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仁王》系列全守护灵出典及人物履历百科:六牙象

2021-08-09 15:09 作者:AshuraSJ  | 我要投稿

(本文已授权Bigfun社区独家发布:https://www.bigfun.cn/post/1240439。转载请标明出处)

·六牙象(六牙象,ろくげぞう)

六牙象

典故:

六牙象的形象出自南亚次大陆,是南亚、乃至东南亚地区象崇拜和原始宗教融合的产物,最早出现在印度吠陀时代的神话传说中,其后被婆罗门教(后来的印度教)、乃至佛教所吸收,并随佛教传播而逐渐演变为具有强烈佛教色彩、甚至被视为佛教独有的宗教神话构成部分。它最初是吠陀时代至高神因陀罗(Indra,梵文इन्द्र)的坐骑,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被佛教吸收后则成为了一个象征意义更大的“符号”,其自身的神力被弱化甚至抹消,完全成为凸显主人特殊身份的工具

最早的六牙象是因陀罗的坐骑·艾拉瓦塔(Airavata,梵文ऐरावत)。在因陀罗尚被尊为至高神的吠陀时代,艾拉瓦塔就已作为一个与因陀罗绑定的要素出现在各种造像中。吠陀时代的因陀罗兼具战神雷神雨神神王身份,以为坐骑符合东南亚、南亚等地捕获驯服野象作为战象的习俗,同时大象以长鼻吸水的行为也被视为与降雨有关——据《梨俱吠陀》(Rigveda,梵文ऋग्वेद,IAST转写ṛgveda)所载,因陀罗击败堵住世间水源、引发旱灾的弗栗多(Vritra,梵文वृत्र,IAST转写Vṛtra,*注1),其后让艾拉瓦塔吸干被弗栗多堵塞的水源喷向空中、形成降雨,从而使三界之间的水连接起来。

骑着艾拉瓦塔的因陀罗击杀弗栗多

婆罗门教形成后,吠陀时代的自然神地位下降,被后来居上的三相神(梵天、湿婆、毗湿奴)所取代;因陀罗从至高至伟的最高神降为存在种种缺陷的神王,与艾拉瓦塔的联系也不如吠陀时代那般难舍难分。根据婆罗门教最广泛的说法,艾拉瓦塔诞生于诸天神与阿修罗合力搅拌乳海之时;而这一事件成因的两种说法中,有一种就是因陀罗触怒婆罗门仙人而遭诅咒,导致其统率的诸天神陷入虚弱、难以抵抗强大的阿修罗,最后不得不求助毗湿奴而搅拌乳海。毗湿奴让龙王婆苏吉(Vasuki,梵文वासुकि,IAST转写Vāsuki)缠绕在曼陀罗山(Mount Mnadara)上、自己化身巨龟俱利摩(Kurma,梵文कूर्म,IAST转写Kūrma)驮负山体,由天神与阿修罗分持婆苏吉头尾搅拌乳海。搅拌过程中,各类神祇灵宝诞生于乳海,其中就有巨象艾拉瓦塔和一群白象;其后,毗湿奴化身之一的普瑞图王(Prithu,梵文पृथु,IAST转写Pṛthu)将非凡绝伦的艾拉瓦塔确立为象群之王,并由因陀罗将艾拉瓦塔和这群白象收为了坐骑。

描绘搅拌乳海的绘画,约1870年。画面中央为端坐于曼陀罗山上的毗湿奴,山上缠绕着那伽龙王婆苏吉,山下海中依稀可见巨龟俱利摩;画面两侧为持握蛇尾的88位天神和持握蛇头的92名阿修罗。海面上是各种诞生于搅拌过程中的事物,画面最上端的白象即为艾拉瓦塔

