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生的双重性格及教学制度制度中的缺陷

2019-11-14 19:42 作者:Jessamime  | 我要投稿

关于学生的双重性格,我们不妨将班级这一个小个体放大到“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大的群体,在这个个体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本质。

上课时仔细看会发现下面有好好听课的,但至少有一半在开小差、玩手机、睡觉……这些原本不符合课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了:老师在上面讲的热情,学生在下面玩的开心。

我们透过这些现象来看看其背后的原因。在中国传统中“天地君父师”是为人们所推崇的对象,老师在其中能占有一席之地说明: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与其说是一个传导授业的人,不如说是一个垄断了知识阶级的学阀,乃至于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到了现代老师的地位(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由原来那个权威的、高高在上的神转化为一个人,一个有可能会犯错的人,这样本可以将老师与学生还原成原本的职责,但很遗憾从小学到高中这十二年里学生对老师的大部分映像是“老师是一个具有决定我考试分数能力的人”社会对于分数的高度重视使得学生慢慢发现老师依旧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神,自己只能尽力地去“讨好”老师。因此在这十二年里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分数而不是原本所该学习的“方法”在这种内外力的作用下逐渐放弃思考。

但学生毕竟是人不是机械化的机器,很多学生抱怨老师怎么怎么不好,一方面是有可能是老师讲的的确不好,还有一方面是学生潜意识里对这种压迫的反叛,他们无法改变既定现实,就只能寻找一个群体中的个体通过指责乃至侮辱他们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这种不满的外在表现是:议论、指责、辱骂,在明面上则表现为:消极、放纵、散漫。老师出于职业道德对这种现象当然不满,其会通过指责、教育、反馈等方法来解决这种消极对待但往往“治标不治本”,这种思想从几代乃至几千年前就开始灌输,又怎么是几句批评能解决问题呢?

如果学生在十二年的时间里只有一位或几位相同的老师,那么这种状态会持续到矛盾不可复加的地步,要么学生集体厌恶反感老师,要么老师用严厉的纪律和标准来管理学生。无论哪一种都会使得教育的效率极度下降。但还好,大多数学生往往一年就要换一次老师,这对于缓解学生与老师的矛盾是一个好办法,但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

我们可以将老师看做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合而成的群体,在这些个体中有的温润如玉、和风细雨,有的直来直去、心直口快,又有的性情刚烈、声色俱厉……对学生来说面对不同的老师要用不同的方式来使老师满意,一两年还能坚持但长此以往使学生感到厌烦,本来上学就毫无乐趣可言,对知识的获取、对方法的学习也早就经过抽象变成了对分数的获取。学生内部性格的不同又导致他们对这种现状接受程度的不同,学生内部的分裂与外在的压力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沉默”,这也就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宁愿沉默也不愿意去发表意见,因为发表意见是很危险的,他不但有可能让自己受到学生内部不同性格的其他人的歧视,更可能会扫了老师的面子从而使自己得到高分数的愿望落空。

作为整体的学生其想在既定现实的条件下获得更好的认可(现实具体表现就是获得更高的分数)又想对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进行反叛,这种内外的不一致导致了学生的双重性格,他们既能为获得高分数而宵衣旰食,又能在上课时玩手机睡觉。老师或许只看到了某一方面的表象而忽视其双重性格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老师认为学生冥顽不灵,学生认为老师徒有虚名。

