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稻香村与徐灿、陈之遴(一)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稻香村影射徐州,这点相信已无疑义。可是我们不禁还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偏偏就是徐州?作者为什么要拿徐州萧县的朱陈村,来作为稻香村的影射原型?
很显然,朱陈村这个地方所承载着的历史文化气息,一定是跟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有着特别的关联。这就正如前面潇湘馆那段一样,作者通过影射扬州、影射竹西寺,自然而然地就与隋炀帝的亡国、扬州十日事件等这些沉痛厚重的历史事件相勾连起来,进而表达出对前朝的怀念、以及对国破家亡的伤痛等种种复杂的感情。
而且,不知大家有没发现,稻香村这段的字数,足足比潇湘馆多了将近一倍。以作者下笔之精炼,却仍然要多费那么些的笔墨,显然作者是有更多要说的话啊。那么作者到底都想说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开始来进行详细地分析。
且让我们从稻香村的命名过程说起。先请大家重温一下书中的描写:
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道:“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笑向贾珍道:“正亏提醒了我。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作一个,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贾珍答应了,又回道:“此处竟还不可养别的雀鸟,只是买些鹅鸭鸡类,才都相称了。”贾政与众人都道:“更妙。”贾政又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
这段文字,写得很是热闹。宝玉大展奇才,诗句不假思索,张口就来,风流文采跃然纸上。尤其特别的是,他居然为这个村子接连题了两个名字。相比之下,在其余的地方,宝玉却都是只题一个名字的。
对宝玉这个行为,可能有的朋友会觉得没什么特别:“这没什么奇怪吧?宝玉兴之所至,有点得意忘形了,连着题了两个名字,让元春来挑,这有何不可?”如果您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问题并没那么简单的。
正如前文所说的,“(匾额)论理该请贵妃赐题才是”、“如今且按其景致,或两字、三字、四字,虚合其意,拟了出来,暂且做出灯匾联悬了。待贵妃游幸时,再请定名,岂不两全”。
因此,在为大观园各处题匾时,贾政他们这帮人都只能按着景致,暂题一个虚名。例如“有凤来仪”就是一个形容景致的虚名,“杏帘在望”、以及后文的“蘅芷清芬”、“红香绿玉”等等,都一样是虚名。
而与虚名相对的,就是“XX村”、“XX馆”、“XX山庄”这样的所谓“正名”。这个正名其他人不能题,只能等元春来赐名。
这样一解释,相信大家就明白了。这是一个题名过程中的不太起眼的小细节,想必有许多读者未必会去留意。于是,在这段情节里面,作者就特意将这个细节再强调了一次:
当众人提议用“杏花村”为名的时候,贾政当即指出:“‘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贾政所说的“犯了正名”,说的就是“XX村”这样的名字是属于正名,得元春来题,其他人则不允许。
为什么作者特意要在稻香村这一段中,再次强调这个题名的细节问题呢?显然跟下文相关。因为接下来,贾政关于“犯了正名”的话语言犹在耳,宝玉居然对此置若罔闻。他“也不等贾政的命”,就急不可待地发言。并且题了“杏帘在望”这个虚名后,竟“冷笑”着又题了“稻香村”这样的正名!
这种言行,可就不仅仅只是得意忘形了啊。他是在明知故犯,是故意打脸贾政,更是对元妃的大不敬。这比起接下来的“牛心”顶撞贾政,长篇大论地谈论什么稻香村并非真正的“天然”、“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的这段话,性质上要严重的多。后面这段,顶多算是对什么叫做“天然”这个学术问题的争辩,只是有点犯冲而已。而前面的起名“稻香村”,完全算得上是忤逆犯上了!
宝玉为何如此狂妄?在贾政面前,宝玉不是一直都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战战兢兢的,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的吗?事实上除了稻香村外,在其余几个地方,宝玉也都是规规矩矩的。贾政吩咐他说了,他才敢说话,并且也都不敢题“正名”。但为何唯独到了稻香村这里,宝玉却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如此直言无忌、胆大包天了呢?