但是,这一时期的艾拉瓦塔并无固定的形象。如同婆罗门教其他神祇的多变特征一样,“六牙”仅仅只是艾拉瓦塔各种形象要素中并不太突出的一种。一方面,部分神话说法中因陀罗拿去当坐骑的不是“一头”、而是“一群”白象,因此严格来说,不一定所有因陀罗造像骑着的都是艾拉瓦塔,出于概括性处理的考量,一些造像也不会特地强调艾拉瓦塔本身的特异性,仅仅制作出象的特征,加上因陀罗本身的要素(金刚杵),就能够让人认出造像反映的神祇是谁;另一方面,南亚地区错综复杂的宗教各有其崇拜和理论体系,在不同宗教、不同区域、乃至不同时期,“坐骑”这种相对不是最首要特征的要素往往呈现变幻多端的特点,这一趋势又随着宗教传播到东南亚等地而变得更为复杂——反映在艾拉瓦塔身上,就在于其造像不仅有一头二牙三头六牙,还时常有五头十牙,甚至还出现33头66牙这种极不常见的奇异造型。如下面一张现藏于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的17世纪晚期耆那教绘画中,艾拉瓦塔就被刻画为五头十牙的白象;而在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地,艾拉瓦塔大多以三头六牙形象出现,同时还拥有了一个新的名称:伊拉旺(Erawan/ เอราวัณ)。

描绘搅拌乳海的插画,约19世纪。图中上半部分为各种诞生于乳海的产物,艾拉瓦塔被画成长有五个象头的白象
描绘因陀罗与妻子舍脂(Shachi,梵文शची,IAST转写Śacī)坐在艾拉瓦塔背上的耆那教绘画,约1670-1680,原件发掘于印度拉贾斯坦邦(Rajasthan),现藏于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这幅画里的艾拉瓦塔也是五头十牙造型


泰王拉玛四世(King Rama IV,1804-1868)时期的泰国王室标准旗帜(Royal Standard of Thailand / ธงมหาราช/ Thong Maharat)。拉玛四世最早制订了泰国王室的用旗标准,当国王离开时,王宫内便会挂起画有三头六牙白象的红底旗帜(泰国以空旗杆为不吉)
1952-1975年间的老挝旗帜,同样画有三头六牙的艾拉瓦塔形象
柬埔寨女王宫(Banteay Srei)的因陀罗骑艾拉瓦塔浮雕
泰国曼谷黎明寺(Wat Arun,别称郑王庙、晓庙)主塔上的因陀罗和三头六牙艾拉瓦塔像
泰国清迈的伊拉旺雕像。在泰国和老挝,艾拉瓦塔有“伊拉旺”的别称,被认为与老挝历史上第一个政权·兰沧王国(也称澜沧,1353-1707)有渊源,后者之名“兰沧”一说意为“数以万计的大象”;伊拉旺通常为三头六牙、但也有极少数是33头造型,这种特殊造像在印度不曾出现

标签众多、形象不一的艾拉瓦塔正式被定格为“六牙象”,是在佛教形成并吸纳其他南亚宗教的过程中确立下来的。在这一过程中,艾拉瓦塔本身的一系列神妙能力被抹去,成为了一个仅具有装饰性的象征意义更大的“符号”——“六牙白象”。佛教将白象视作兼具大威德与慈悲心的神圣动物,是佛与菩萨慈悲度世、以威德震慑不礼之徒的功德的彰显。据三国时期迁居吴国的胡僧支谦所译记载释迦牟尼事迹的《太子瑞应本起经》,佛陀从兜率天降临人世、以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达多身份诞生之时,王子之母摩耶夫人(摩诃摩耶)就梦见一头白象从自己右胁处进入体内,询问巫师后得知此乃怀有圣子之兆(*注2)。此后,白象便成为佛或菩萨的象征,唐代玄奘所译《异部宗轮论》就说“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一切菩萨出母胎时,皆从右胁”,将白象作为圣者(或是佛陀本人)的隐喻

实际上,《太子瑞应本起经》中的这个故事并未结束。支谦之后,另有一西域僧来吴建寺译经,因其出身康居,单名“会”,故称其为“康僧会”;康僧会所译《六度集经》中记载了佛教各种神佛的本生故事,其中有篇“象王本生”,记载了释迦牟尼前世尚为菩萨时化身六牙象王的故事。此故事在后秦鸠摩罗什《大庄严经论》中也有提及,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佛陀化身白象投胎为乔达摩·悉达多的前因。

