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古筝的炫技

2023-01-10 21:23 作者:陈影帆  | 我要投稿

       在古筝演奏中,说到炫技,大家第一反应想到的,肯定是那种指法繁复、快到冒烟的双手弹奏吧?没错,这是炫技。但是,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快速、复杂的双手弹奏固然是炫技,但是,传统的吟、揉、滑、按,传统的“做韵”,又何尝不是在炫技呢?而且,还是更加高级的炫技?

       这么说是因为:技,有纯技术层面的,也有综合素质层面的。而且,两者比较,后者的层次明显更高。

       纯技术层面的“弹拨”,它的要求是具体、明确的,比如不能弹错音,速度要达到多少,这里强、那里弱等……而体现演奏者的个性化的特征、艺术的独特性少。说句不好听的,它是可以撇开演奏者的文化修养、艺术审美、综合素质等因素而存在的,这就注定它必定处于古筝艺术的底层。比如各种快速的指法练习,比如乐曲中复杂的双手弹奏。一个人只要从小学起(就是俗话说的有“童子功”),持续练习,那么,掌握这些就不是问题。现在,网络上出现不少古筝“神童”,其双手的演奏技巧令人瞠目,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还有一点就是:古筝的分解和弦、和弦再复杂、再快,也比不上钢琴的吧?而中国目前学习钢琴的人数多过古筝——钢琴双手配合能弹好,古筝的双手难道还难过钢琴?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快速的双手弹奏是“炫技”、难呢?那是因为我们站在外行的角度来看现象;或者以成年人的年纪、业余的时间,却想去学习需要童子功的现代曲,欲望远超能力的缘故。在练习时间少、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肯定觉得很难。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具有童子功的新生代筝手的崛起,“长江后浪推前浪”,目前靠双手弹奏炫技的筝人,都将越来越失去炫技的优势,最终被后起之秀无情碾压。

       这种纯技术的炫技是可持续发展的吗?不。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另一种更高层次的炫技上来:那就是以左手的吟揉滑按为主的、古筝的“韵”上来。或者说,回到乐曲的意境上来。

       以吟揉滑按为例,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说,它们掌握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它们在乐曲中的具体运用。比如,乐曲这个地方,到底用细微的颤,还是中等程度的颤,还是大颤,才能更好地体现这个乐句的情绪(意境)?这就关系到演奏者对这个乐句的理解、感知和表达了。它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是演奏者综合素质的体现,是艺术个性化、独特性的宝贵之所在。它是需要演奏者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沉淀、思考的。和纯技术层面的弹拨技巧相比,两者孰难孰易,一目了然。而目前古筝表演呈现出来的面目、给人的感觉,就是还是停留在纯技术层面的弹拨上做文章、炫技,这无疑是低端和不明智的做法。

       这种“唯快为上”的导向和做法,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观点和后果。最明显的,就是使筝人不自觉地侧重于弹拨技巧的练习,认为谁弹得快,谁就是最棒的,而忽略了乐曲意境的挖掘和表达,同时也削弱了二度创作的能力,造就了一大批没有创造性的、呆板的筝人。专业的学生我不了解,这里就不说了。反正我接触过不少业余筝人,有些还是老师级别的,就只能照着谱子学、弹。结果呢?在充满灵性的传统曲的学习中,倘若有个别音符、或者左手的技巧稍微作一下变化,和谱子不一样,他(她)们就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

       因此,我们要纠正观念、拓宽认识,不要片面地认为只有双手弹拨才是高级的“技”。左手的吟揉滑按所产生的“韵”,所表达的意境,才是更高深的、高层次的“技”,因为它需要演奏者具备更高的天赋、悟性和综合素质。

      而最顶级的炫技,就是把所学的技巧,包括弹的、按的,都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乐曲中去,使听者产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慨叹,这大概就是最高境界的炫技了。

                                       2023.01.10


论古筝的炫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