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谋略奇书:黄石公:荣耀与败落,唯人才所引! | 白话《反经》07

2023-09-02 14:25 作者:开放智境  | 我要投稿

我听说黄石公说:“以前太平的时候,诸侯有两军,方伯有三军,天子有六军。一旦世道混乱,就会出现叛逆,王的恩泽耗尽,盟友们就会互相惩罚。德行相同也难以相加,只能招揽英雄豪杰的心。”所以说:得到人才就能兴旺,失去人才就会衰败。怎么说明这个道理呢?从前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随从的人劝他不要再去了。桓公说:“有志气的士人也会轻视他的主人;主人如果轻视霸主,也会轻视他的士人。就算这个士人看不起我,我哪里敢看不起霸主呢?”所以他连续去了五次才终于见到了。

《尚书》中说:“能够亲自找到老师的就能称王。”这又怎么说明这个道理呢?齐宣王去见颜触,说:“颜触,你上前来。”颜触也说:“王,你上前来。”(意思是说:颜触上前是因为仰慕权势,而王上前是因为他想要亲近士人;与其让颜触仰慕权势,不如让王亲近士人。)宣王变了脸色,问道:“王者尊贵呢?还是士人尊贵呢?”颜触回答说:“从前秦国攻打齐国时,下令说:‘有敢在柳下季的坟墓五百步内砍柴的,判死刑不赦。’又下令说:‘有能得到齐王头的,封万户侯,赏金千镒。’这样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坟墓。”最后宣王还是向老师求救了。

宣王的亲信臣子说:“大王拥有千乘之国,可以建起千石的大钟,无论东南西北,没有谁敢不服从。但现在士人中地位高的人,也只是被称为匹夫,徒步生活在农夫的田地之间,所以被粗鄙的乡野之人、看门的小人、里巷的居民所轻视。士人的卑贱也真是太厉害了。”颜触说:“古时候大禹时代,有上万个诸侯国。舜从农夫成为天子。到商汤的时候,有三千个诸侯国。而现在,自称寡人南面为王的,竟然只有二十四个。由此可见,不是得失的策略吗?逐渐地被诛杀灭亡的家族一个都没有剩下,想成为看门的小人或里巷的居民,怎么可能得到呢?《易传》不是说吗:‘处于高位却没有实力。’所以那些没有实力而追求名声的就会衰落,没有德行却希望福祉的就会困顿,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的就会受辱,祸患必定会到来。所以说:‘夸耀功绩不会成功,空洞的愿望不会实现。’这都是追求虚名而已,华丽却没有实际德行啊。因此尧有九佐,舜有十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从古至今,能够虚名扬于天下的,没有一个。所以君王不要羞愧地屡次询问,不要惭愧而不学习,才能成就道义。老子曾说:‘即使尊贵,也必须以低贱为基础;即使高贵,也必须以谦卑为根基。’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那个孤、寡指的是身处困境、地位低下的人,而侯王用来自称,难道不就是以下人之身而尊贵士人吗?那尧将帝位传给舜,舜将帝位传给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称颂他们的名号,这是为了彰显士人的尊贵啊。”

谚语说:“洗澡不一定非得在江海中,主要是要除垢去污;马不一定是骐骥,只要它能跑得快就行;士人不一定都是贤才,但要知道道理;女子不一定是高贵出身,但要守贞节而好。”怎么能说明这个道理呢?淳于髡对齐宣王说:“古代大王喜好马,您也喜好马;古代大王喜好美味,您也喜好美味;古代大王喜好女色,您也喜好女色;古代的士人,大王却不愿接纳。”齐宣王说:“我国没有士人呀,有的话,我也喜好他们。”淳于髡说:“古时有了千里马,现在没有了,您从众马中挑选好马,说明您喜好千里马;古时有豹象胞胎,现在没有了,您从众兽中挑选美味的,说明您喜好美味;古时有毛嫱、西施,现在没有了,您从众人中挑选佳人,说明您喜好女色;大王一定要等到尧舜禹汤时的士人出现,然后喜好他们,那么尧舜禹汤时的士人,也不会来归附大王了。”

(鲁仲连对孟尝君说:“您并不是真正喜好士人呀。”孟尝君说:“我不能招致士人呀。”鲁仲连回答说:“您的马棚里的马有一百多匹,没有一匹不是披着绣有花纹的锦缎,吃着好的豆谷的,难道其中有骐骥和騄耳吗?您的后宫十妃都穿着细绢的衣服,享用着粱米肉类的美味佳肴,难道其中有毛嫱、西施吗?只要从当世的人中选取人才,那么士人何必非得古代的不可呢?所以说:‘您并不是真正喜好士人呀。’”

