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兴趣酝酿期的破壳原理——学习悦三视角里如何悦?

2023-10-09 22:26 作者:妙面包爸AI发烧友  | 我要投稿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

大家一般都以为做任何事情主要是靠责任感和义务感来坚持做才成功的。其实并不是。

爱因斯坦指出,责任感在成功的因素占比,要远低于热爱。爱因斯坦还说,“只有”热爱。强调热爱的霸主和唯一的地位。“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是弥天大谎!

中国著名学问家和改革家梁启超先生也说“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我的人生观拿趣味做根抵。”梁启超把趣味当作根底,就是基础的意思。

参见文章:

梁启超:教育要单讲兴趣!

兴趣在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源动力。为何兴趣这么重要呢?

从三视角来说,兴趣是动力位。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个“习”,是“实践”的意思。这个“说”,通“悦”,是快乐的意思。


通过“悦”的“激励”,推动“习”的“实践”,从而来达到“学”的“目标”。所以,悦,也就是兴趣,是行动之车的加油站。学习工作和生活如果没有兴趣,就好像车没有了油。

正如梁启超先生生动地描述那样:“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

这就是兴趣的动力性。

学习悦的三视角原理,具体参考文章:

我学英语根本不用坚持,因为好快乐!——学习悦三视角研究

有了兴趣,做什么事情都会变成更轻松、更主动和更有意义。但是如果对一个事情没有兴趣怎么办呢?兴趣是培养出来的。这说明兴趣并不是先天注定的,后天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流程,人类几乎可以对任何事物产生一定程度的兴趣。这就是兴趣的可塑性。湖南人喜欢吃湖南菜,东北人喜欢吃东北菜,广东人喜欢吃广东菜。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习惯、体验和适应的结果。这充分证明了兴趣的可塑性。
所以,千万不要有“兴趣固化的思维”(fixed mindset)。首先,不要把“自己对它不感兴趣”当作一种理所当然甚至自以为傲的事情。比如,我和同学们谈到用英文电影来学英文时,少数学生会振振有词地说:“我不喜欢看电影,中文英文都不喜欢。”不喜欢电影,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审美能力残障的表现。因为作为戏剧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电影是最容易产生兴趣的。如果对电影都不感兴趣,我不知道这样的人对文学怎么能感兴趣,对艺术怎么能感兴趣。你也许可以说“我最近没有太多时间看电影”。但是你永远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对电影不感兴趣。”就好像你可以说最近没有时间看风景,但是却不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眼瞎看不见一样。
其次,不要把“我对它现在不感兴趣“当作”我永远不会对它感兴趣“。因为未来的事情,谁也讲不清。妙爸是湖南人,一直只喜欢吃湖南菜。来到广东工作时,我对榴莲和菠萝蜜非常厌恶,觉得吃起来很恶心,也不喜欢吃广东菜。但是尝试去吃了之后,慢慢发现也非常好吃。你不要说“我不喜欢它”,绝大部分情况是你“根本没有尝试过”或者“还没有适应”。正因为兴趣具有动力性,所以投资兴趣的培养是具有高回报率的。妙爸一开始对很多事情都不感兴趣。比如我不喜欢看哲学书,不喜欢看科学书,不喜欢学英语,不喜欢写作,不喜欢数学。不喜欢锻炼肌肉。但我知道这些东西很有必要和价值。我又知道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就开始投资“兴趣培养”。妙爸这是懒吗?不是的。
很多人是战术上勤奋但战略上无比懒惰。天天做机械重复的事情。这些人不般都不会主动培养兴趣,而是怀揣非常贫乏可怜的一点点兴趣甚至是极强厌恶去做事,非常分裂、非常挣扎和非常痛苦,最后放弃。但是妙爸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首先找足够的动力。就好像开长途车,首先去找加油站,并随时补充燃料。一找到兴趣的燃料,劳动之车又可以往前行驶几百公里。兴趣本身像存款一样,又会产生新的兴趣,是有很强的复利效应的。这不是非常具备低成本和高收益的投资价值吗?
这就是兴趣的高回报原理。这些兴趣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妙爸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很多人只把强迫自己干事情当作勤奋,却不把努力培养兴趣再让兴趣驱动做事当作勤奋,这本身就是一种无知和愚昧。
妙爸抓住目标不放,但又不是傻干,而是找方法,同时提兴趣。抓目标,找方法,提兴趣。这又是一个三视角。这三个视角都抓住了,才是真正的勤奋。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兴趣具有一定的酝酿期。
这就是兴趣的酝酿性原理。你之所以对某些很多人都感兴趣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往往是因为你没有度过兴趣培养的酝酿期。就好像任何水果都有果壳或果皮一样。你最先接触到的,往往是味道不太好或者不能吃的部分。比如橘子皮和核桃壳。

