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 class.

近日无暇而有暇。 INFJ里的I体现的又格外显著了。 亦或是调研之中发现了空说理论不可取,亦或是忙碌与空闲的交错更替中失去了思索。 想法三言两语,却大都不怎么成型,没有想记录的欲望,没有想表达什么的念头,没有昙花一现的点子,碎片似的也就掠过去了。闭上眼睛,倒还是第二天的计划想得多。 昨晚列开计划,却只列到一半。该做的,都做了,倒也没有必要,为了书页翻开的声响,和键盘有节奏的敲击,而迷惘什么。 碎片积的越多,反倒不知道写点什么了,空无逻辑的嵌套语,似乎并不能表达什么想法。 三节习概归于宁静。是什么意识到这点?或许是看到了一半的书页与晚三的下课铃相撞。这感觉不大一样。 过往多是左瞥一眼上方的时间,右瞥一眼下面的书页,一面催这时间还不结束,一面又怨读书读的太慢,或是太想看到最后,或是读到昏昏欲睡,思想追逐的不多,倒有些急于求成在里头了。 习惯于开着书评读书,被众人圈出的这句话,印象是极为深刻的。“从书呆子变成读书人,再从读书人变成知识分子。”或许而言,因为太想全盘吸收知识,而变成书呆子,只懂咀嚼却不懂得消化。那读专业书的状态倒和这有出一辙。读书人更进一步,有了思考,有了认知。知识分子,提笔即刀刃,收笔如同宝剑入鞘,得到了知识得以真正的思考,并用到了实处。此书之内涵不愿在此提起,因为太多,因为太深刻,因为读到面目狰狞,因为心里隐隐作痛,因为再不想回忆第二遍。 第三节课打开追忆似水年华,因为太长,但凡没有几十个小时,不能拨云见日。右眼懒得关注页数,左眼也懒得再去关注时间,也接着顺带关掉了书评。这般清净,如在火炉旁的棉被里为了做不下的梦而懊恼,深陷在现实尚未涉足的虚幻中无法自拔,窗边的光不是五更天若隐若现的晨曦,而是子夜时分厨子途径时一闪而过灯油。短短序与开头,已有沉溺之可能。和大多数助眠的不太一样,感觉是会看下去的。 不免会有感叹,文学作品的辞藻会让人流连忘返,亦会使他人感枯燥乏味。不同的文学作品,在同一人身上亦会有两种表现姿态。高雅的音乐和时代流行曲,厚重的油画和漫画作品,散文哲学和网络小说,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受众,同样的受众同样会青睐多种作品,同样的受众亦会对同一类作品有着不同之态度。之所会如此,也许是审美品味的各有所侧重,也许是思想观点的不谋而合。 或许在你三观成熟的时候,会找到这样一本书,看完后醍醐灌顶,激动到涕泗横流。哦,我们的观点一拍即合,如遇高山流水!当然,手法夸张了,只是说,希望不要像一个书呆子一样麻木不仁,而是能做个好不错的读书人,必要时还会收获到知己般的存在。啊……好理想化的看法,碎片化的思索顾不得太多,权当浪漫化的空想主义罢。 又想到了上周所看的两小无猜。法国式的浪漫主义夸张而又热烈,短评里也有对其的大为夸赞:“我本已对浪漫片失去兴趣,没想到还有法兰西的存在。”然而,与我引发共鸣的,却是另外一句影评:“它很火,我不理解。”我确实是不能理解,一遍看完后我懵懵懂懂,夸张的行为举动让我一愣一愣。细细品了长评后,混凝土般坚固的情感,瞬间变得清晰明了,如此纯粹而让人感动,看似莫名其妙的举动,都有了可以去解释,并变得高大上的理由。长评让我看到了这部电影内核的精彩之处,只可惜,不是通过画面和剧情直接感知,而是他人的二次理解而感知。又想到看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写出长篇大论,却在看了两遍的铃芽之旅面前无言下笔,亦或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面前缺乏深刻的认知。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人而非一面,所有的作品都有它自己的受众,也许对他人来说亦是高山流水。 还有一句书评,“极度的理想主义和极度的功利主义都是不可取的生活。”也确实是如此。过度化的理想主义而超脱掉现实,亦如为自己懒惰找到合理借口的寒号鸟,亦如倡导着反卷主义而穿着阿玛尼衣食无忧的少年。诗与远方是每个人向往或曾向往的东西,是我们拼命想要跨过桥,到达的理想彼方。逐利是为了抵达桥的彼岸,然而过度的逐利,实则是把自己的目标点,放在了桥的中央,那桥越来越长,看不见的远方,未知的迷茫。 写的东西七零八碎,这感觉倒像是当年一口气看了十二部电影一样,不知道如何排解而心里堵得慌,所以这些碎片化的东西就让它这样碎片下去吧,别碎片化在心里,碎片化在记事本里。 取名曰为water class,感谢这随便读书的water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