制腔”。译制片氛围并不是这种东西,而是一种独特的无法言说的醇厚氛围,换言之是对于舶来品的贴合度,所以有译制片老人的参与,拥有了这种演技,自然会影响这部片子的配音。目前对于新时期译制动画剧集来说,个人以为《游戏人生》《老子是魔法少女》这两部还是不错的,虽然在台本翻译上多少有些地方略涩,但整体协调度很不错,尤其是很好地做到了新人和老人的配合,这让整体水准都连带提升,大家可以去搜集一下,亲自体会一下。(完)

杂谈------观译制《数码兽大冒险:最终进化·纽带》随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