作为独立的个体,老师当然也有自己的私欲而不可能无时无刻不在树木育人,可作为学生眼中的老师,作为一个抽象的、被学生推崇备至的“神”,老师仿佛已经脱离了俗世,是一个代表、一种形象而不是一个人,所以当老师表现出私欲时自然不被学生们认可。由于学生同样忽略了老师的双重性格而根据现实根据传统将老师抽象为符号导致许多时候强加给老师一些职责之外的事。这样的老师与其说是职业不如说是一种道德指标。既然老师不能表现出自己的私欲(至少不能在学生面前表现)而学生又以消极反叛的态度对待老师,这样使老师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在做无用功。学生可以偷懒,可以有双重性格,但作为老师,作为讲台上的老师,他不能拥有这样做的能力,环境也不允许他拥有这样的想法,最终结果往往就是老师不管下面的学生自顾自的讲,学生也是一样,互不打扰,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如果说上面表现出来的学生与老师的分歧并且这是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对立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话,那么学生内部的分歧就要恶化的多,并且这种分歧往往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以财政一班的英语课为例,很多时候并不是讲授单一的书本知识而是教导学生以学习的方法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很好的,但实际的效果能达到多少往往低于教师的预期。这种教学的成果检验是不能直接通过外在形式和分数检验来表现出来的,教导的“方法”与“思想”对于学生能起到多少作用不仅取决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和学生的个人性格有关,一个内向的学生和一个外向的学生在掌握相同的知识的外在表现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尽可能的表现出相同的反映,教师常常使用的方法是表彰和激励,希望通过这种宣传来激发起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荣誉感,但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学生的双重性格,每一个学生对于这种“荣誉”、“道德”的接受程度不同:有的学生从小收到良好的教育,对于道德、荣辱有着极度的敏感,这样的人即使不去刻意强调,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有的学生受制于贫困的经济条件,他们从小就帮助家里解决经济负担,在不影响自己声誉的前提下,道德和荣誉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从小的磨砺让他们过早的认识了社会的残酷,他们对于现实的重视程度远胜于那些富有浪漫主义的学生。这样不同的观点使得学生内部的分歧十分严重,浪漫主义的学生指责那些现实主义的学生为“世俗”。“物质”、“市侩”;现实主义的学生则反讽对方“清高”、“孤傲”、“自命不凡”。

这样的矛盾似乎无法调和,说到底我们所谓的班级,所谓的集体不过是由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性格的个体组成的,这样的一群人与其说是一个组织不如说是一盘散沙,除了被随机的分配到同一个班上之外,这些人没有一个共同点,这一点无论是浪漫主义的学生还是现实主义的学生都心知肚明,大家对于同学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浪漫主义的学生认为别人过于庸俗,自己不屑与之为伍;现实主义的学生认为所谓的同学不过是和自己在同一个班里学习四年罢了,四年后大家各奔东西不复再见。大学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方,如果自己要回老家发展,那些高中的同学远比大学的学生对自己的帮助大,如果想留在本地或者去大城市发展,那么自己在新的工作单位将会形成新的人际关系,大学的同学关系似乎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你不能说他没有作用,但现实中她的作用往往比我们想像的要小。大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是学习知识学习方法的地方,更多的是用四年的休息来混一张文凭来回报自己之前十二年乃至更多的辛勤付出。我们在上面剖析了学生内部分歧的一个小方面,我们发现学生的内部的矛盾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大,大学的学生与高中的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相比较与高中,大学的学生是更进一步的筛选出来的学生,他们在高中大多是中上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按理来说应该比高中的学生更加具备“精英化”的特征,但我们从实际上发现大学的学生无论是从学习态度还是从处事态度上都远不及高中的学生。如果说高中有高考这个硬性的指标束缚住每个学生的话在大学考研并不是一个唯一的选择,大学的多元化选择并没有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发展,反而使得学生更加局限了。那些多元化的选择对学生来说要么需要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要么拥有够高的综合素质。可这两样东西对于大多数的经历“填鸭式”教育的一般家庭的学生是很匮乏的。学生在选来选去之后发现剩下的唯一选择便是考研,考研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比高考更加艰难的升学之路,来大学之前的美好憧憬和对未来的美好想像仿佛只是一个泡沫,这样的现状使学生要么浑浑噩噩混四年来混文凭,要么起早贪黑来使考研新的目标,通过使自己忙碌来避免自己陷入前一种状况,并不是他们希望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只不过是为了获取更高一级的文凭。至于学习的方法和大学的意义,谁在乎。



学生的双重性格及教学制度制度中的缺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