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西方美术史串讲 上

文案:40分钟串讲一下国外美术史的基础知识点,所谓外国美术史,其实是很局限的欧洲美术史,我们将按时间顺序串讲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中世纪的拜占庭艺术、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理性恢复的新古典主义时期,以及印象主义的开端。
中国美术史偏向于平面的绘画和书法,如果要讲外国美术史就不得不讲它的雕塑和建筑。
目前发现最早的绘画、建筑和雕塑分别是,拉斯科和阿尔塔米拉黑暗的洞穴里,一万多年前冰河时期的人类画在墙壁上的野牛。土耳其发现的在户外集会的哥贝克力石阵,而在更早的两万多年前,这个丰腴的人体雕塑被称为《沃伦多夫的维纳斯》 ,这三件最早的作品可以看出,对于力量、宗教和生殖的崇拜一直延续在人类的文化中。
《汉谟mo2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法典,它刻在高两米多的石柱上,所以又被称作石柱法,序言包括两种内容,一个是君权神授,一个是“使强者不凌弱”。
亚述浮雕是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战斗民族亚述人的作品,因为他们骁勇善战,所以浮雕内容包括征战、猎狮等主题。
古埃及的艺术和法老的死亡相关,安葬法老木乃伊的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后来国力衰弱法老死后就只能造崖墓了,像是哈特谢普苏女王陵墓,他们石棺画有鲜明的埃及特点,严格的等级、几何的构图、正面律技法画人相对完整的样子。雕塑方尖碑是对于太阳神的崇拜,太阳照在尖顶的时候会闪闪发光,它还可以用来看时间,原理同日晷gui3一样。
古希腊的艺术受两种文化影响,一种是克里特文化,代表作有《女蛇神》,一种是迈锡尼文化,代表作有《狮门》。
希腊人建立了雅典、斯巴达等小城邦,他们追求民主自由,热爱知识,喜欢运动,所以他们的雕塑像《米洛青年像》、《断臂维纳斯》自信、健美、神情平和,身体的美是精神美最直观的体现。埃及喜欢恢弘的建筑和雕像,所以材料用的都是相对粗糙坚硬的矿石,希腊雕塑多是和真人的比例差不多,使用的材料是细腻的大理石,但是为什么后面又开始用青铜了呢?像《宙斯》、《驾战车者》、米隆的《掷铁饼者》原作都是青铜材质,因为两点,第一点:大理石一刀刻错了很难补救,而青铜在注模mu2前可以多次修改,第二点:雕塑家都在不停炫技让原本呆呆站立的雕塑,有运动的姿势,但是大理石承重能力不如青铜器省心。
古希腊雕塑最具代表性的是《拉奥孔》,拉奥孔察觉了木马计,试图阻止木马进入城中,违扭了雅典娜的旨意,雅典娜就放两条毒蛇去杀死他们父子三人。
胜利女神像,是为纪念军事胜利而创作,飞扬的两翼,展现出昂扬坚定的态度。
还有同样没了头的是雕塑《命运三女神》,三姐妹分别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
古希腊建筑的成熟标志是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这三种柱式系统的完善。
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以多立克柱式为基础,并结合爱奥尼式的元素,兼具刚劲和秀丽。
黄金分割率,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现的,比例在1:0.618的时候是最完美统一的。
罗马灭了希腊地理上这个国家,但是希腊的文化却没有消失,反倒同化着罗马,
罗马万神殿是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门口伫立着埃及的方尖碑,石柱融合了希腊不同风格的样式,也有创新使用拱的结构,上部形成半圆的结构,减少支撑柱使用,空间挑高且具有完整性,美国国会大厦建造灵感就是源自于它。
纪念君士坦丁大帝统一罗马帝国而建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会不会让你想起拿破仑在法国建的凯旋门,对了 因为模仿的就是它。
这里讲一下拜占庭艺术,拜占庭和罗马有什么关系呢?罗马太大了,于是皇帝决定把罗马分成两半,拜占庭是东罗马的首都,东罗马帝国也就称为拜占庭帝国,所以中世纪的拜占庭艺术就是东罗马的艺术。东罗马信仰基督教,之后的艺术中宗教题材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基督教开始合法化,信徒数量激增,他们集会的场所必须容纳很多人,于是发展出巴西利卡式会堂,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实用,会议厅和法庭也采用这种建筑风格。
圣索菲亚大教堂属于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巨型的圆顶,让建筑内部更宏大,但是这个圆顶不太结实,一地震就容易坏。