这个大问题不知有多少人能够发现?我相信即使有,恐怕也难以一探其究竟。因为这个问题还是只能从影射的角度去找答案。谁能想得到李纨是在影射徐灿呢?不知道这点,就不可能解答这个问题。其实就算知道了,脑筋也得绕个弯才行。因为并不是直接跟徐灿相关,而是跟徐灿身边的人相关。
这个人,不是旁人,他就是徐灿的丈夫-陈之遴!宝玉在此时,其实已经不再是贾宝玉了,他已经化身成了陈之遴。并且,宝玉其实还为我们重演了陈之遴被顺治皇帝发配到盛京去的获罪原因与过程。
我们先来看看陈之遴被发配的这一段历史:
顺治十三年,顺治帝复谕陈之遴:“朕没有计较你以前的过错,而且依然重用,且多次告诫你,你也曾向朕表白要谨慎反思自己的言行,最近是否有所改进?”陈之遴急忙上奏:“皇上教训为臣,为臣安敢不改。只是我才疏学浅,不能仰报圣恩。”左都御史魏裔介听说后立刻劾奏陈之遴:“当皇上诘问时,不自言其结党之私,力图洗涤,以成善类,而但云才疏学浅不能报,可见其良心已昧。”给事中王桢也上疏弹劾:“陈之遴系前朝被革职,永不叙用的词臣,其报大清不几年,竟被提升为尚书,又进政府,但他不图报效,面对皇上的呵斥,不思反省,反而于次日遨游灵佑宫,逍遥恣肆,罪不容诛,请皇上加重处分。”疏入,皇上命陈之遴据实回奏。陈之遴却分辨说:“南北各亲其亲,各友其友。”顺治更加恼怒,命下部察议,准备革职,永不叙用。但顺治帝考虑到陈之遴已被重用,位至大臣,不忍即行革斥。令他以原官发往辽阳。这年冬,顺治帝又念陈之遴为大清效力多年,不忍终弃,遂又令其回京入旗。这是陈之遴第一次被发配。
顺治十五年,又有人弹劾陈之遴向内监吴良辅收贿,按律本当正法。顺治帝再次免去了他的死罪,但下诏革了他的职,抄没了他的家产,并将其全家流放辽东。陈之遴第二次被发配,并病死与戍所。
陈之遴第一次被发配的直接原因,就是因顶撞皇帝而起。顺治帝让他反思自己的言行,问他最近是否有改进?而陈之遴竟然说:“不是我敢于不改,只是我这人才疏学浅(不知怎么改),不能仰报圣恩(伺候不了您了)”。意思就是“我就不改了,怎么的吧!”
接着有人弹劾他“不思反省,反而于次日遨游灵佑宫,逍遥恣肆”,他又继续分辨“南北各亲其亲,各友其友”(我访亲访友你们管得着吗?)。
这岂非跟宝玉的故意顶撞贾政、对元妃的大不敬在性质上是完全一样的吗?明明贾政说不能犯正名,宝玉偏要犯正名;明明贾政喜欢稻香村的农家气象,宝玉偏说这不够天然。与陈之遴一样,两人都够“牛心”的。
而且,陈之遴因顶撞皇帝,被发配了第一次。宝玉也因顶撞贾政,第一次是被“叉出去”了。陈之遴第一次被发配后,顺治帝当年就令他回京。同样的,宝玉被“叉出去”后,贾政也“刚出去,又喝命:‘回来!’”
