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闻牛屁臭 不食“香大豆”
“牛屁里的甲烷,温室气体效应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多倍!”,“为地球环境着想,我们应当选择食用植物蛋白制作的肉类。”

3年前,人造肉企业发出的环保呼吁,以及“植物肉”这样的环保卖点,吸引了一众投资者争相进驻。美国的Beyond meat(别样肉客)、Impossible Food,中国的星期零都获得过亿美元的投资。双塔食品、金字火腿、双汇发展等老牌肉制品企业也接连入局,并形成了A股的人造肉概念板块
3年过去了,这些曾经被资本追捧的“宠儿”现在过得如何呢?
大量裁员、股价暴跌
2022年,Beyond Meat发布财报显示,2022年第一、二季度业绩均不及预期,股价较年初暴跌77%,市值蒸发近32亿。同时,其内部还接连传出高管离职的消息。

同样是人造肉“双雄”的Impossible Foods,其也遭遇COO停职,初创CEO辞职的大变故。
在中国国内,从2021年开始,投资人造肉的资本也开始逐渐熄火,1年里只有4起投资事件,且大部分为A轮融资。截至2022年10月,初创品牌“星期零”仅5716个粉丝,上一场直播观看人数为147人,最大爆品是非植物肉品类的蛋白棒,月销才400+。
而那些老牌肉制品企业,如金字火腿店内销售的人造肉植物肉饼,也被下架。
至今,市面上似乎只有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品牌还在努力推进人造肉的普及。近日,麦当劳宣布将推出"人造肉"版麦乐鸡McPlant Nuggets,德国将是其试水的第一个市场。
宁闻牛屁,不食豆肉
人造肉企业为何遭资本如此冷落?看看他们的产品销量就能知道。
在国内,去年11月中旬,Beyond Meat推出了植物肉饺子。据官方介绍,这款植物肉饺子是由植物肉和蔬菜组合,有四种馅料,分别是味噌裙带菜牛肉煎饺、韭菜莴笋猪肉煎饺、芹菜木耳牛肉水饺、荠菜油菜猪肉水饺。
雀巢旗下人造肉品牌“嘉植肴”在去年中旬推出首款植物肉饺子,在此之前,他们尝试推出过素宫保鸡丁、素红烧狮子头等产品。
另一个国内人造肉品牌“植物教授”也推出了彩色植物肉饺子。他们的产品主打“白芸豆蛋白粉”和“1毫米薄外皮”,主要是蒸或煎为主的烹饪方式。
同样是人造肉品牌的新善食则推出了植物肉“珍珠饺”,是市面上唯一一款植物肉类的珍珠饺子。
除植物肉饺子外,还有植物肉月饼、植物肉粽子等产品的推出,代表着这些人造肉品牌的产品思路,在围绕中国传统美食本本土化做创新。
但是,植物肉饺子在国内市场的水花并不大。电商平台上,各种植物肉饺子产品琳琅满目,但大多数产品销量平淡,爆款产品几乎没有。社交平台上,植物肉饺子的讨论不多,软文类内容占多数,仅有零星几条评论也是正负参半。热销的两款植物肉饺子中,一款是雀巢的嘉植肴植物肉饺子,月销200+,另一款是必品阁的植物肉饺子,销量只有100+。

反观思念和湾仔码头的两款普通饺子,月销量均在1000+以上,而湾仔码头这款水饺销量高达4000+。
如果说中国市场对肉类的消费热情不够,那看看全球人均吃肉最多的国家美国。在美国,超市经常打折促销,甚至可以买到 1 美元一磅(约合 9 两)的冷鲜梅花猪肉,而碎牛肉的单价通常是 3.99 美元一磅。但即便超市打折促销,人造肉的单价也相当于 8.8 美元一磅,明显高于冰鲜碎牛肉的价格。在汉堡王吃过 Impossible 的人造肉汉堡,夹在一堆配料和酱汁中间,根本吃不出什么味道,只是嚼起来口感还是有所区别。
2022 年行业组织素食资源(Vegetarian Resource Group)所做的市场调查显示,只有 5% 的美国人是素食主义者,和十年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大部分消费者依然会选择更便宜,更“不环保”的牛肉摆上自己的餐桌。
在质疑声中前行
原本,在科学家和行业精英向大众描绘的蓝图中,人造肉是由动物干细胞实验培养出而成,属于由人制造出来的动物肉。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医学中的组织工程学科技还未达到相应的高度,通过细胞培育造肉成本过高,无法量产。于是就有了制作成本低,工艺成熟的植物人造肉。
然而,植物人造肉在欧美这些肉食大国可能会显得新奇,但是在中国,素鸡、豆干等素肉已经是屡见不鲜的商品。这就引来不少人的质疑:把老祖宗的方子换个洋气的名字,就敢涨价拿出来卖了?
除此之外,人造肉还有其他被遭到质疑的地方。例如人造肉不仅宣传自己环保,同样宣传自己比动物肉更加健康。“0胆固醇、激素、反式脂肪酸”等用词经常出现在人造肉的宣传口号中,但是没有研究证实植物肉健康与否,其健康性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相对于自然的动物肉,人造肉更像是一种包含各种添加剂的合成品,而大部分消费者其实更信任天然食品。
人造肉最根本的卖点:“环保”,也在遭受人们的质疑。不少消费者认为,是否通过选择植物肉来出力于环保是每个人的选择,不能靠环保营销植物肉,也不能强制要求别人选择植物肉。而这种用环保意识呼吁大家购买,看似也更像是对肉食主义者的“道德绑架”。更有人质疑称,人造肉就是一些“何不食肉糜”的精英阶层用来自我满足而创造的“环保消费品”。
虽然目前人造肉技术还未达到行业预期水平,与资本市场所构想的“未来肉”存在较大差距。但是,政府却认为人造肉或许能作为一个科研项目存在。2022年5月,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表示,有序发展全基因组选择、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种技术,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这无疑是跟国内人造肉企业指明了一个发展方向:与其急着“卖肉”,不如先研究研究“怎么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