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胶东民俗文化:青岛胶南宝山地秧歌

2023-08-26 08:47 作者:小可热点新闻解读  | 我要投稿


宝山地秧歌产生于明末清初,最早流传于黄岛区宝山镇黄山后村,当地称“耍耍”,是一种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宝山地秧歌的音乐以唢呐为主,配以小鼓、小锣、小镲、铂、手锣。演奏的曲调多为流传于民间的一些小调,主要有锯缸调、南锣、小放牛等,秧歌中的角色、行当、服饰均借鉴了戏曲中的扮相。

宝山地秧歌舞蹈动作粗犷而原始,少有雕琢,有很多动作是根据当时农民在田间劳动的场面加工而来的,表演时男女角色之间不同的动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动作优美舒展,踏着音乐动作协调一致。


形成了男刚女柔、男放女羞、刚柔相济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群体意识强,舞蹈动作舒展、流畅、朴实无华的风格。

演出内容多属民俗风情、乡野传说,主要作品有《唐二卖线》、《王三捎书》等。语言采用当地方言土语,诙谐幽默,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韵味,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此项目已入选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声明:本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文仅用于分享传播,如侵自删!胶东五市协同发展,共筑美好家园——魅力胶东。

准官方平台,稀有知识产权,全网络媒体平台,诚寻志向合作伙伴!



胶东民俗文化:青岛胶南宝山地秧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