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鼠标握持的假说和观点
对于如何握持鼠标,如何选择鼠标的形状,一直是一个十分主观的领域。之所以如此主观,是因为其中变量过多,无论是实验或是理论都难以充分解释。 然而,其中同样存在一些相对客观,可以以它们为基础构建一些假说,并基于这些假说发展出观点的角度。 下面就让我进行一些初步的陈述: 1.人移动鼠标的部位分为手臂、手腕和手指,其中手臂可以进行长距离平面移动(但会有一些转动)、手腕可以以腕部为轴进行转动、手指可以进行以前后为主的短距离平移。 2.鼠标识别移动的器件为光学传感器,其获取的信息是以传感器为参考系,而非外界,即移动方向的前后左右是以当前传感器角度为参照。 基于上述两个角度,我们构建假说如下: 手臂、手腕、手指共同造成鼠标移动,但只有传感器发生转动以外的移动时,才会被捕捉。 因此一切鼠标移动最终产生的效果都是传感器位置的移动,并且方向以传感器方向为参照。 以固定半径转动时,由于运动方向(切向)始终位于传感器的横向,因此移动被识别为横向移动。 当我们进行横向调节时,手臂、手腕均可产生作用(以手臂为主,手腕跟随其运动),手臂移动精度较低(主要体现在惯性大、距离长),因此提高精度需要依赖手腕的运动。 然而,手腕进行的是转动,落实到传感器上,其转动半径大约为10cm,传感器移动距离较大,精度依然受限。因此,有人选择使用“抠握”(即掌根压在鼠标尾部,手腕不接触桌面)姿势,此举减少了腕部与传感器之间的水平距离,提高了横向控制精度。同时,由于手指可以提供控制能力(启动、停止力),抓握/指握等手指发力位置更靠近传感器的握姿也相对有利。 当我们进行纵向运动时,手臂起主要作用,大部分项目手指辅助手掌发力即可,但部分项目除压枪外仍需要高精度高频率的纵向移动,则需要依赖手指的调节运动。因此,有人选择使用“指握”(手掌不接触鼠标背部,以手指为媒介调节鼠标)姿势,在微调过程中充分依赖手指运动,提高纵向(以及斜线)运动精度。 基于上述假说,再引申我的观点: 小臂及手腕是两个常见的接触桌面的位置,可以同时提供支撑力(降低疲劳)和停止力(提高控制),但也会需要额外的启动力。如有条件,即并非使用“抠握”等姿势,可以保留这两个支撑点,若需要接触玻璃鼠标垫或桌面,可以使用半臂袖套。 鼠标尾部的存在,除了影响手指微调范围外,手掌大小鱼际接触鼠标尾部会产生支持力。该支持力一方面提高了运动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停止力(手臂惯性可以靠手指反向微调来补偿,但该支持力会使鼠标无法相对手掌运动)。 除此以外,我还认为大拇指与无名指形成发力对(即两者抓在鼠标对应位置),而小拇指则在后方提供稳定性的握持姿势微调能力较好(但大多数非指握鼠标不太兼容这样的握持)。 综上所述,我个人最推荐的两种握姿即分别是注重横向精度的“抠握”和注重复杂运动的“指握”(两种握姿都比较挑鼠标,其中指握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