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布林肯卖力表演,但华盛顿高官仍然释放强硬信号

文/行走斯图卡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来到了中国,两天三场会谈。他在中国说了很多好话:否认“经济上与中国脱钩”,宣称“中美经济关系至关重要”;他宣布“加强教育交流、增加两国直航的航班”,他宣布“中美两国将会合作应对一些领域的跨国挑战”;他还反对“台独”——看上去,他做出了很多承诺、很多保证,态度端正、表现良好,不少人开始鼓噪新一轮“中美蜜月”开始了。
果真如此吗?说真的,这个想法真的很幼稚。别的不多说,我们就说一件事:布林肯正在中国访问的时候,美国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俄也在日本参加“七国集团”的部长级会议;他在会议现场的讲话中表示,中国的电动汽车和汽车电子已经“垄断了世界市场”,但是美国无法接受这样的局面,必须采取措施削弱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确保美国可以能够建立相关产业链。
这话说得可谓原形毕露。华盛顿官员口中的“措施”还能是什么?无非就是“制裁、诱捕、胁迫”三件套;美国前有“芯片和科技法案”、后有“削减通胀法案”,都是瞄准了中国的高科技行业,这位交通部长直接将矛头对准了中国,这不是在打国务卿的脸吗?
来到中国就“个个是人才,说话又好听”;面对盟友就“大放厥词、喊打喊杀”——这样的政治把戏、我们早就看腻了,所以不管布林肯说得好话,华盛顿人前人后心口不一,对华政策混乱且缺乏战略性,让人丝毫看不到任何诚意。
对于这次布林肯的访华之行,我们除了听他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回国后会做什么;有网友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现在的美国,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可能还赶不上法国和德国;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之间的矛盾是结构性矛盾,不可能这么容易调和,华盛顿想要维护它的霸权地位,所以将中国视为“心腹大患”,对中国的遏制和围堵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华盛顿对华政策的“主旋律”。
布林肯抵达北京时受到了冷淡的接待:只有一名外交部官员在那里迎接他,没有红地毯,只有跑道上的红线,社交媒体用户开玩笑说这是中国不愿在问题上妥协的象征比如台湾。
这反映出中方并没有对布林肯的到来抱有过高的期望;如果他能做到中美关系不会进一步下滑,这已经是外交上的成功;这与中国政府领导人在德国、法国的访问之旅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与欧洲加深合作关系,可以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和投资,美国大小官员的到来能带来什么?无非就是要中国“自缚手脚”,或者要中国“在经济上拉美国一把”。中国搞外交的目的是“交朋友”,不是“认大爷”,中国也不吃对方“老气横秋”的那一套,与其将外交资源浪费在美国身上,倒不如去和商业伙伴加深合作关系。
布林肯的到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就是有利于中美关系止跌企稳;但要说中美关系就此拉开了“新一轮的蜜月”,那就“呵呵”。中美关系目前处于建交以来的最低谷;这个“最低谷”实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的道理,想要解冻并且回暖,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接下来中美还会继续过招,关系前景必然还有反复,但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我们这边,中国一定会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