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舜先生传

王绍舜(1925—1982),又名文清等,台州温岭人。十二岁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参加过“戏改”,对戏曲艺术发生浓厚兴趣,于1953年至1954年间,据曹雪芹《红楼梦》相关情节改编成越剧《晴文之死》寄给“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即现在的“上海越剧院”),剧团一致看好此剧,随即请他到上海加工,并安排名角王文娟饰演晴雯,陆锦花饰演宝玉,于1955年首演于长江剧场,影响颇大。因此,剧团打算留下王绍舜作为本团编剧人员。后因他患有肺结核,医院检查通不过而惜罢。为表示对他的感谢与同情,赠其重金,以作为剧本报酬。《晴雯之死》在上海打响后,振动了浙江戏曲界,是年秋,浙江省文化局即将王绍舜与创作《五姑娘》的嘉兴顾锡东同时调入省剧目组工作,与原有成员刘甦、陈静、贝庚、金松、任贤璋等剧作家共事。从此,王绍舜成为专业作家,寓居杭州武林路武林邨在达26年,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 这一时期,王绍舜受宠若惊,他首先将《晴雯之死》再作加工,交浙江越剧团演出。由名角张茵饰演晴雯,姚桂芳饰演贾宝玉,丁秀花饰王夫人。王瑷、卢炳容、裘云飞分别担任导演、作曲与舞美。演出后, 一炮打响,成为张茵的代表作。其中“晴雯补裘”一出,演怡红院被抄检,宝玉的雀金裘被烧了一个洞,病榻上的晴雯强打精神边补边所唱“慢拈针,缓引线,一针针把破绽掩盖,为着你粗心二爷,苦了我有病奴才”一曲,传唱至今,令人不忘。这段唱腔已灌了唱片,收入《中国越剧大考》中,每唱这一曲,即令人仿佛看见晴雯漏夜秉烛补裘时穿针拈线的情景。
1956年,王绍舜因工作积极并做出了成绩,被调入在省剧目组基础上建立的浙江省剧目创作整理委员会,宋云彬、黄源为正副主任,郑伯永等为秘书长。其工作主要是与顾锡东、金孝电、任贤璋等一起发动各地市文化部门、专业剧团挖掘和记录传统剧目,并选送剧目参加1957年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 然而,好景不长,因风波影响,剧目创作整理委员会解散。王绍舜因身体难以支持而退职养病。这时,他的退职费已用光,上海越剧院给他的那笔丰厚的《晴雯之死》稿酬也早已花尽。为了糊口,他去找任时省文化局副局长许钦文请求帮助,进杭州市文学研究所工作,与宋宝罗、陈大濩、汤学楚等从事剧本创作。他创作的现代戏《春到草原》,由浙江越剧二团演出,因而被该团聘为特约编剧。此外还参与所里组织的移植及改编越剧《白少金浪》《桃花扇》,滑稽戏《愉快的星期天》,杭剧《李慧娘》《雪里红梅》等工作,并在《杭州日报》发表《越剧小史》等评论文章。不久,因机构紧缩,杭州市文学研究所被撤消。王绍舜又没有了生活来源,无奈只好再找许钦文请求帮助。到省文化局戏剧处作临时工,从事编辑《浙江省传统剧目汇编》工作。这是省文化局戏剧处与省剧协合编的一套丛书,入选的剧目,均系老艺人口述记录本或手抄藏本。分油印与铅印两种,油印本比较简单,只需将全省各地方剧种老艺人口述的传统剧目记录本,经过筛选,择选优秀者原封不动地采用腊纸刻印,体例包括口述者、整理者姓名及脚本全文,以供研究参考。铅印本则需另加剧种简介、剧目提要、音乐曲牌等。王绍舜的工作,主要是通读剧本并摘录,择定优秀者,为入选刻印作准备。 前者已完成120辑,合计200多个剧目,包括婺剧、温州乱弹、和剧、越剧、绍剧、新昌凋腔、睦剧、苏剧等。后者合计23辑,其中婺剧11辑,52个;绍剧11辑,选剧54个;姚剧2辑,选剧22个,合计128个剧目。如今,他生前所编《浙江省传统剧目汇编》未完成部分正由我继续完成,目前已完成《温州传统戏曲剧目集成·瓯剧》第1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另有数集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王绍舜多才多艺,在创作戏曲剧本的同时,还钻研古琴艺术与歌剧,用古琴曲与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合谱,注以琵琶指法,创作了大型歌剧《蔡文姬》。 令人遗憾的是,长年的劳累,促使他的肺结核病恶化,直至卧床不起。1981年5月,由他的胞妹接回温岭老家时,仍依依不舍地重复一再说过的那句话:“我丢不下西子湖!”仅过半年,药石无灵,这位终生不娶、专注于文艺创作与研究的艺术家,于1982年初与世长辞,享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