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种发布】藏南边境又一新种溪蟹被印度人抢发
分布图变成敏感位置了,有点难受,至少谷歌画的印度省界=我国国界边界线是对的,不是印度人那个鬼样子
新属新种,描述来自于[2]
古氏溪蟹属Gurumon Part, 2022
模式种:古氏溪蟹Gurumon gurumayum Part, 2022
词源学:纪念Dr. Shantabala Devi Gurumayum,水生生物学家。
属征:小型种(成年个体甲宽小于15 mm)。 头胸甲横卵形; 背表面大部光洁无毛,头胸甲明显隆起; 额后叶低平,表现为2 个宽突起; 眼后隆脊模糊,难以辨认; 外眼窝角模糊,低三角形; 前鳃齿微弱; 颈沟模糊至消失(Fig. 1A–B、2A、E、H、3A)。口前板下缘中央突出,呈三角形(Fig.1B)。第一触角窝宽阔,第一触角短,在触角窝中折叠; 第二触角退化(触角鞭几乎消失)(Fig.1B)。 大颚须 3 节; 末端简单,不分叶(Fig.2B)。 第一、第二颚足外肢具短鞭毛; 第三颚足外肢相对粗壮,锥形,端部超过坐节外侧角,无鞭毛(Fig.1B–C、3B)。螯足光滑,无毛(Fig.1A、C、2A、E、H)。 步足无毛,细长; 长节 (1-4步足)均拉长(Fig.1A、C、2A、E、H)。 雄性 2/3 胸节痕迹深,两段达到侧缘胸甲; 3/4 胸节不可辨认; 7/8胸节间缺乏横脊(Fig.1C、2C-D、3C)。 雄性腹部宽,第六节显著宽于尾节(Fig.1C、3C–D);尾节舌状,侧缘稍凹陷(Fig.1C、3C-D)。 G1粗长,弯曲幅度小;末节粗长,圆柱形,约当次末节的0.6倍,向外侧弯曲,没有附属结构和小叶; 次末节粗壮(Fig.2C,3E,4A–B)。 G2 长于G1 ; G2末节细长,约当次末节的0.4 倍(Fig.2C、3F、4C). 雌性生殖孔大,近卵形,位于第六胸节,相互分开,开口指向内方(Fig.2G)。
种征同属征。






9.9 mm). E–G. 副模 (ZSI-WRC C.2171), ♀ (CW 12.7 × CL 10.0 mm).
由于是新属,文章讨论了一部分和其他近溪蟹类群的区别,但是我觉得可能有点文不对题,主要因为,这个属种除了G1,外观比较接近平滑溪蟹属的成员,尤其是雌性的第8胸节,中段高度压缩,但是雄性腹部形态却显著有别于平滑溪蟹;而头胸甲形态比较接近,注意一只缺乏描述的古氏溪蟹的“头部”很长,外眼窝角和前鳃齿之间的距离(表现为斜高上的距离)远比一般的近溪蟹要远,且缺少起伏,侧缘齿高度退化至消失,而眼后隆脊较为低平甚至消失,头胸甲隆起程度最高的也是近前端的中、侧胃区,向前向后均逐渐低平。














由于近溪蟹的基础类群,或者说早期分支还不明晰,缅北-藏南至滇西的山区可能是未来的热点地区。个人猜测,里面形态特殊的溪蟹种类应当还有很多很多,整理这些奇奇怪怪的“答卷”可能有助于梳理溪蟹2亚科之间的分歧是为何发生的,在古氏溪蟹属里,第八胸节的弱化和趋向消失可能是第八胸节重构的基础,中央的纵裂如果延伸至第七胸节的后缘,那么那个“桥”可能就会消失了,第八胸节的重构可能从这时开始。体节和头胸甲布局在大型溪蟹和小型种之间是有区别的,可能暗示一些问题是小型化转向大型化过程中发生的(如棘刺溪蟹类[1]的大部侧缘齿退化消失,保留几枚的结果是该分支下更进化的拟泉蟹、叶泉蟹侧缘齿只能变为类似束腰蟹的结构,而不能长回来)。那么棘刺溪蟹的第八胸节中央消失是否代表了近溪蟹亚科的基因锁被解开起源?

借物表:
[1]Sameer K Pati, Santanu Mitra, Darren C J Yeo(2019)A new species of Acanthopotamon Kemp, 1918 (Decapoda: Brachyura: Potamidae: Potaminae) from northeastern India, with a key to the species of the genus and notes on their distribution in relation to freshwater ecoregions.Journal of Crustacean Biology, 39(4):450–458
[2]Pati, S. K. (2022). Gurumon gurumayum, a new genus and new species of freshwater crab (Decapoda: Brachyura: Potamidae) from Arunachal Pradesh, northeastern India. European Journal of Taxonomy, 847, 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