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刻:英王乔治五世型战列舰(WWII)
话不多说先上图

所谓复刻,就是自己进行整理理解后对一些设计结构图测算尺寸自行绘一套结构简图,然后验算一些性能参数,建立档案,纳入历史战舰设计的一个标准资料库。
以下是用19年制作的算法对一些参数的验算。




然后翻一下主要参考资料对比一下。


以上图片源自简氏出版社的《British,Soviet,French and Dutsch Battleships of WWII》。注意,上图数据表和算法的重量分配表在一些项目的统计标准存在差异,比如此书的表对于兵装重量包括了弹药库,还可能包括了炮座装甲,而我的算法中这两项都不计入兵装全重。


以上图片源自Alan Raven的《King George the Fifth Class Battleships》。注意副炮弹药库和主炮弹药库的详细舱室分布。
作为补充,简要提几点有关KGV常见的一些疑问。
Q1、标准排水量
虽然按理说KGV是在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下进行设计,并且在设计论证阶段所计算确定的标准排水量约为35,600吨,然而如上的重量分配表所示,1940状态的英王乔治五世号的标准排水量已经达到38,000吨,到战后该级舰的标准排水量甚至已趋近40,000吨,可以说超重比较严重。
Q2、适航性
KGV相对平直的舰艏是考虑低仰角下的主炮前向射界,然而这也导致舰艏容易上浪,加上超重所导致的干舷下降,KGV的适航性并不算良好,而在最后的英国战列舰前卫号上,适航性的问题应该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要值得注意的是,KGV的GM偏低(尤其轻载时不到2m),这会降低横摇周期,不利于作为射击平台的稳定性。
Q3、主炮一系列槽点
(1)14英寸口径经常被黑。谁叫是英国带头签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加上工期的考虑,赶着造出来其实相比再改动设计换炮等等的修正来说更重要。
(2)2号炮塔砍成双联装。凑条约的吨位限制罢了,因为发现通过实验,原定的装甲设计防护是略有不足(相对指标的免疫区),为了腾出增加装甲厚度的重量而对2号炮塔从四联装削为双联装。然而结合实际上KGV建成后的超重情况来看,这简直就是一场不必要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闹剧。
(3)炮塔机械故障问题。这个确实,然而客观来说毕竟之前缺乏四联装炮塔的技术经验,可以说作为新技术的应用自然需要一段时间来成熟解决的吧。新技术存在可靠性问题并不止这一例,随便举例比如德三的超高温高压锅炉啊法国新战列舰的”两用炮“等等,可以说都没有达到预期要求。
Q4、动力相关问题
主要是续航力的问题。KGV的设计指标正如大部分资料所记,为10节下14,000海里,然而实际上这级战舰在10节的续航还不到指标的一半,可以说是很大的设计失误。简言之缘由,英国海军认为相比经济效率来说,可靠性稳定性对于战列舰的动力系统更加重要,这也是一种取舍,德三就尝试了纸面数据吓人的超高温高压锅炉,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测试和材料技术,在服役使用时机械故障频发,对比之下保证可靠性而相对牺牲性能是稳妥的。另外,美国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实际续航也较明显低于指标,所以这类问题并不是KGV为特例的。

Q5、装甲相关问题
(1)退回垂直装甲带。这是基于英国自身的一些武器实验的结果,英国人的考虑是像纳尔逊那样的内置倾斜主装甲带可能会导致炮弹被跳开然后落入舰底爆炸从而造成严重损伤。当然不能简单认为英国人的设计发展思想倒退了。虽说倾斜布置的装甲带由于增大炮弹的迎击角度的效应而可以相对防穿效果来节省厚度,KGV的垂直主装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明显更好地保护了核心区的浮力。具体其实也是比较迷,我自己也没看完比较详细的资料。
(2)防雷系统。就防雷装甲舱壁到最外侧壳板的距离而言,KGV的防雷纵深是偏低的。从威尔士亲王的中雷损伤来看,KGV的防雷系统并没有达到设计指标的理想效果。
(3)顺带一提吧。KGV的炮塔防护,上图。

(4)指挥塔缺乏厚装甲。这个问题我没有仔细探究过,就简单提一下是考虑重量和重心(复原性之类)还有上部的结构强度的问题。
最后随便补充。开头那一张图作为档案其实是不够的,严格来说还需要绘制装甲范围示意图、舰体型线图以及外观侧视、俯视一览图才算基本完成建档,不过限于时间精力,就暂不搞这么多先只用着大概的框架图了。
随便再附点图吧。








以上就是(随便放飞的)全部内容了。有想法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