比如妙爸对篮球最感兴趣,是因为从小接触篮球,早已经将篮球的果壳打开过尝到里面的美味了。但是妙爸对足球相对就没有那么感兴趣。对足球还不感兴趣,这是因为我还没有打开过足球的兴趣之壳。对某个东西不感兴趣,往往是因为没有找到对这个东西“打开的方式”。直到我开始研究足球和篮球的过人技术、篮球射门和足球投篮的相同之处时,发现是非常类似的。对足球的兴趣之壳又打开了一些。前段时间我和妙爸三视角学园研究员冰王子10号(罗较)一起研究足球颠球的方法后,我对足球的兴趣又破壳了很多。参考:
如何快速学会颠球?颠球三视角研究——研究员群星闪耀计划(一)
这就是兴趣的破壳原理。妙爸在研究英文刷剧时就发现,一般电影或电视,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的,基本上都要观看10分钟以后才能发生兴趣。而一旦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不可自拔想继续看下去的冲动。小说也是如此。
兴趣酝酿期分为“破壳期”和“吃肉期”两个阶段。当你在打破果壳之前,需要的耐心,此时不仅没有美味,还要付出耐心。如果对产生兴趣没有信心,你就很容易放弃了。这个阶段,妙爸称为“破壳期”。破壳后,我们就可以马上吃到美味的果肉,这个阶段,妙爸称为“”吃肉期“。
不同的东西的破壳难度不同。就好像水果里,核桃壳比橘子皮要难破,橘子皮要比苹果皮难破,苹果皮比葡萄皮难破。而在影视节目里,影视剧的破壳难度一般最低,娱乐秀的破壳难度要高不少,而纪录片的破壳难度是最高的。
同样是英文版的影视剧,我们对韩国、日本、泰国等东亚区的英文版剧容易感兴趣,对欧美的英文版剧感兴趣就难不少。破壳时,我们尽量“一开始要先挑软柿子捏”。先挑最容易兴趣破壳的。然后再慢慢升级难度。破壳时,如果我们能使用一些工具和措施来减低破壳难度,就更容易感兴趣。
减少成本尽快吃到肉,而不是把时间精力信心全部浪费在壳上,这就是破壳难度降低原理。比如,我们踢足球和打排球,直接参加一场比赛,就很容易产生兴趣。苹果好不好吃,要亲自尝一口。又比如,妙爸学习TED的视频,来学习全世界最顶尖的思想家、工程师和艺术家的分享。但是我还是坚持不下来每天听TED。为什么呢?因为我不适应。我还不适应使用TED来听讲座,我还不适应用英文来听讲座。虽然全英文的讲座,妙爸基本上都能听懂读懂,但是比起中文的讲座,妙爸听中文的会更轻松。所以,妙爸采取了破壳难度降低原理。我先直接采用中文字幕来看TED的各种我感兴趣的讲座。因为即使是用中文看讲座,我的兴趣也不如用英文来看电影电视剧。所以我的问题不是看不懂听不懂,而是不太适应和兴趣不强。我直接采用中文字幕来看TED,而且看完视频后我并没有再用英文字幕再看一次讲座。就是我的目的是将因为语言造成的障碍消除。这是降低破壳难度的一个具体做法。
在产生兴趣时,我要看几十个全中文字幕的TED视频。单单关注讲座的内容,而目的不是去学语言。直到我对TED产生适应性、好感和吸引力为止。我就可以慢慢加入全英文字幕的观看。
妙爸从对全英文影视不感冒到感兴趣,也经历这样的破壳过程。妙爸小时候看了不少好莱坞经典电影。比如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系列和施瓦辛格《终结者》电影等。这个时候我是看完全中文字幕的。先不管语言,对英语电影感兴趣。后面,我慢慢提高难度,把中文字幕换成了英文字幕,再加上随时查词。通过一段时间适应,最后完全喜欢上了看全英文影视剧。
参考:把一部英文电影看100遍能学好英语吗?-从三视角分析此问题英语是一门外语,就像核桃壳一样硬。用核桃来做类比是很贴切的。

这就是避开了核桃的壳,尽快吃到果肉,再慢慢学会开壳的策略。这就是妙爸所发现的得意忘形生欲的三视角原理。形是果壳,意是果肉,欲是食欲。妙爸后面会对这个三视角进行详细介绍。
我们常常忘记了初衷是吃肉,而累死在了开壳的路上。就导致对很多本应该兴趣盎然的东西毫无兴趣。中文往往是一个打开果壳的利器。我们在学外语时要善于利用。熟悉和已经感兴趣的事物,是打开不熟悉和不太感兴趣的事物的利器,也要善于利用。
希望今天讨论的东西诸君有所启发。


兴趣酝酿期的破壳原理——学习悦三视角里如何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