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心理学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有很多细思极恐的心理学效应,结合我的生活感受自我剖析一下!常见的从众效应,马太效应,墨菲定律等就不写了!感兴趣的可以看其他比较有趣的!
一,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效应
记得我读幼儿园的时候,坐在倒数第二排!坐在我后面的是一个女孩子!那时候大家都叫她“垃圾大王”!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她脚底下总有着散发着各种臭味的垃圾!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称号还是老师给起的!
老师没问过为什么她脚底下总有高过的膝盖的垃圾,只是批评她邋遢!
那是因为所有的学生绕过近在咫尺的垃圾桶特意跑到最后一排把垃圾扔在她脚下!久而久之,什么塑料包装袋,瓜子皮,汽水瓶子堆的满满当当!
后面我也开始学大家把垃圾扔在她脚下!尤其是在和她吵架之后!带着一种泄恨的心理!
小孩子的世界是单纯无知的白纸,所以更可以瞥见赤裸裸的人性,因为我们现在的道德观都是不断的在社会化发展中培育和分化的;
【破窗效应】指的是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清洗,很快的墙上就会出现很多不堪入目乱七八糟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出现一个垃圾人们会毫不犹豫的抛,丝毫不觉得羞耻!所有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的时候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万倍损失!

而我的行为正好是责任分散效应的演化!责任分散效应是什么?心理学课本上最经典的一例: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同样的中国也有类似的案例:2011年佛山女童小悦悦遭两车碾压事件也是同样的责任分散效应和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指的是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正因为一种紧急事件中有其他目击者在场,才会让每一位目击者都无动于衷!这些人更多的在观察其他旁观者的反应,很难说明她们有病态的性格缺陷!
二,巴纳姆效应
找我咨询的很多来访者大部分人都对星座运势感兴趣!还有塔罗牌占卜,有事没事就给自己占一卦!其实星座并不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絶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很缺乏安全感,算命先生稍微一共情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被理解!
三,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做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全部坏的整体印象!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伯恩斯坦曾经做过一项实验,给参加实验的人一些人物相片,这些相片被分为有魅力、无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种,让实验者评定几项与外表无关的特征,如婚姻、职业状况、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等等。结果,几乎在所有特征上,有魅力的人都得到最高的评价,仅仅因为长得漂亮,就被认为具有所有积极肯定的品质。这就是晕轮效应。
典型的例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晕轮效应掩盖了人的本来面貌,容易产生对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普希金的悲剧就来源于此!陪伴美人出席各种聚会,宴会,应酬,最后弄得倾家荡产,才气全无。最后过早离开人间。
这个心理学理论的实用性在于;认为美丽的人就应该有高尚的修养是不对的。以偏概全,往往是盲人摸象!

四,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来自于精神分析学派用语,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101种防御机制》,很多找我咨询的来访者他们都会隐瞒事实,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地方避重就轻的谈问题,因为她不想让你认为造成关系破坏的是自己的行为模式!而是给你造成对方对自己不好不珍惜这段感情的假象!
一种来访者她们更喜欢把问题抛给对方来降低自我责罚!这种叫否认和投射;
另外一种比较可怕,她会告诉你这段关系都是自己的错!你看我都觉得自己错了,你还要批评我吗?当你站在他一方痛斥对方恶劣行径时,她不是觉得被认可反而是不耐烦情绪,觉得你的意见没有任何帮助!这叫做外化!
总之很多来访者都不会说“实话”,或者他认为的这个实话是受到自己人格模式的加工的!

五,习得性无助
因为我考试挂科,所以后面有任何考试我都不敢参加,认为即使努力了结果还是一样的!
所以我想了很多办法来逃避面对这种艰难的处境!比如我会在临近考试前不看书经常玩游戏拖延时间,甚至考试的时候直接不去参加!反正我是不参加又不是没通过,为了避免面对结果我避免了一切开始!可以看到我是一个自我效能感很低的人!其实你看我逃避的是什么?
是害怕面对自己的无能!不是害怕失败的结果,而是害怕失败之后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和指责!
这也是来自于一个实验!得性无助效应最早由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
简单地说,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
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且不可控制的电击,而不可逃离。
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时,他们也变得“不想”逃离。
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
狗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再也不去改变和尝试了!
噗!我好像那只狗!只不过我好像更狡猾!

编辑
六,动物也迷信-跳舞的鸽子
斯金纳老哥做了一个实验:还是那样的箱子,还是那样的鸽子,但是,食物的提供机制很有趣!
1938年的实验中,老鼠或者鸽子通过拉动杠杆或者啄到红点来触发食物的供给。
这一次呢?随机的!
也许是每过10秒就投下一次食物,也许是15秒,或者20秒。
老哥的灵机一动,鸽子们就凌乱了。

编辑
实验结束后,斯金纳在报告中写道:
“ 8 只鸽子中的 6 只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反应,两名观察者得到了完全一致的记录。一只鸽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的条件反射,在两次强化之间转2 - 3圈;
两只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摇摆似的动作,它们头部前伸,并且从右向左大幅度摇摆,接着再慢慢的转过来,它们的身子也顺势移动,动作幅度过大时还会向前走几步。还有一只鸽子形成了不完整的啄击或轻触的条件反应!
(每一次的食物供给称之为一次强化。)
鸽子们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祈求食物的“舞蹈”。它们认为,自己的某个特定的舞蹈动作,比如上面提到的发展出上举反应的那位,它认为是自己的上举动作导致了食物的出现。
于是,在随机的食物供给的间歇期,比如那15秒之间,它就在不停的用上举动作来“触发”食物的出现。
还记得小时候叠的飞机放飞前我们总要给对着头哈气吗?还有原始部落的那些原住民跳来跳去大声叫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