接着不到两年,陈之遴再次犯错被发配,这次终于是革职并全家发配,一去不回了。那么宝玉是否也有第二次被罚呢?书中的描写非常地意味深长:
(贾政)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
虽然贾政说完“更不好”后就没有下文了,但按照前面立下的“军令状”,宝玉作得“不通”,自然就要被“一并打嘴”了呀!所以这是暗示宝玉将要受到第二次处罚,并且这第二次是被“一并”算总账,是重罚(当然不会真的要打,作者只是暗示出这种意思)。
因此,基于上述的种种细节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宝玉就是在影射陈之遴,重演他的获罪过程与下场。
而这个,就完美地解析了为什么宝玉此处的举动是如此的怪异!这是把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穿越过来附体在宝玉身上了。
那么,现在这个问题就搞清楚了。可是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既然这一段写的是稻香村,稻香村住的是李纨,那么应该主要影射的是徐灿才对。作者为什么要去影射陈之遴获罪被发配这件事情?这与稻香村整段的影射主题有关联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陈之遴连累徐灿一起被发配东北苦寒之地,这是事情的起因。而结局呢,就是徐灿在东北苦熬了13年之后,终于非常幸运地得到康熙的恩准,得以万里扶柩南归,回到久别的家乡,安享晚年。
事实上,后面的这个“结局”,就正是稻香村这一段影射的真正主题,也就是:回家!
回家的,不单止是徐灿,陈之遴父子的遗骨也一起回家了!因此,稻香村这段影射的主角虽然是徐灿,但不能没有陈之遴。宝玉在演绎陈之遴的获罪过程时,所说的内容,其实就是在暗示“回家”的这个结果。详细的我后文再分析。
大家请想象一下:徐灿在异常艰苦的塞外,熬过了13个春秋。历尽艰辛,尝遍了人世间的凄凉。丈夫、三个儿子,亲眼看着一个接一个地在身边死去。只剩一个儿子与她相依为命。现在,万里迢迢扶柩南归的她,终于马上要回到多年来魂牵梦萦的故乡了。当远远望见故乡的树梢之上那飘扬的酒旗,这时的她,会是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
如果借用一句诗来表达这种心境,那恐怕就是:近乡情更怯。
这样的一个主题,太值得写了。而且,徐灿就是脂砚斋。脂砚斋在当时可是还活着的人,而且是《红楼梦》写作集团中的重要人物。那么在稻香村这段里中,作者会如何来影射?又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徐灿自己有参与其中吗?谜底真的非常值得期待。(注:徐灿不是脂砚斋。红楼梦作者是洪升,脂砚斋是其妻黄蕙。徐灿作为蕉园诗社成员洪升非常熟识。)
那么关于这里面的种种详细内容,我将在下一篇再继续详细展开分析。
最后,我们不妨把视角稍稍拉高一点点,总体上来品味一下,“游大观园”这一整回中作者的巧妙构思与设计。
大家不要忘了,这段书,起因是“元妃省亲”。“省亲”这个行为,其实就是“回家”。这样一来,“徐灿回家”这个主题,就与故事情节相互照应上了。作者遣词用句,就容易产生语带双关的效果。既符合了剧情的逻辑,又同时准确地进行了影射。
事实上整回书都就是这样的一个的设计。因为“省亲”的这种行为,表现为一位女性,要从远方到来(或归来)。所以除稻香村外,在其余两位女性的住所-潇湘馆与蘅芜苑的影射设计上,作者同样呼应了这种特点。
例如我们已经知道,潇湘馆的“有凤来仪”,影射的就是满清人的远来。这显然就具有上述的这个特征。同时表面上,“有凤来仪”又是对元妃省亲的称颂,非常合乎情节逻辑。所以这就是一个绝妙的双关设计。
同样的,“杏帘在望”这个题碣,上文中已经简述了,就是影射了“回家”的主题。
至于后文蘅芜苑的“蘅芷清芬”,则更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学艺术性的一个影射,令人赏心悦目。简单透漏一下,这个词的出处,是来自一句诗:踏花归来马蹄香。
这其中的含义,同样没有脱离开“归来”的这个特征。
所以说,什么叫做系统?这样的设计就是一个系统性的设计。作者之所以要设计“元妃省亲”的情节,就是因为他觉得黛玉、李纨、宝钗三者的影射之中,有一个共同的“人从远方到来(或归来)”的这样一个特征。然后,就设计一个具有同样特征的故事情节,来与之进行呼应。
这是隐藏在《红楼梦》文字深处的一个绝妙的设计。
这一篇,将进入稻香村这段的精华部分了。我们来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来影射“徐灿回家”这个主题的?又或者说,作为徐灿的朋友或者晚辈,《红楼梦》的作者们,到底想对徐灿(脂砚斋)说些什么话?
