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鸿春楼”羊肉面

南汇文史资料 第1辑 话说“鸿春楼”羊肉面 作者:吴锡康 “吃羊肉面要上“鸿春楼”。这句话在二、三十年代流传很广,现在六十多岁的人都还有一定的影响。 “鸿春楼”是在清朝末年开设的规模较大的菜馆,老板吴阿弟出身本县盐企西叶十房附近,年轻时随其父学得一手烹饪技术,来县城靠做雇工度日,平素勤劳俭朴。稍有积蓄后,在西门十字街口,摆设点心摊。继而扩大营业,往北门大街租地造房(即现在县邮电局新址地基),开设新菜馆——鸿春楼,它是一座三开间门面二层大楼,中间是一座大扶梯,步入二楼,前后左右畅通无阻,形成回字式的圈环楼,一次可以摆设酒席三、四十桌,喜庆人家,借以设筵待客。该店不论山珍海味或小吃点心,四时菜肴都能做到味甘色美,可口实惠,在全城饮食行业中可数首屈一指。单道羊肉,鳝丝等,就与众不同,羊肉皮张白亮溜滑,汤清无膻气, 加上甜酱香葱真是香甜爽口。其甜醬是自己精工制作。据该店学徒高海根说(现年七十六岁),宰羊洗净、半夜出白水后,把羊肉焖熟,也不能太烂,不超过半小时马上捞起,白砧墩师傅断筋剔骨,分好段,把疑冻的羊油嵌入肉中,这时就由掌勺师傅舀来热汤,朝羊肉皮张上泼去,使之光洁白亮,肥嫩诱人,再说那热汤,所以会清白而不膻,主要是把羊肉汤鳝丝汤加以渗和后再加上老糟和少许明矾。就可起到沉淀、朵膻,其味鲜美无比。 “羊肉面”每日一清早开始供应,当时四乡进城来的农民,客商及本镇居民无不以赏“鸿春楼”羊肉面为快。他们的鳝丝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旧县城是一个消费城市,是财主老爷,官场人士聚居享受的场所,本县民间诉讼,均在县衙内开庭审理,人来客往,早中、晚饭均得上“鸿春楼”菜馆饱餐一顿,所以经常食客盈门。 砧墩师傅陆阿囡是主持配菜的高手,他的刀功精细、切丝,切片,既细又匀,技艺娴熟,干净利索。上灶师傅陆锡林掌勺有方,无论是煮炒、烧炖都能做到香脆嫩酥,鲜味可口,相传一只小炒豆腐,从出锅提到六灶湾(距城六华里)尚还烫口。 当时尚无摇面机,面条全靠人工精制,切面师傅张阿兴,在这方面技艺很高。他在面抬上用二米长的杠棒,一头固定,人骑在另一头,用全身不斷跳动,将面压得均匀柔韧,打成薄薄的皮子,再切成细面。用这种面条配制的羊肉面,才是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