张敞在《与朱邑书》中说:“饥饿的人觉得糟糠也是美味的,饱腹的人觉得粱肉也是美味的。这是由于有没有的条件不同。过去陈平虽然是个有才能的人,(但)必须魏倩推荐他才能显贵;韩信虽然是个杰出的人,(但)依靠萧何推荐他(才能被重用),所以每个士人都能在当今的条件下被录用。如果非要等待古代的杰出人才推荐他,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因为您的推荐而显贵了。”)《淮南子》说:“非要等到有腰袅、飞兔这样的骏马而后驾车,那么世上就没有车可驾了;非要等到有西施、洛神这样的美女而后才娶妃,那么终身也不能成家了。所以说只要有了所需的条件就可以录用人才。《庄子》说:“只要有了所需的人才就可以任用他们。”)

《语》这本书中说:“装饰华丽的船只有在渡河时却没有用处,装饰华丽的弓箭连箭矢都无法发射。所以,品行纯洁却不会处理政务的人,不是能够扭转乱世的人才;品行优雅但缺乏治理能力的人,也不是辅佐明主的贤士。”这话怎么解释呢?魏无知推荐陈平给汉王,汉王重用了他。但是绛侯和灌婴等人进谗言说:“陈平这个人和嫂子私通,还接受过别人的贿赂。”汉王因此责备了魏无知。魏无知回答道:“我说的是陈平的才能,陛下听到的是陈平的品行。即使他现在有尾生、孝已那样的品行,但对于战争胜负也没有什么帮助,陛下难道还要重用他吗?如今楚汉相争,我所推荐的是有奇谋异计的人,只考虑他的计谋是否确实对国家有利,至于私通嫂子、接受贿赂等事情,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汉王说:“是啊。”

黄石公说:“品行纯洁的人,不能用爵位俸禄来打动他;坚守节操的人,不能用威严刑法来胁迫他。招致品行纯洁的人,要讲究礼;招致坚守节操的人,要研究道。”怎么来说明这个道理呢?郭隗劝燕昭王道:“帝王者与老师相处,国王者与朋友相处,称霸者与臣子相处,亡国者与仆役相处。如果恭敬顺从地奉事君主,恭敬顺从地学习学业,那么才能超过自己百倍的人就来了;如果自己奋发前进后休息,勤学好问然后沉默不语,那么才能十倍于自己的人就来了;如果别人赶跑后自己才跑,那么像自己一样的人就来了;如果凭着手杖指挥人,斜着眼睛看人指使人,那么服役的人就来了;如果放纵暴躁情绪随意殴打呵斥,那么只有被鞭打服役的罪人就来了。”这就是古代的“服道致士”之术啊。

黄石公说:“礼仪是士人归附的礼;奖赏是士人拼死的根源。招来他所归附的,展示他所拼死的,那么所追求的人就会到来。”怎么来说明这个道理呢?魏文侯的太子季礼谒见田子方,而田子方不以礼相待,太子很不高兴,对田子方说:“不知道是贫贱的人傲慢呢?还是富贵的人傲慢呢?”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傲慢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傲慢呢?国君傲慢会亡国,大夫傲慢会亡家。贫贱的人如果不称心,就像脱掉鞋子走了,到哪儿去找贫贱的人呢?”

宋燕相齐,被免职回家,对大夫们说:“有谁能和我一起去诸侯那里呢?”大家都手持朝笏,排列成班,沉默不答。宋燕说:“悲哀啊!为什么士大夫容易得到却难以使用呢?”陈饶说:“不是士大夫容易得到却难以使用,是国君不能用人啊;国君不能用,则士大夫有了不平衡的心。这是国君对自己的过失而却责求他人。”宋燕说:“你说的是怎么回事?”陈饶回答说:“士人三升粮食都得不到,而国君的谷物多得吃不完,这是国君的第一个过失;果园的梨栗,后宫的妇女们互相投掷着吃,而士人连一尝都没有尝过,这是国君的第二个过失;罗縠绫绮等丝织品堆放在宫堂上,任随风吹尘土满身而敝旧了,士人连一件丝织品也不能作缘饰,这是国君的第三个过失。至于财富,那是国君所轻视的;死,那是士人所看重的。国君不能做自己所轻视的事情,却想要士人去做他们所看重的,这就像一把铅刀存放在家里不用,而干将之剑却难以使用,不也是困难的吗?”宋燕说:“这是我的过失啊。”