关于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徐灿个人的政治理念说起。
徐灿和陈之遴之间,对仕途的追求是完全不同的。陈之遴一生都热衷功名,可是徐灿却完全相反。早在明清易代之际,徐灿就曾劝告他:“从此果醒麟阁梦,便应同老鹿门山”、“寄语湖云归岫好,莫矜霖雨出人间”。徐灿是很希望陈之遴不要出仕新朝,而和自己一起归隐山林。但这个希望是落空了。
其后,她被迫跟随陈之遴迁居京城,这更增添了她的无奈和苦闷。她在诗词中反复表达了无处寻求归隐之愁思。例如《满江红·将至京寄素庵》中的“人未起、旅愁先到,晓寒时作。满眼河山牵旧恨,茫茫何处藏舟壑”,以及《踏莎行·初春》中“故国茫茫,扁舟何许”,还有《唐多令·感怀》的“问五湖,哪有扁舟”。在改朝换代之后,她就总是感叹自己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无处可以找到藏身之所。
那么这时她最思念的,就只能是她的家乡。故此她于北上之后所写的诗词中,随处可见关于思乡、归梦的句子,如:“一寸愁心供永夜,幸多归梦岭梅边”,“笳鼓不须惊客梦,且容残梦到江干”,“如叶轻帆清梦里,分明归路向吴江”,“客心今夜永,清梦欲何如”,“惟有春宵梦,重寻或不难”……等等。
也就是说,在明亡之后的这几十年中,徐灿的理想,一直都是渴望回到家乡,归隐山林。
但是,能回家固然是最好,不过以徐灿当时的处境,回家仅仅只能是一种奢望。那么她也只有退而求其次,希望能有一个平静的安身之所。她在《永遇乐·秋夜》中写道:
路茫茫、东篱在何处,罗韈棱棱寻遍
这句词里面的“东篱”,是借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她行走在千里之外异乡的路上,前路茫茫。虽然脚上的罗袜冻得冰凉(“棱棱”的意思就是形容严寒),依然在到处寻觅,渴望能找到陶渊明诗中的那一溜“东篱”,籍以暂托自己的身心。
当她被流放尚阳堡后,年复一年,回家的希望日渐渺茫。她渐渐地就把这里当成了一个安身之所。在《同素庵游安平泉时以初度礼佛山寺》一诗中就表露了自己的心声:
小隐山林应易办,数楹茅屋傍愚泉
她把住在这里看作“小隐山林”,同时要求很简单,只需“数楹茅屋”、傍一口“愚泉”就够了。
上面所摘引的这两句诗词,是表现徐灿在那一段时期隐居避世思想的很有代表性的两句。显然《红楼梦》的作者,抓住了这两句,把它复制到李纨身上的。因为书中代表李纨心声的那句花签诗,不正是“竹篱茅舍自甘心”吗?