这个故事说,佛陀还是菩萨时,曾化作一头统领500头大象的六牙象王(《大庄严经论》将其描述为“其色犹如月,六牙从口出”),有两名象妻。有次象王从水中采得一朵华美异常的莲花,将其赠给嫡妻(正妻),引起小妻(侧室)的贪嫉。小象妻遂许下毒誓要谋害象王,之后投胎为一名才色兼备的女子,被一名君王娉为夫人,后者对其言听必从。于是,女子趁机说自己梦见六牙象,如果不能得到六牙象的象牙作为首饰就将死去;国王便找来猎人,按照女子所说,披着袈裟、手持毒箭射杀了象王。象王强忍剧痛询问猎人为何下此毒手,猎人娓娓道来,象王遂让猎人尽快将象牙取下,以免自己之后心生恶念、伤人性命;之后,失去象牙的象王担心自己的呻吟声会引来象群寻仇,于是强忍疼痛,待猎人走远后才痛呼出声、旋即毙命。最后,得到象王六牙的女子为恶念付出生命的代价,堕入地狱(*注3)。

由这个故事而起,“白象”的意象进一步进化为“六牙白象”,在原本“”意象所代表的“性善柔”、“有大势”两种品格上强化了象征纯洁无瑕、无漏无染的“白色”,并添加了代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心)的“六牙”。至此,六牙白象作为神佛崇高品格的彰显,成为佛教一众菩萨的标配随从。除了曾化身六牙象王的佛陀,最著名的骑乘六牙象者莫过于象征理行二德、在汉传佛教中地位崇高的普贤菩萨(Samantabhadra,梵文समन्तभद्र);《西游记》中狮驼岭三妖排第二的白象精,就是由普贤菩萨座下六牙白象所化。

普贤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的十方普贤菩萨鎏金巨像(位于峨眉山金顶),普贤菩萨身下即为六牙白象
普贤延命菩萨像,现藏于法国巴黎吉美美术馆。日本密宗将普贤菩萨与金刚萨埵视为同源存在,由金刚萨埵“金刚手菩萨”别称衍生出具有22只手的“普贤延命菩萨”,成为日本独有的普贤菩萨造像特征
普贤菩萨骑象像,日本国宝,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由于年代久远或造像姿势问题,这尊普贤菩萨骑着的白象没有象牙,但按照日本佛教惯例,普贤菩萨座下白象必定为六牙白象

此外,佛教的神佛中,有许多是直接从婆罗门教体系吸收移植而来,其中就有因陀罗“改头换面”、“改换门庭”的诸天护法之一·帝释天。不过,在以真言宗为主导的日本密宗体系中,帝释天早已不复婆罗门教时代的风光,不仅神格地位次于佛、菩萨乃至明王,其坐骑也多被描绘为普通白象,以便与和密宗之祖金刚萨埵(金刚手菩萨)同源的普贤菩萨骑乘的六牙白象区分开来(也有保留六牙白象特征的帝释天造像,但数量不多)。

帝释天骑象像,现藏于日本京都东寺讲堂。这尊最著名的帝释天像中,白象仅为普通的一头二牙白象,整体具有明显的密教风格

传承关系:太原雪斋-今川义元

游戏中六牙象被设定为属性,是因为其在神话中最初的主人——因陀罗,在吠陀时代是司掌战争、雷电、风暴、降水和河流的神祇。尽管其至高神地位在婆罗门教兴起后被三相神取代而不复存在,但“雷神”、“军神”和“神王”身份得到保留,并被后来的佛教所吸收;帝释天用作武器的金刚杵就如同希腊神话中宙斯的霹雳,被认为是对雷电现象的宗教化和艺术化加工产物。而这个守护灵最初为太原雪斋所有,是以六牙象之主(帝释天、文殊菩萨)在佛教中多为护持正法的守护神,对应太原雪斋以一介僧人之姿成为今川家宰相、助今川义元成就霸道的经历。

太原雪斋(1496-1555),本名不详,曾用名九英承菊、太原崇孚,临济宗僧侣、今川家臣,被后世称作“黑衣宰相”(黒衣の宰相)。

太原雪斋之父为庵原城主庵原左卫门尉政盛,其母则为兴津横山城主兴津正信之女。庵原、兴津皆是今川氏谱代重臣,身为两家重臣之后的雪斋自然在主家有特殊的地位——当然,这是后话;自幼被送往骏河善得院的雪斋可能未曾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主家今川氏当主的导师和军师,更想不到未来的自己会一手缔结今川氏的鼎盛。