《语》里说:“有同样见识的人见面,能听到相同声音的人互相交流。如果德行相合,即使没有见过面也会互相亲近;如果声音相似,即使身处不同地方也能互相感应。”韩非子也说过:“如果追求的目标和舍弃的东西一致,就会相互认同;如果追求的东西一致,就会相互认同;如果舍弃的东西不一致,就会相互否定。”这怎么理解呢?楚威王问宋玉:“先生有没有不好的行为?为什么士人和普通人对你评价都那么高?”宋玉回答说:“就像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鲸鱼一样,凤凰可以飞上九万里高空,在高远的天空翱翔;而篱笆边的小鸟,怎么能知道天地有多高呢?鲸鱼早上从昆仑山出发,晚上在孟津休息;小溪里的小鱼,怎么能知道江海有多大呢?所以不仅只有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鲸鱼,士人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圣人的高尚品德和独特行为,超越了常人的认知。然而世俗之人又怎么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议论:世上的善恶很难被察觉,如果不是真正的了解,就无法看到事物的本质。举个例子,文章被武人所嘲笑,并不一定是因为它低俗;但如果被杨朱和孟子所嘲笑,那才是真的低俗。臣子被桀纣所诋毁,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愚蠢;只有被尧舜所诋毁,那才是真的愚蠢。世上的赞誉和批评都不可信。所以说:“如果不在夜晚出行,怎么知道有夜行人呢?”太公曾经说过:“智慧与众人相同,就不能成为别人的老师;技艺与众人相同,就不能成为国家的工匠。”老子也说过:“下等人才听到道理会大笑;如果不笑,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道理。”所以说:“人们所轻视的,却是圣人所珍视的。”确实如此啊!)

《语》里说:“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同样,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容易。”怎么证明呢?汗明去拜访春申君,春申君很喜欢他。汗明想和他谈心事,春申君却说:“我已经知道你的意图了。”汗明问:“不知道你比尧圣明还是不如他?”春申君说:“我怎么能和尧相比呢?”汗明又问:“那么你觉得我比舜能干还是不如他?”春申君回答:“你就是舜啊。”汗明说:“不对,请让我为你总结一下。你的贤德不如尧,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舜。如果让贤舜来侍奉圣尧,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互相了解。而现在你一下子就了解我,这说明你比尧还圣明,而我比你还有能力。”

(根据记载):千里马只有伯乐能识别它的价值,如果没有伯乐的鉴赏力,那它就不会被认可为好马。同样道理,士人也需要被鉴别。

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在陈国和蔡国遭到困厄时,颜回说:“您的德行非常伟大,但天下没有容纳您的地方。然而每个人都推崇您的道德准则,但世人却不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所以说,周文王通过观察征兆预测出未来的情况,孔子在国外旅行时也能预知到国家的命运。

《谷梁传》中说:“一个人出生后无法避免遭受水火的考验,这是母亲的过错;孩子长大后不拜师学习,这是父亲的过错;拜师学习却没有学到真正的本领,这是自己的过错;虽然学到了本领却没有得到名誉,这是朋友的过错;得到了名誉却没有被官方重用,这是官员的过错;官员举荐了你,但君王没有任用你,这是君王的过错。”孔子也曾说过:“自己不修身是自己的过错;修身有了名声却默默无闻,这是朋友的过错。”

《论》里说:“要走远路的人,就要借助车辆马匹;要渡过江海的人,就要靠船只。所以贤士要立功成名,就要借助条件和物质。”怎么证明呢?公输班能够根据君主的材料来建造宫殿楼阁,但他自己却不能造一间独立的小屋,因为材料不够;欧冶能根据国君的铜铁来打造金炉大钟,但他自己却不能制作壶鼎盘盂,因为没有用处;君子能够依靠君主的政治才能来安抚百姓,但他们自己却不能让家里富裕起来,因为条件不允许。所以舜在历山耕田,他的恩情无法惠及整个州里;太公在朝歌宰牛,他的利润无法惠及妻子儿女。但等到他们发挥作用的时候,恩泽流传到八方荒远之地,德行充满四海。所以舜借助了尧的力量,太公依靠了周文王的支持,君子能够修身养性来借助条件,但不能违背道义去借助财物。