“篱笆”和“茅舍”是这里面的关键词,那么我们再看看稻香村的第一段描写:
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
在稻香村这里,正是筑有“数楹茅屋”,旁“有一土井”。作者为何要强调是“土井”?因为“土”即暗示一个“愚”字,这是要影射此乃“愚泉”是也。这就正是“数楹茅屋傍愚泉”的写照。
还有,“数楹茅屋”的外面,恰恰就有“两溜青篱”。在古代五色与五个方位的对照关系中,“青”色对应的就是“东方”,因此“青篱”也就是“东篱”。这就是徐灿苦苦寻觅的“东篱”啊。
更妙的是,贾政他们是从南向北来到稻香村的,在稻香村之前,先是“青山斜阻”,要“转过山怀”才能到稻香村。也就是说,山在村子之南,那就是“南山”了。另外,前文曾分析过,撷花的“撷”字是影射徐灿的一个特殊字眼。那么书中,唯一的一次写李纨“撷花”,所“撷”的也正是菊花。这些加在一起,都非常精确地暗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因此,书中描写稻香村的这第一段,其实就是完全按照徐灿的期望,为她度身定做了一个安身之所。
这个安身之所的所在地是尚阳堡。因此再请大家留意一下稻香村的外墙描写,这墙是“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这一句话,其实直接就点出了尚阳堡这个地方。
尚阳堡在明朝时称为靖安堡,是边塞的一处防卫屯兵之所。《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七记载:“靖安堡在卫东六十里,近堡曰黄泥冈。可设伏。”意思就是说,靖安堡(即尚阳堡)的附近有一个黄泥岗,这里地势险要,可以设埋伏。当时这种土堡是用泥土垒成。既然尚阳堡附近有个黄泥岗,那么显然这里周边大多都是黄泥,垒堡所用的土自然也是黄泥土。所以书中,作者特意说是“黄泥筑就墙”。
接着的“墙头上皆稻茎掩护”这句,也非常地巧妙。大家请看尚阳堡的“尚”字的字形,底下一个框框,然后在上边叉开地竖着三竖。这不就正象是三根稻茎插在墙头上吗?这个影射非常形象,与前面说过的“桔槔辘轳”四字影射樊井的“樊”字的手法一样。对这句,脂批也赞了一句“配的好!”。
再看下一句“有几百株杏花”。这也是值得好好说一说的,因为这句容易让人想歪,搞错了影射的对象。许多人都想当然地以为,稻香村里的杏花,当然是在暗示李纨的呀。甚至有的人认为,这在暗示李纨“红杏出墙”。这真是越想越远了,其实这一句并非影射李纨,仍然还是在说尚阳堡。
尚阳堡在清代之后,就成为了朝廷的发配免死人犯的流放地。一大批当时十分有影响的重臣高官相继被发配到这里,之后有很多人又被重新启用。这个特殊的地方,当时朝野上下,无人不知。顺治帝、康熙帝曾多次在“圣谕”中提及尚阳堡。从1633年,30名犯人被流放尚阳堡开始,清代“文字狱案”、“科场案”等十余起事件中的500多位“知识分子”都被流放到尚阳堡。
这些人中,有许多都是类似陈之遴这样的人。在被流放之前,他们都热衷官场,极力钻营,期望做皇帝身边的红人。对这样的人,唐代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中,有一句形容得很形象: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唐代科举尤重进士,因而新进士的待遇极优渥,每年曲江会,观者如云,极为荣耀。此诗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不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这两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红楼梦》中两次引用过“日边红杏倚云栽”这句诗。一次是“三宣牙牌令”中,湘云行令说过一次。另一次,就是探春所抽中的花签上的题诗了。作者引这句诗的用意,相信大家现在已经非常清楚。
因此,“红杏”这种花,在红楼梦中是有非常清晰、非常重要的含义的。这个含义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作者不太可能再另作它解。
那么现在,在稻香村这里,就一下出现了“几百株杏花”,而且是“喷火蒸霞一般”的“红杏”。这其实就是影射尚阳堡之中,除了陈之遴外,还关押了其他几百个跟陈之遴一样的“红杏”呀。
“红杏”是探春的代表花,是影射陈之遴这一类人,这点在全书上下都是一致、统一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搞错了。李纨的代表花是“一支老梅”,跟“红杏”的象征意义相差极远。作者怎么会用相差如此之大的两种花来同时影射李纨呢?
好了,分析到这里,我们已经大致明白,从影射中国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说,稻香村影射的是徐州的朱陈村,而从“徐灿回家”这个主题来说,稻香村又是在影射尚阳堡。
但是,这样一来,有的朋友可能会搞迷糊了。既然这段的主题是影射徐灿回家,怎么却变成了来到尚阳堡了?如果稻香村是影射尚阳堡的话,那这就不是回家了,而是离开家更远了呀。难道前面的分析哪里出错了吗?
