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8.2.3 货币
【本文转载自三联书店1960年 仅供学习参考】
3、货币
初期的交换是极稀罕的、偶然的。一种产品直接同另一种产品交换。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愈来愈经常化。专供交换用的劳动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最畅销的商品逐渐起一般等价物[1]的作用,即成为在交换中起媒介作用的商品。人们不再把自己的商品直接换成他们所需要的其他商品(为此必须找到这样一个买主,他持有卖者所需要的商品),而开始把自己的商品换成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种商品可以随时换取任何商品。在不同地区,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各不相同:牲畜、毛皮、盐、铜、铁等等。后来贵金属(白银和黄金)成为一般等价物。
贵金属的天然属性非常适合于充当一般等价物。贵金属的质量能保持始终如一,它不容易坏,易于分成极细小的部分。因此,在交换发展过程中,它们就自然而然地被提到一般等价物的地位,开始执行货币的职能。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对一切商品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货币不是按照谁的指示产生的,它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也不是人们协商的结果。贵金属经过了漫长的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以后才脱离商品世界,成为货币。货币是用来同其他一切商品交换的特殊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性能,就是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货币的实质表现在它在商品经济中所执行的职能上。
货币首先执行着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都要用货币来表现。人们不说:一双皮靴等于一米呢绒,而说:一双皮靴值多少卢布、多少美元、多少英镑、多少克郎等等。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呢绒织造者不是用自己的呢绒换取皮靴,而是把呢绒变卖为货币,然后用货币买皮靴。货币出现后,产品的直接交换便被商品流通即通过货币的交换所代替。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 货币 商品。
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由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单位的,周转次数来决定。假定某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例如在一年内,所销售的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是100亿货币单位(美元、法郎、马克等),而每一货币单位的全年周转次数是10,那末全部商品的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就是10亿货币单位。
在流通过程中,金币往往被银币和铜币所代替,后来又被纸币代替。国家发行的纸币代替了黄金的流通手段职能。纸币是黄金的代表,它的数量应该同作为流通手段来使用的黄金的数量一致。如果纸币的流通量多于商品流转所需要的足值金币的数量,那它就要贬值。假如某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需要10亿金币单位,而国家投入流通20亿纸币单位,结果用每一张假定是10美元的票子,只能买到用5金美元就可以买到的东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货币流通情况的特点,是纸币极不稳定。纸币由于发行量过大而经常贬值。纸币贬值就叫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要使依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生活水平降低。
货币执行积累手段的职能。用货币随时可以买到任何商品,它是财富的一般的代表。因此财富积累采取货币积累的形式。
在赊购和赊销时,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信贷可以减少流通所需要的现金数量。
货币在国际贸易中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黄金就是世界货币。
注:
[1] “等价物”一词表示相等的价值,即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