永正六年(1509),年14岁的雪斋拜京都建仁寺的常庵龙崇为师,正式拜入临济宗门下,法号九英承菊。大永二年(1522),在今川氏当主今川氏亲的征召下,承菊返回骏河善得院,负责担任氏亲三男·芳菊丸的导师和监护人,并在享禄三年(1530)携芳菊丸前往京都建仁寺,在恩师常庵龙崇处为芳菊丸举办得度仪式、为后者授法号“承芳”;天文二年(1533),二人再次前往京都,并往京都妙心寺修行,承芳在此期间获得“栴岳”道号,从此称“栴岳承芳”。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天文五年(1536)时任家督今川氏辉急逝之时。由于今川氏辉无嗣,原本当主之位应由其二弟彦五郎继承。但彦五郎在氏辉去世当日亦去世,家督之争遂围绕氏辉另外两个弟弟——玄广惠探栴岳承芳展开。当时已改称“太原雪斋”的承菊作为承芳的军师,火速拉拢一众重臣,针对玄广惠探方的攻袭展开反击,最后成功让栴岳承芳继承家督之位,是为“花仓之乱”。

还俗即位的承芳改名“今川义元”,对一直不离不弃的雪斋信赖无比,将其任命为政军等领域的最高顾问,家中大小事务方针悉数加以咨询。由此,太原雪斋开始在今川家政坛上纵横帷幄,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他先是主导了今川氏与甲斐武田氏的联姻,促成义元迎武田信虎长女(定惠院)为正室、信虎嫡子晴信(后来的武田信玄)娶今川氏远亲三条之方为正室,从而结成甲骏同盟;其后,又借松平氏当主松平广忠求援之际加紧对尾张织田信秀(信长之父)的攻势,于天文十八年(1549)俘虏信秀庶子织田信广,迫使信秀将此前从今川家夺走的人质·松平竹千代(后来的德川家康)交换信广、退出西三河,从而让今川氏在强化对松平氏控制力的同时获取了对西三河的支配权,实际上就将今川领地扩大到骏河、远江、三河三国大小;

天正二十二年(1553),在雪斋的辅佐下,今川义元在今川氏原有分国法《今川假名目录》(今川仮名目録)基础上增设21条新律令(仮名目録追加21条),确立了以临济宗为中心的寺社统制制度保护商人的重商政策注重汉文书籍印制的文化政策等一系列法度,将骏河今川氏的统治推往巅峰极盛,并在次年(1554)与甲斐武田氏、相模后北条氏在骏河善得院缔结同盟,形成甲相骏三国同盟,为今川氏进一步扩大势力、乃至问鼎天下稳固了局势。可以说,今川义元“东海道第一大名”的赫赫威名,很大程度上都仰仗于太原雪斋在背后不动声色的运筹帷幄和经营调略。

《今川假名目录》,现藏明治大学博物馆

弘治元年(1555),太原雪斋圆寂于骏河长庆寺,年60岁,获赐谥号“宝珠护国禅师”。就在雪斋去世五年后,失去得力军师的今川义元在尾张侵攻过程中被织田信长截杀于桶狭间,就此终结今川氏的辉煌;之后,今川氏山河日下,迅速没落,成为织田信长腾飞道路的第一块垫脚石。

后世对雪斋先行离世之憾一直有各种遐想,认为“若太原雪斋未死,义元殒命桶狭间一事或许可能避免”,就雪斋的神谋鬼算来看,或许确有这个可能;但今川氏过于仰仗一个太原雪斋,世上却只可能有一个雪斋。这位被《今川氏分限帐》直接以“执权”相称的名臣是如此全能,以至于《甲阳军鉴》称“今川家万事,尽由雪斋断”;后来德川家康也认为,正是因为今川义元万事只听从雪斋意见、轻视今川家传统的家老合议制,雪斋死后今川家便无人可用,最终加速了今川氏的衰颓——这一雪斋自己穷尽机关也难料到的结局,或许就是绝世鬼才军师的悲哀。