请大家放心,这并不是前面的分析错了,而是作者在此作了一个非常高超的设计:
对于稻香村的影射,其实作者是一村两用。稻香村既影射尚阳堡,也同时影射徐灿的家。或者准确地说,作者是先影射的尚阳堡。然后,通过一系列高超的影射与暗示,让稻香村产生时空变换,从尚阳堡最终变成徐灿的老家。
不然的话,为何后文中,元妃要为此处先命名为“浣葛山庄”,然后再改名作“稻香村”呢?“浣葛山庄”代表了尚阳堡,“稻香村”代表了徐灿家乡。从“浣葛山庄”改名“稻香村”,就是暗示徐灿从尚阳堡回到家乡了。
作者的这种设计,真称得上鬼斧神工。而且,也只有这样来设计,才能让这短短的一段文字,在影射上做到了面面俱到,无所遗漏。作者真的是煞费了苦心。
那么关于作者是如何来设计的,我在下一篇再展开。现在,我们先来回应一下本文开头所提的问题,即作者到底想要对徐灿说些什么话?
稻香村的描写,以影射尚阳堡为开始,这可不是要揭徐灿的伤疤,让徐灿重新回到那不堪回首的过去。作者其实是要劝慰和开导徐灿的。
大家请留意稻香村茅舍外篱笆的构成。这条篱笆,由“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所编就。对于这句描写,不知诸位是否曾留意过其特别之处?桑榆槿柘,这只是四种常见的、普通的篱笆植物。为何作者偏要一字一顿地、郑重其事地列出来呢?
如果大家尚不觉得有多特别,那么我们来看看与此段相接的前面那一段。那段是描写贾政询问贾琏大观园中各样陈设家具的准备情况的。其中,贾琏的回答就有这么一句:
妆蟒绣堆、〖庚双夹:一字一句。〗刻丝弹墨〖庚双夹:二字一句。〗并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俱得了。
这句话里面,又是有着同样的句式:“妆蟒绣堆”、“刻丝弹墨”。跟“桑榆槿柘”一样,都是四字连写。而且正如旁边脂批说的,是“一字一句”,或者“二字一句”。
那么为何作者在如此接近的地方中,要连续使用同样的句式?又为何脂批特意要对前两句作出批注?我认为这正是要引起读者的注意,当读到后面的“桑榆槿柘”时,就会想到这同样是“一字一句”或“二字一句”,里面一定是大有深意。
先来看“桑榆”两个字。就算不管什么特别的句式,这两个字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因为后文在元宵晚宴上,黛玉所作的《杏帘在望》诗,其中的一句就是“桑榆燕子梁”。“桑榆”二字在此诗中再次出现,显然其含义不同寻常。那么作者要表达什么呢?
相信大家应该知道一个成语吧?那就是“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是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一句。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早年在某处先有所失,而晚年在另一处终有所得。
从这个含义出发,我们是不是就对书中的“桑榆”二字的所指有所领会了?徐灿早年经历坎凛,连续失去至亲之人,所失不可谓不多。在丈夫陈之遴去世之后,徐灿就万念俱灰,下决心“再不以一字落人间矣”。正如书中的李纨一样,“如槁木死灰一般”。
作者写的“桑榆”,针对的就是徐灿这种的心结:“您虽然遭遇时命之穷,但失去的已经失去,再纠结也没有意义。您即将能够回到多年来一直梦想的家乡了,从现在起珍惜即将开始的新的生活,也还为时未晚呀!”。
事实上徐灿回家后的晚年生活,的确是过得非常安逸富足。她寿命极长,估计超过了100岁,在家乡的晚年生活至少长达3、40年。并且她生活的时代也恰在康熙朝这样的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之中。
我们接着看第三个“槿”字。这个字其实还是在承接前面“桑榆”两个字的意思的。槿花,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特点。就是单独一朵槿花的花期非常短,只有一日。因此槿花也有“朝开暮落花”、“舜华”之称。可是,对整一株槿树来说,花期又是非常地长。一朵槿花凋谢后,不断有新的槿花接着重新绽放,虽朝开而暮落,却又暮落而朝开,因此又称为“无穷花”。花期从夏季一直开到秋季。
东方塑在写给公孙弘借用马车的信中,就说过:“木槿夕死朝荣,士亦不长贫”。李白也有一首《咏槿》诗,将这种特点进一步提炼,赞颂槿花顽强坚韧的特点:
