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艺片的黄昏·关于伍迪艾伦

2022-08-28 14:02 作者:天真感伤的微生墨  | 我要投稿

                                                                                                           ——《安妮·霍尔》观后感
        “他们仅仅因为我戴着眼镜就认为我是知识分子,仅仅因为我拍的电影全都赔钱,所以他们认为我是艺术家。”
        这是伍迪·艾伦唯一一次参加颁奖礼时说的话。要我说,伍迪·艾伦应该是全世界知识分子里面,最反知识分子的人。《安妮·霍尔》是他的第七部电影,也是他确立自己导演风格最重要的一部,这个风格用两个字概况就是:嘲讽。电影简直无处不嘲讽,从街边的路人,到电影院里排队的情侣,再到酒会上装模作样的知识分子们,伍迪·艾伦的嘲讽不分地位、种族和肤色。更关键的是,伍迪·艾伦的嘲讽竟然是双向的,他既否定愚蠢无知,又否定卖弄知识。整部片子就处在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命题里。比如他会在街上碰到一对年轻情侣,问他们为何如此幸福,得到的答案是:“因为我们都没脑子,空得像两张白纸。”但是他也会在电影院排队时碰到来看电影的“大学教授”,忍受着他喋喋不休的炫耀式讲解。会在酒会上因为受不了满是文化名流的氛围而自己躲在屋里看棒球。更重要的是,他还在否定自己。电影开篇他就对着镜头说:“我绝不会加入一个有我这样会员的俱乐部。”电影结束的时候,他又说了一遍。他曾经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我这辈子唯一的遗憾就是我不是别人。”伍迪·艾伦被“有腔调”的法国人奉为神明。法国人爱死他了,封他为“美国电影人里唯一的知识分子”。对此他如何回应?他拍了一部电影专门揶揄法国人,那部片子里,一个瞎子导演随便拍了一部不知所云的电影,却在法国大受欢迎。在他的另一部作品《午夜巴黎》里,更是大肆调侃了古往今来一大票被知识青年崇拜的大文豪大画家。
        一个活在深刻矛盾中的人——我给伍迪·艾伦下这样一个定义。 
       他就像是一个冷眼旁观自己人生的人,虽然委身于“知识分子”行列,却生怕被别人贴上知识分子的标签。他自我厌恶、自我怀疑的精神特质充斥在作品里,仿佛是在向七八十年代英雄主义高涨、神气活现的好莱坞吐舌头。因为犹太人的边缘感吗?还是因为婚姻失败带来的挫败感?抑或单纯就是因为他是一个脱口秀演员?研究伍迪·艾伦的著作太多,我在这里不妄自揣测。但是我相信一个想太多的人结局总会是自我怀疑:我所吹捧的,就一定是好的吗?我所笃信的,就一定是真的吗?我以为自己的样子,就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样子吗?《安妮·霍尔》其实就是伍迪·艾伦对于这种怀疑的集中表达,因为在这部电影里他嘲讽最多的人就是自己。矛盾,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不光在这部电影里,而是蔓延到他整个的创作过程中,他既拍过《安妮·霍尔》、《曼哈顿》这样的文艺片,也有《赛末点》这样偏向商业的作品。在拍电影这件事上,他似乎生怕自己被定义为“你是拍什么片的导演”,你越要定义我,我就越要反着来。这种不断地自我否定,对于影迷是幸运的,因为他总是要用一部新电影来反对上一部电影,所以他成了世界上最高产的电影导演之一。从影51年,他作为导演拍摄了48部电影,几乎一年一部。就算是80岁的高龄,还是如此。而不像是一些“大导演”,坐在自己曾经的经典上享受顶礼膜拜,安心于别人给自己贴上的类型片标签。伍迪·艾伦的动机,你看懂了《安妮·霍尔》,自然就懂了。
      “你那个矮小猥琐的身躯,蜷缩在狭小肮脏的公寓里,真让人欲火焚身。”
         这段话来自伍迪·艾伦的电影《玉蝎子的魔咒》,是女主在描述她对伍迪·艾伦的爱。说实在的,第一次看《安妮·霍尔》的时候,我不是太理解为什么女孩会爱上这样一个形容猥琐的话痨小老头。安妮·霍尔第一次见伍迪的时候那顿猛撩,看得我几乎要违和感爆棚。女人真的会爱上一只所谓“性感的大脑”吗?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因为我终究不是女人。其实伍迪·艾伦自己也回答不了,不然的话他就不会拍一段这么矛盾的爱情。我想在伍迪·艾伦内心深处,一定是猜不透女人的。女人对他来说是一个谜,不知道为什么就爱上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离他而去。