《今川氏分限帐》,江户时代,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今川氏分限帐》,其正式名称为“骏河国今川家诸家中分限帐”,是记录今川氏家臣领地、俸禄、官职情况的文本。其首页开篇介绍“骏远三并尾张半国之大主”今川义元后,紧接着就记录了“执权职”太原雪斋(红框处)。“执权”是镰仓幕府时期辅佐将军的佐政要员,其后被北条氏代代把持,成为幕府实际掌权者和日本实质统治者(得宗专制);《今川氏分限帐》在强调义元为源氏嫡流的同时称雪斋为“执权”,毫无疑问是肯定了太原雪斋作为今川氏兴盛的首功之臣身份

“诛杀血浓于水的兄长,登上的当家宝座如梦似幻。”

对应事件:花仓之乱

文明八年(1476),今川氏第8代当主今川义忠在远江国死于一揆,于今川家内部引发家督继承之争。在义忠的舅子(正室北川殿的兄弟)·伊势盛时(后来的北条早云)的介入下,今川家于长享元年(1487)以今川氏亲为当主,这才平息家中骚动。有此前车之鉴,今川氏亲试图强化当主的宗主权,力图消除可能造成继承人问题的因素,制定了战国时期最早的家中法度及分国法《今川假名目录》,将嫡子龙王丸(后来的今川氏辉)钦定为下任家督,并将出身今川重臣家门的太原雪斋从京都召回,令其担任三男芳菊丸的导师——但氏亲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这一举措为将来埋下了另一场内乱的祸根。

大永六年(1526),今川氏亲去世,嫡子氏辉顺利即位为当主。氏辉在位时一片风平浪静,但其没有子嗣,遂依照继承法将弟弟彦五郎指定为下任当主;可就在天文五年的三月十七日(1536年4月7日),氏辉及彦五郎一同去世,家主之位虚悬,再次引爆御家骚动。当时,氏亲正室、氏辉之母寿桂尼拥立业已出家的儿子栴岳承芳,得到承芳之师太原雪斋和一众重臣的支持;而同属今川氏一门众的福岛氏意欲以外戚身份干政(远江高天神城主福岛越前守的女儿为氏亲侧室),拥立具有福岛氏血缘的氏亲侧室之子玄广惠探

双方的斗争以寿桂尼劝说福岛越前守失败而起,随后惠探派于久能城起兵,进攻骏河国府中(即骏府)的今川馆,遭守军顽抗而失败,之后退守方之上城花仓城;承芳派则从相模国后北条氏获得援军,对方之上城和花仓城展开猛攻,最后攻破惠探所在的花仓城,惠探被迫逃亡濑户谷的普门寺,于该地自戕,围绕今川家督展开的争端最后以承芳获胜、以“今川义元”之名成为骏河今川氏第11代当主而告终。

义元在六牙象分灵时说的“诛杀兄长”,自然是指讨伐异母庶兄玄广惠探一事;但有研究者结合花仓之乱的结果、针对今川氏辉和今川彦五郎的离奇去世而提出质疑,认为二人在同一天去世有可能是太原雪斋的手笔,后者为拥立承芳成为家主而毒杀时任当主及第一顺位继承人,并利用承芳与二人同父同母这一点,将在今川家中地位崇高的主母寿桂尼拉为盟友——这一点和义元分灵时刻意强调的“血浓于水”,以及其带上乌帽子时背后目露凶光的六牙象都有些许关联;但光荣是否采用了这一说法、采取了多少,游戏内没有更多的表露,也就自然难以断言。

花仓之乱人物关系示意图。划线为当时已去世者,红色人名为本次骚动的核心人物

“造就‘骏远三’繁荣昌盛的肥沃土地,在吾亡故之后,终会成为盟友的必争之地吧。”

对应事件:“东海道第一大名”、甲相骏三国同盟、骏河侵攻

今川氏为源氏出身,与足利将军家有亲缘关系,具有世袭罔替骏河守护使用将军家二引两家纹继任将军之位的特权(*注4),其迁往骏河国后的骏河今川氏第5代当主今川范忠(1408-1461?)更因在永享之乱中对幕府忠心不二出力良多而得到“副将军”之称,今川氏也因范忠之功而有“天下一苗字”(足利将军家和今川氏本家以外者不可使用“今川”苗字)的特殊待遇。