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
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
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
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
“园花”、“池草”,一个“笑芳年”,一个“艳春色”,都曾盛极一时。但它们最大的弱点是生命太短促。尽管曾经姹紫嫣红,芬芳馥郁,但是花开自有花落时,当它零落在东风里时,它就会黯然失色,再也无复青春的色彩。但是槿花就不同了,虽个体朝开暮落,但整体却能能“夕死朝荣”、“终岁长翕赩”。
通过上面的分析,作者写的“槿”字的含义,自然也是劝慰徐灿不要过于执着生死。象槿花那样,有生有死,虽死去但其实又孕育着新生。所谓“士亦不长贫”也,人生不会永远处于时运乖谬的状态。
而象陈之遴这样的“杏花”,虽然开时如“喷火蒸霞一般”,但反而因过于灿烂,盛极一时,容易盛极而衰,生命短促。
好了,最后再来看“柘”字。这个字的意思,又进了一步,在劝慰徐灿不要沉浸于悲痛中之后,又为她展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柘树,和桑树属于同一类植物。其叶子也是可以养蚕的。养出来的蚕所吐的丝称为“柘丝”。因此,在古诗文中,“桑柘”通常合为一个词,并带有了特殊的含义。
这个含义,与另一个词“桑梓”颇为接近。大家都知道,“桑梓”就是指代家乡。因为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因此说“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而与“桑梓”的含义略有不同的是,“桑柘”更强调家乡的安乐与富足。因为桑、柘都可养蚕,桑柘茂盛,象征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表达这个含义的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是唐代王驾有一首《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了社日里乡民欢乐与富足的生活。这里鹅鸭成群,稻粱长势茁壮。社日这天,夕阳西下,天色将晚,连桑柘这样低矮的灌木都拉出了长长的树影。热闹了一天的社日聚会终于散了,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我们来看这首诗中的典型意象:除了桑柘外,还有鹅、有鸡、有湖水、有稻粱。稻香村不就是这样设计的吗?贾政特意吩咐一定要“竟还不可养别的雀鸟,只是买些鹅鸭鸡类,才都相称了”,然后宝玉引“柴门临水稻花香”一句,为这里定名稻香村。这就是要把稻香村活生生变成王驾《社日》中那样世外桃源般的村子。
所以作者为徐灿展示的美好的未来,就是回到家乡,过上安乐富足的桃源生活。事实上徐灿就是把她的家乡看做是桃源的。我们来看当初徐灿被迫北上时,所写的一首《如梦令》:
便别桃源仙洞,春到愁边谁共。肠断听阳关,珠靺玉骢催控。
如梦,如梦,回首柳浓莺閧。
徐灿被迫“便别桃源仙洞”,来到北方苦寒之地。听着“阳关”之曲,令她肝肠寸断。而在“珠靺玉骢催控”中,回首家乡,想象着记忆中的江南春天浓浓柳叶之间黄莺在婉转啼鸣的景象,就像在做梦一样。
现在,多年来的这个梦想马上就要成真了,终于要回到她的“桃源仙洞”了,这么美好的事情,怎能不去好好地珍惜呢?
作者真的是用心良苦,那么徐灿是否接受作者的这些劝慰呢?应该是有的。因为元妃终于把“浣葛山庄”改名为“稻香村”了呀。
最后,我们再花多一点笔墨,来分析一下《社日》诗中的“家家扶得醉人归”一句。相信大家一定都对书中湘云醉卧青石板那一段印象深刻。湘云在醉梦中吟道:“泉香而酒冽,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这也太巧了。湘云说的“醉扶归”,是一种曲牌名,其出处正是王驾的这句“家家扶得醉人归”。而书中的这一天,是宝玉生日,湘云大会亲友,众人喝酒喝得非常之热闹开心。这也是在生动地演绎《社日》里的那种亲友在重要的日子聚会喝酒的喜乐情景。
这仅是巧合吗?还是作者其实就是在呼应稻香村的“桑柘”的含义呢?