慎子曾说:“螣蛇在雾中游走,飞龙乘云飞行,云雾散去后它们就跟蚯蚓一样了,这时失去了原本的优势。”韩非子也曾说:“千钧重的物品有了船就能浮起来,而锱铢轻的物品失去船就会沉下去,不是因为千钧轻而锱铢重,而是因为有没有势之别。所以有时候势不可得,有些事情也不可能成功。乌获虽然只扛千钧的重量,但却重视自己的性命安全,并不是因为他的身子比千钧还重,而是形势不允许;离娄能够在百步之外看清事物,但在眉毛之间却看不清楚,并不是因为百步距离近而眉毛之间距离远,而是因为他的方法不对。”

《论语》里说:“有国家的君主,不能说整个国家没有深谋远虑的臣子、整个朝廷没有智慧谋略的人才,关键在于君主是否善于倾听和考察他们的才智和能力。”怎么证明这一点呢?就像古代汉高祖刘邦,他是一个善于倾听和考察的君主。他采纳了陈恢的谋略,于是攻占了南阳;但如果不用娄敬的计策,就会被困在平城。还有广武君,他是个有谋略的人。如果韩信采纳了他的计策,就能攻占燕国和齐国;但如果是陈余不采纳他的谋略,就会被逼到泜水而失败。由此看来,不能认为事业成功是因为有智慧谋略的人,而失败是因为没有深谋远虑的臣子。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谋略,被晋国所灭;仇由不听赤章之言,被智氏所灭;蹇叔的哭泣,无法挽回崤渑的覆灭;赵括的母亲也无法解救长平之战的失败。这些都是因为君主的倾听和考察不够精细和准确。天下各国,都有忠臣和谋士。

(评论:如果没有灾害,即使有贤德之人也无法施展才华。老子曾说:“大道被废弃时,才会有仁义;国家混乱时,才会有忠臣出现。”)

《淮南子》中说:“在没有看到他的功绩之前就知道他贤能的人,只有尧能够了解舜;而在他功成名就之后才了解他的贤能的人,只是普通人对舜的了解。”

陆机说:“如果飞驰的马鞭向西挥舞,那么离朱和蒙瞍就能察觉到;如果高悬的太阳在东边升起,那么夜光和碔砆就会隐匿起来。因此,才华交替的时代大家都会陷入困境,偶尔同时表现出色。”由此推断,如果古代没有商朝末年鸣条之战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伊尹就会成为莘国的陪臣;如果没有周武王在牧野之战的胜利,那么姜太公就会成为渭河边的渔夫。他们怎么可能名留史册,被记载在天府之中呢?所以说:“贤能与不贤能是才能的问题,而得到赏识或未得到赏识则是时机的问题。”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对了。

黄石公说:“罗致英雄豪杰,敌国就会陷入困境。英雄豪杰是国家的支柱,士人和百姓是国家的一半。如果能掌握国家的主要力量,又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就能够顺利推行政策而不会引起怨恨。”能够了解人才就是聪明睿智,但只有皇帝才难以做到。请务必谨慎啊!

【深度解读】

黄石公所说的这段话,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了思考。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旺与衰败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他引用了一些历史故事,以说明这个道理。

他提到了齐桓公去见小臣稷的故事。桓公连续五次去见稷,不因无法见到而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这表明了一个原则,即一个君主如果轻视权臣,权臣也会轻视君主。只有对待人才态度诚恳,才能得到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黄石公引用了《尚书》中的话,认为能够亲自找到老师的人才能成为国王。这说明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一个国王必须能够吸引并敬重有才华的人才,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黄石公还谈到了士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的问题。他指出,尽管士人在道德和才能方面与君王相当,但他们却被农夫和小人所轻视。这凸显出了社会对士人的不公平对待,导致了他们地位的低下和不被重视。

黄石公还引用了一些谚语和古代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人需要被了解和理解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对于士人来说,虽然他们不一定都具有出身高贵和高才华,但只要他们具备道德品质和才智,就应该得到重视和尊重。

这些故事和引言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旺和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追求人才的政策。只有重视和吸引人才,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理和繁荣。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士人和普通人的贡献,不要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而轻视他们的价值和能力。

我们可以将黄石公的教诲与当下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现在的社会也面临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问题,我们需要重视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尊重每个人的贡献,不论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都应该得到公正的待遇和认可。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谋略奇书:黄石公:荣耀与败落,唯人才所引! | 白话《反经》0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