足利氏家纹“足利二つ引両”。引两纹据说与阵幕或盾的图案有关,也有引两纹实为龙的抽象化的说法

从室町初期骏河今川氏第二代开始,今川氏势力由骏河一国向远江国扩张,不仅今川贞世(今川了范)及其弟今川仲秋均任远江国半国守护、二人共统远江,还形成以今川贞世为开祖的分家·远江今川氏。但远江今川氏对远江国的控制力并不强,作为本家的骏河今川氏遂有吞并远江之心,在第9代当主今川氏亲时期成功将世敌斯波氏从远江驱逐,得到远江一国守护的官职,成为跨据两国的豪强。

花仓之乱后,解决家中争端的今川义元窥伺三河国,但其与邻居甲斐武田氏和相模后北条氏的关系并不稳定。当初在太原雪斋等人谋划下,义元借助祖上有姻亲关系的后北条氏之力夺得家督之位,但其即位后,为改善与甲斐武田氏的关系而迎娶武田信虎之女为正室(定惠院),缔结甲骏同盟,因而和与武田氏敌对的后北条氏关系恶化,双方围绕富士川以东地带的从属问题展开断续长达八年的战争(三次河东之乱)。之后在甲斐武田氏新家督武田晴信信玄)的仲裁下,今川氏与后北条氏重新结盟;后来在太原雪斋的撮合下,今川、武田、北条三方当主在骏河国善得院善德寺)会晤,约定将今川义元之女岭松院嫁给武田信玄嫡子武田义信(1552年)、武田信玄之女黄梅院嫁给北条氏康嫡子北条氏政(1553年)、北条氏康之女早川殿嫁给今川义元嫡子今川氏真(1554年),从而以姻亲形式确立了甲相骏三方同盟

早川殿及今川氏真像,此为两幅画像,现为美国私人收藏

有了三国同盟的保障,今川义元开始放手进一步扩张。他先是将势力延伸至孱弱的松平氏掌控的三河国,主导了松平氏与今川氏重臣·今川关口家(即今川刑部大辅家,也是今川氏分家之一)的联姻(松平元康和筑山殿),纳松平氏为附庸,其后与尾张织田氏对峙,通过安城合战小豆坂合战等一系列战事,将织田氏的势力逐出三河国,甚至将尾张部分领地纳入治下,今川义元因此成为了骏河远江三河三国和尾张半国的支配者,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海道第一大名”(海道一の弓取り)。

小豆坂合战古战场,位于今爱知县冈崎市
《太平记英勇传 稻川治部太夫源义基》,歌川国芳作。“稻川义基”是“今川义元”(いまがわよしもと)的同音汉字,“治部太夫”指今川义元的官职治部大辅

但一切都在永禄三年(1560)五月十九日的那个雨夜烟消云散。义元在桶狭间身死后,继任的氏真在气概和手腕上逊于其父,在松平元康于冈崎城自立后派军讨伐,却被松平军大败而丧失对三河国的支配权。其后,由于武田义信谋反事件以及义信之死,武田信玄改立四子诹访胜赖(后来的武田胜赖)为继承人、并迎织田信长养女为胜赖妻室,缔结甲尾同盟,从而站在了原盟友今川氏的对立面。永禄十一年(1568),武田信玄与德川家康达成同盟,共同进攻今川家的核心领地骏河国,是为“骏河侵攻”;听闻女婿被盟友欺凌的北条氏康怒而出兵援助女婿氏真,从而使今川义元时代缔结的三国同盟在仅14年(1554-1568)后就彻底破裂。同年,德川家康以保住今川氏真性命为条件,攻入了氏真在远江国最后的据点挂川城,氏真随挂川城主朝比奈泰朝一同前往相模,接受后北条氏庇护,就此标志骏河今川氏基业的毁灭(*注5)。

桶狭间之战古战场,位于今爱知县丰明市

*注1:弗栗多的具体身份在不同时期说法中存在差异。以《梨俱吠陀》为代表的吠陀时代神话称其为巨大的那伽或阿修罗,也有其属于阿修罗、但造型是三头巨龙的说法;《往世书》中则将其说成是魔王;婆罗门教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则有两种说法,第一种称因陀罗杀死了锻造与工匠之神陀湿多的儿子,后者出于愤怒而创造弗栗多、意欲为子寻仇,第二种则说弗栗多是一个堕落的毗湿奴信徒,死后复活为阿修罗、抛弃信仰,向诸天神开战。