爱得有多决绝,离开得就有多干脆,仿佛是在表演魔术。《安妮·霍尔》里的安妮就是如此。这部电影纯粹是从伍迪·艾伦的视角来拍摄,没有一点点哪怕走进安妮内心的尝试,安妮对他来说就是一个观察对象。甚至他对于这段感情都是以完全客观的姿态去看待的。纯粹客观,毫不浪漫。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那句经典台词:“I’m within ,and without.”既身在其中,又置身事外。我想这也是伍迪·艾伦自己在爱情中的经验吧。我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因为外形上的劣势而造成的自卑感,但是我相信他对爱情是很冷的。就像他对于自己的怀疑和矛盾感一样,他始终处在这样的三对矛盾中:既自信于自己的魅力,又不相信自己有那么大的魅力。既相信女人对他的爱,又不相信女人真的会交付他一生。既追逐最热烈的爱情,又用最冷淡的态度来对待爱情。这么多的矛盾,爱情于他,一定是件痛苦的事。偏偏是这样的伍迪·艾伦,却总是要追逐最完美的爱情。他曾说过一句话:“只有女人和死亡才能让男人解脱。”,“真名士自风流”这句话放在他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他自己就有过五段知名的感情,包括三段婚姻。他有多完美主义?电影里在和安妮做爱的时候,他要求女方必须全身心投入在做爱上,有一点点分神都不行。为了把安妮打造成自己心中完美女神的形象,他鼓励她唱歌,上学,但又嫉恨她认识新的男人。男人总是想把女人打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熟不知没有女人会是你心目中的那个人。这就是安妮和伍迪·艾伦注定分手的原因。
       相比之下,《安妮·霍尔》的姊妹篇《曼哈顿》似乎是一部好结局的电影,在那里面伍迪·艾伦找到了一个让他“have a little faith of people”的女人,是一个纯情的女大学生。在安妮这样的女人身上碰了钉子之后,也许他也只能在一个单纯如白纸的女孩身上找到一种理想中的爱情。这其实是伍迪·艾伦对爱情这件事彻底的缴械投降,所以他说过,《曼哈顿》是他最讨厌的一部作品。
      “纽约是属于他的城市而且永远是”
       这句话出现在电影《曼哈顿》的开头,用它来做《安妮·霍尔》这个纽约故事的注脚,我想是非常合适的。纽约是什么?亮哥虽然没有去过,但从各种东西上看到,从各种人口中听到的纽约,是一个大杂烩。这里包容一切可能包容的东西,既有几百万美金的公寓,也有贫困哈林区里吃不上饭的黑人,既有殿堂级的高雅艺术,也有最纯粹的街头文化。各界名流和平头百姓间杂其中,各取所需,自得其乐。颇有些像剥除了政治属性的北京城。我理解伍迪·艾伦对纽约的爱,爱纽约,其实爱的是它的烟火气。老爷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的样子:除了每年拍一部电影,写小说,他还是一个资深的爵士乐迷和单簧管演奏家。只要在纽约,他就会每天去固定的那个酒吧吹单簧管,风雨无阻。这件事,似乎只有在纽约,才能做得如此逍遥,如此自然。也只有在纽约,才会发生《安妮·霍尔》中的那种爱情。在《曼哈顿》里反复修改的那个小说的开头,我最喜欢这句话:“他热爱纽约,将其过分地美化……他就是纽约的化身,黑框眼镜下,是他丛林豹一般的狂野魅力。”纽约是伍迪·艾伦人生灵感的不竭来源。相比之下,洛杉矶就是一个简单得多的城市,在沙漠里凭空建立起来,天天阳光明媚,男男女女都那么光鲜靓丽,每个人的脑门上都写着“追梦”和“成功”两个字。伍迪·艾伦老爷子一定是讨厌这种调调的。
        如果没有了阴天下雨,阳光又有什么意义?这种讨厌甚至弥漫到了对好莱坞身上,老爷子从来不参加任何颁奖礼,就算他的作品获得了无数的奥斯卡小金人。唯一一次参加,还说了文章开头那段阴阳怪气的话。《安妮·霍尔》中的伍迪·艾伦也患上了一种“洛杉矶病”,一到洛杉矶就胃疼恶心发烧。这是整部片子里我最大的笑点。
       说纽约,其实也不是在说纽约,说得还是伍迪·艾伦这个人。自我怀疑也好,把爱情当实验也好,喜欢纽约也好,这些都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对这个世界的热爱。真的爱这个世界,才会不那么爱自己,才会怀疑自己,才会观察别人。而大多数的人号称是热爱生活,每天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实际上,只是太爱自己了而已——我怎么样都是好的,当然很快乐了。相比之下,老爷子的这份神经质,就那么的可贵。


文艺片的黄昏·关于伍迪艾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