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辩证:内湿证


津液内停证
津液的输布、排泄出现障碍,就会导致津液内停而变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进而形成痰证、饮证、水证和内湿证。痰、饮、水、湿四邪可以相互转化,又可结合致病。
凡外感六淫,内伤脏腑皆可导致本证发生。

证候分析
内湿,又名湿浊内生,是指脾肾阳虚,运化失职,导致体内水液停滞而湿浊内生的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腹胀、小便少、面黄、下肢浮肿等。内湿的生成与先天不足、饮食不节、劳倦损伤有密切关系。可阻滞机体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湿阻中焦、脾虚湿困最为常见。内湿常与外湿相结合,危害健康。
临床分类
根据内湿的发生部位不同,可将其分为湿阻上焦、湿阻中焦及湿注下焦三类。

什么是内湿证?
水饮进入人体以后,通过脾脏的运化功能变成人体可吸收利用的精微物质。如果脾脏的运化功能失常,进入人体的水饮就不能被正常的运化为人体可利用和吸收的物质,从而导致水液在体内过多地积聚,反过来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就产生了内湿证。
脾与内湿证形成的关系非常密切,《内经》上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就是人体大多数的水湿内停的疾病,如水肿、胀满都是脾脏的运化功能失常导致。另外水液通过脾的运化为人体所利用之后,在体内还有一个运输分布排泄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肺的通调水道作用、三焦的通道作用、膀胱的储尿排尿作用以及肾脏的蒸腾气化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四个脏器功能的失调也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循环过程的障碍,出现水液在体内异常停留的内湿症状。

基本病因
内湿的生成与先天不足、饮食不节、劳倦损伤有密切关系。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脾主运化又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因此内湿的形成还与肾有密切关系。
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中医脏腑学说,中医的脾不是指的脾脏,而是整个消化系统,第一次看视频的同学可能看不懂,要从前面开始学习。
典型症状
内湿的主要表现为头重如裹、胸膈满闷、食欲不振、腹泻、腹胀小便量少、下肢浮肿等,但因湿邪停留的部位不同,其具体表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湿阻上焦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膈满闷等,可伴有小便量少苔白腻,脉濡等。
2、湿阻中焦
主要表现脘腹胀满,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口黏腻,但不想喝水伴有便溏泄泻,四肢沉重,小便量少,苔白腻而厚,脉濡等。
3、湿注下焦
主要表现为下肢脚踝浮肿,小便浑浊,带下,白浊,伴有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濡等。

治疗原则
内湿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离不开脾不能运化水湿这个基本条件,所以辨证时的重点应在脾。治法有化湿、燥湿、利湿的不同,而健脾运湿则为共同的基础。
湿邪在上焦,在卫表,中医往往用芳香化湿的药,如香薷、霍香、佩兰、白豆寇等等。
湿邪在中焦,往往用燥湿的药,如半夏、苍术、陈皮、厚朴
湿邪在下焦、用淡渗利湿的药,如茯苓、苡仁、车前子、泽兰、泽泄。
我们水平不高,三种药都用上:三仁汤。

内湿危害性
1、内湿日久化热,会转化为湿热,湿从热化,多容易耗伤胃阴,这是湿证转化的趋势。
2、如果内湿是由于过度食用寒凉的食物引起的,易于寒化,损伤脾阳,这是湿证的主要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