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原文解说(88)资本的积累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规模扩大的资...

1.从这里开始,马克思为我们分析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各位同志各位同学可以回过头再去看看《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克思在这一章里对那里的内容做出了许多回应。当时我们只看到一个模糊的表象,资本增值了,但是现在经过整个资本论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清楚了资本怎么增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理解两个规律的转化。
2.第一个追加资本的剩余价值——在我们的例子里是2000镑——是用第一笔货币(即10000镑)购买劳动力的结果,这种买卖完全符合商品等价交换规律;后面的追加资本(例如400镑、80镑等等)是第一个追加资本的结果,而每一次追加资本同样符合商品交换的规律。可是经历完这些交换以后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结果却变成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
因此,很明显,等价交换的规律现在变成了无偿占有西方工人劳动的规律。
3.表面上的等价交换,现在事实上已经不等价了。因为西方工人的工资只不过是西方工人上一次生产的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自己支付自己,自己养活自己;西方工人在获得这一部分同时,还得创造一个更大的价值。
4.从形式上看,工人不断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即使是等价交换),“其内容则是,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他人的已经对象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他人的活劳动。”
用上一节笔记中最后的一段话说就是:资本用少量的死劳动(工人过去的劳动)交换多量的活劳动(工人即将发生的劳动)。
5.商品所有权规律要求各人占有各人的产品;现在的结果则变成了,西方工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占有权归谁呢?资本及其人格化。因此,作为结果的资本主义占有权看起来好像和商品所有权有矛盾——实际上这只是形式上的矛盾——其实它正是商品所有权规律发展的结果。只要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发展过程,一切就清晰了。
7.一开始我们看到,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完全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资本家预付货币,这个货币额等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取得货币(即他的工资)。
资本家使用工人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产品自然归资本家所有(这个产品的价值已经包含了剩余价值);就像买家用他买来的缝纫机缝出来的衣服自然归这个买家所有。
一切都不违反商品所有权规律。
9.可是,商品所有权规律和交换规律只要求彼此出让的商品的交换价值相等,即只要求在流通过程中,在交换过程中符合这个规律。那么转化发生在哪里呢?
正是在那个“非公莫入”的生产过程里。在生产过程里,工人创造出一个大于他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产品。
顺便一提,这也是为什么庸俗经济学家总喜欢抓住交换不放,总是从商品的买卖为起点构建他们的理论体系;至于生产环节,对庸俗经济学来说,那是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他们对此没有兴趣,也不敢有兴趣。
10.无论是在简单再生产还是在扩大再生产中,剩余价值都是资本家的财产,资本家首先直接占有。他不领取什么“报酬”,按照庸俗经济学家的说法,这个“报酬”是因为他的这样或者那样才能。他们每一次再生产所预付的货币,在他看来,本来就归他所有——即使我们已经知道那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姿势法权的规矩里,这是“天经地义”的。
11.由于在商品生产中,互相对立的只是买者和卖者(这里还没有西方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买卖关系随着买卖完成或契约期满而结束,如果有下一次交易,那是由于新的契约,在这里买者和卖者的相遇完全是偶然的。
(于此相对比,西方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相遇,则是必然的,除非西方工人可以不吃不喝。)
12.因此,如果要按商品生产本身的经济规律来考察商品,那就只应当对交换过程本身进行研究——即孤立地考察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本身——这个过程的规定性自然表现为商品所有权规律(谁生产归谁所有)和等价交换规律。由于交换只是在个别人(或组织)之间进行,因此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看不到整个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
(顺便一提,我们在以交换行为为基础的现代庸俗经济学中,确实是看不到阶级的,在那里,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13.而现在,当我们把这个交换过程作为整个姿势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来考察的时候,即作为再生产来考察的时候,我们看到现在“谁生产归谁所有”这条规律已经发生了变化:“西方工人生产的应当归西方工人所有”,变成了“西方资本家使用下覅那个工人的劳动力生产归西方资本家所有”了。
14.一旦雇佣劳动发生,这种转变就不可避免了。但只有从这时起——即从雇佣劳动普遍化开始——商品生产才普遍化;只有从这个时候起,商品从一开始就是为卖而生产,一切财富都要经过流通;也只有从这个时候起,商品对他的生产者来说,才普遍地毫无“效用”。
西方工人在雇佣劳动中是不能自给自足的,他只能用货币工资购买生活资料,这当然使商品生产规模日趋扩大,并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商品生产的扩大要求它不断地寻找市场,这又反过来要求更多地西方农民脱离土地,脱离自给自足的状态,进入雇佣劳动关系。
(大家要注意,这里不是在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不是说先有雇佣劳动才有普遍的商品生产,或者相反。这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这样,“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也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15.最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知道西方资本家的所谓“第一桶金”早晚要被西方工人的剩余劳动所替换,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量。和多年的利润比较起来,或者和最终的资本规模比起来,那几乎趋近于零。例如福特在1904年创业初期只有10万美元的本金,23年后,福特汽车的利润已经是9亿几千万美元。
要是说这是福特的企业家才能——或者不管他有什么上天下地的才能的——报酬,那可真是要人笑掉大牙。那仿佛是在说,他的才能比那些年利润一万美元的小资本家要大至少9亿倍;或者如果他的智商是200,那么美国到处都是智商几乎为零的小资本家。
因此,不管西方资本家及圈养的文丐们把自己第一桶金的故事写得如何神乎其神(即使那是真的),和后面他们占有的西方工人的剩余价值比起来,都完全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