我们接着来看湘云酒醒后的正文:(略)
湘云酒醒之后,紧接着写的便是影射陈之遴的探春!而探春在干什么呢?她在下棋,对手是宝琴。宝琴影射的就是顺治、康熙两个皇帝呀。探春的棋形势不妙,但“总得了两个眼”。围棋中有两眼就是活棋,因此探春不至于死棋。不过呢,“便折了官着”。这是围棋术语,是指官子亏了。
那么对应于陈之遴,他的命是保住了(“两个眼”活棋)。但是,官职可是被革掉了(折了官着)。然后那个采儿的娘,就是因为“嘴很不好”,要被撵出去。陈之遴也因嘴硬被流放。
作者这段描写,真是这太明显了,就是在影射陈之遴被流放一事。那么据此,我们也就同时可以肯定,湘云所吟的那句诗,的确就是在呼应稻香村的“桑柘”一词的。
而湘云最后有没有被“醉扶归”呢?这真是一个隐藏得非常深的秘密。大家看上文中,湘云酒醒后,喝完探春给的酽茶酸汤,“方才觉得好了些”。之后就没再交代了。后来众人余兴未尽,观花下棋斗草百般游玩,但湘云并没出现。
可是当晚,宝玉在怡红院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请了众姐妹过来喝酒行令。史湘云非常突然地出现在酒席之中。为何说“非常突然”?因为开宴前,作者详详细细交代了如何让几个丫头去请众姐妹的过程,请了包括黛玉、宝钗、探春、李纨、宝琴、香菱,但唯独没提到请湘云。那么,湘云到底什么时候到的?

这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湘云早就在怡红院了!湘云醉后不支,找地方睡觉,但没回蘅芜苑,而是睡在了怡红院中。这就解析了为何湘云会直接就出现在酒宴上,也解析了为何当晚宝玉用的是“一个各色玫瑰芍药花瓣装的玉色夹纱新枕头”,睡觉时枕的也是这个“红香枕”。这是个新的枕头,显然就是用白天湘云“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所新做的。还有,更加解析了为何当晚芳官会与宝玉同床而睡。因为芳官就是湘云之副。
上面所有这些暗示,作者当然不是说湘云与宝玉有私情。其目的就是一个:暗示湘云被“醉扶归”,所归去的怡红院其实就是她的家。因为此时宝玉又变成陈之遴了,怡红院就是在代表陈之遴的老家。事实上,徐灿回家后,所隐居的地方,就是在陈之遴老家海宁附近的小桐溪,即新仓这个地方。
为何让湘云而不是李纨来出演这个“醉扶归”的角色呢?因为她是隔了好长时间没来贾府了,现在是因史鼐左迁,她从此就常住在贾府。因此,让她扮演长期离家后终于回家常住的徐灿,是最合适的。
关于探春与宝琴下棋的这段文字,其实还远不止上面提到的那么简单。例如,探春是因有“两眼”可以活棋。这两只眼,代表了什么?采儿的娘,恰巧也有两个人是可能救她的。即大奶奶李纨和二奶奶凤姐。
凤姐影射太监。而陈之遴当时在结交当红的太监吴良辅。如果说吴良辅能救他,这说得通。但为何一个“大奶奶”也能救他呢?此时“大奶奶”在影射谁?李纨刚好去“厅上姨太太处”了。薛姨妈此时又在影射谁?
还有隐藏得更深的。采儿是惜春的丫鬟,那么采儿娘到底说了什么?是跟惜春的隐秘身世有关吗?为什么不怕不吉利,恰巧要在宝玉生日撵她?和宝玉同天生日的,为何是宝琴、邢蚰烟、平儿几人?这一切,都和陈之遴有关吗?我相信这涉及到了《红楼梦》全书最大的一个秘密,今后随着分析稻香村接下来的部分,以及蘅芜苑等等其它的部分,会不断涉及到这个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