*注2:《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一:“菩萨初下。化乘白象。冠日之精。因母昼寝。而示梦焉。从右胁入。夫人梦寤。自知身重。王即召问太卜。占其所梦。卦曰。道德所归。世蒙其福。必怀圣子。菩萨在胎。清净无有臭秽……到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时。化从右胁生堕地。即行七步。举右手住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

*注3:《六度集经卷第四·戒度无极第二凡十五章·二十八》:“昔者菩萨。身为象王。其心弘远。照知有佛有法有比丘僧。常三自归。每以普慈拯济众生。誓愿得佛当度一切。从五百象。时有两妻。象王于水中得一莲华。厥色甚妙。以惠嫡妻。嫡妻得华。欣怿曰。冰寒尤甚。何缘有斯华乎。小妻贪嫉。恚而誓曰。会以重毒鸩杀汝矣。结气而殒。魂灵感化为四姓女。颜华绝人。智意流通。博识古今。仰观天文。明时盛衰。王闻若兹。娉为夫人。至即陈治国之政义合忠臣。王悦而敬之。每言辄从。夫人曰。吾梦睹六牙之象。心欲其牙以为佩几王不致之。吾即死矣。王曰。无妖言也。人闻笑尔。夫人言。相属心生忧结。王请议臣四人。自云己梦。曰古今有斯象乎。一臣对曰。无有之也。一臣曰。王不梦也。一臣曰。尝闻有之。所在弥远。一臣曰。若能致之。帝释今翔于兹矣。四臣即召四方射师问之。南方师曰。吾亡父常云。有之。然远难致。臣上闻云。斯人知之。王即现之。夫人曰。汝直南行三千里。得山入山行二日许。即至象所在也。道边作坑。除尔须发着沙门服。于坑中射之。截取其牙。将二牙来。师如命行。之象游处。先射象。着法服持钵。于坑中止住。象王见沙门。即低头言。和南道士。将以何事贼吾躯命。曰欲得汝牙。象曰。吾痛难忍。疾取牙去。无乱吾心令恶念生也。志念恶者死入太山、饿鬼、畜生道中。夫怀忍行慈。恶来善往。菩萨之上行也。正使俎骨脯肉。终不违斯行也。修斯行者死辄上天。疾得灭度矣。人即截牙。象曰。道士当却行。无令群象寻足迹也。象适人去远。其痛难忍。躃地大呼。奄忽而死。即生天上。群象四来。咸曰。何人杀吾王者。行索不得。还守王哀号。师以牙还。王睹象牙心即恸怖。夫人以牙着手中。适欲视之。雷电霹雳椎之。吐血死入地狱。佛告诸沙门。尔时象王者我身是也。大妇者求夷是。猎者调达是。小夫人者好首是。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

*注4:室町幕府建立后,足利将军家将同族中的吉良氏涉川氏石桥氏提升为与管领职务同规格的地位,规定此三家具有征夷大将军的继承权,故此三家被称为“御一家”或“足利御三家”。今川氏为吉良氏的分家,世代担任骏河守护一职,但在足利将军家和吉良氏血脉断绝的情况下,具备优先继承将军之位的权力,故有“御所(足利将军家)が絶えなば吉良が継ぎ、吉良が絶えなば今川が継ぐ”的说法。

*注5:严格来说,骏河今川氏1568年就宣告灭亡,但今川氏的历史仍在延续。今川氏真后来活着看到了甲斐武田氏的灭亡,和正室早川殿一同活到江户初期(氏真于庆长十九年/1615年去世,早川殿于庆长十八年/1613年去世)。德川家康也确实履行了自己当初的诺言,先是在天正四年(1576)任命氏真为牧野城主,氏真落发出家前往京都修习和歌后,又和丰臣秀吉一同庇护氏真;江户幕府建立后,家康又将今川氏真送往品川城安置,赐予500石俸禄并尊为“品川殿”。氏真的嫡孙今川直房后来成为幕府的高家旗本(高家为担任司仪等职务的幕府官职),直房这一支即是所谓“高家今川氏”,将今川氏一直延续到明治二十年(1887)、共23代当主才因绝嗣而宣告终结。


《仁王》系列全守护灵出典及人物履历百科:六牙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