随着十字军东征带来的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哥特式的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广泛采用,尖拱、肋lei4拱、飞扶拱,使建筑形成了一种向上的动势,给人高耸挺拔之感,人抬头仰望时生出对神的无限敬畏。飞扶拱取代了墙壁的承重功能,墙壁用彩色玻璃做花窗,内部空间宽敞明亮,色彩斑斓,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是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中世纪后期,中产阶级和市民阶级随着商业贸易兴起,他们不满以宗教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开始改良宗教中不符合人性的地方。文艺复兴艺术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文艺复兴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它复兴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样式。二、宗教题材逐渐世俗化,用生活当中的人物去表现宗教题材。三、再次出现了裸体的形象,冲击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四、以写实为主,发展了透视学和人体解剖学。
文艺复兴我们要学习三个阶段:早期:佛罗伦萨画派、中期:文艺复兴三杰、晚期:威尼斯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的特点也就是文艺复兴的特点。乔托是最早一批以人体解剖学和空间透视法来处理画面的画家,代表作有《犹大之吻》、《哀悼基督》和《圣方济各之死》,他的作品比之前宗教的宏大主题多了人性的温暖,把宗教上的死亡转化成人类生活中会出现的情感,神的死亡像是亲人死亡,人们流露出悲伤的神情。
马萨乔发展了乔托的艺术技法,并且在画面中首次引用了灭点透视法,灭点,简单说在人眼来看火车铁轨平行的线在远处会形成一个点,一个消失的点,灭点透视法的出现使得油画突破了平面化的限制,开始变得具有立体空间感,代表作有《三位一体》,“灭点”放在了十字架的脚下。他是画坛的新星,蓝色是“炫富”的色彩,中世纪你看的画大面积蓝色,那就是很贵的订单。
与中国文人画陶冶情操,寄情山水的传统不同,西方的绘画一直都是接订单的职业画家,这就不得不提到文艺复兴最大的金主爸爸——美第奇家族,他们还开办了美第奇美术学院,美第奇家的墓是米开朗基罗雕的,结婚礼物是波提切利的《春》,
波提切利的很多作品取自于希腊神话,像《维纳斯的诞生》,肯定世俗的繁华与感官的享乐,洋溢着浪漫和喜悦。歪个楼,维纳斯是怎么诞生的呢?是她哥哥克洛诺斯把自己的父亲的隐晦器官,投入海中,维纳斯就从海的泡沫中诞生了。
这个时期的绘画材料还不是油画,主要是木板蛋彩画,盛行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用蛋液调和颜料绘成的画,画在表面敷有石膏的木板上,到16世纪后,逐渐被油画取代。
下面我们讲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达·芬奇是一个复合型天才、精通舞台布景、建筑、力学、绘画、解刨学,《人体比例标准图》就是他避开教会的禁令,解剖尸体所绘制的。《最后的晚餐》这张壁画原作现在非常斑驳,以对称的构图画了耶稣被出卖以后,与十二名弟子共进晚餐,耶稣向大家宣布“你们中有人出卖了我”之后众人的反应。《蒙娜丽莎》应该是世界上被复制最多的一张画了吧,有人说她神秘的微笑是最最伟大之处,有人说这张作品最应该被称道的是她的手,有人说这不过是法国艺术的广告效应,你觉得是为什么呢?《抱银鼠的女人》和《蒙娜丽莎》所用的都是明暗法,从明到暗的过渡是朦胧的,没有明显界限。化妆的人深有体会,就是多晕染减少边界感。《岩间圣母》是金字塔构图法,拉斐尔也喜欢这种稳定感的构图方式,《岩间圣母》有两幅,两幅目前都鉴定为真迹,所以六百年前发生了什么小插曲,倒是蛮有意思的。
米开朗基罗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狠人,他23岁的时候就接到一笔大订单,法国红衣主教委托的雕塑《哀悼基督》,大家知道这个年轻人挺厉害的,但是没想到他这么震撼,并且这种激情一直贯穿在此后几十年的创作中。26岁雕刻了《大卫》,为男性阳刚之美树立了典范,这也和他做解刨密不可分,所以雕塑系的孩子们,你们现在专业课包括解刨人体吗?
好的画家不一定做得了雕塑,但是做雕塑的都能画画,米开朗基罗用四年的时间画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宽14m长38米,等于500平,是他老冤家达芬奇《蒙娜丽莎》的1347倍,长期仰头的艰苦作业,令他的脖子无法正常弯曲。30年后,他又接到教会订单邀请,在天顶下方的墙壁上画了400多个人物,《最后的审判》,这幅壁画描绘了基督来临的那一刻,他要审判生者和死者,被他免罪的人获得永生。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是有内裤的版本,其实之前都是赤裸的,米开朗基罗死后教皇才叫人来缝内裤的,我觉得大可不必,这像人有手有脸有头发有脚有大腿一样正常,所以你说文明开化会永远进步吗,伊朗女性的头巾从摘下到再被要求带上,也不过二十多年,我们刚建立的文明其实很短暂,上一次卢旺达死了100万人的大屠杀才过去30年,自由、文明、安居乐业是我们必须警醒和捍卫才能持久的脆弱之物。
说回米开朗基罗,他著名的雕塑还有奴隶系列,包括《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晚年他又重新做了“哀悼基督”的主题,完全不同于年轻时作品的华美,是在历经八十年沧桑岁月之后的深沉和庄重。
我们讲文艺复兴三杰最年轻的一位——拉斐尔,相较于米开朗基罗的沧桑和沉重,拉斐尔的作品更完美精致,因为还没还没来得及进入不惑之年就去世了。他的代表作有《雅典学院》,这幅壁画是受雇于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这个人也是米开朗基罗的甲方,并且《创世纪》和《雅典学院》这两张画都在西斯廷教堂,差不多的时间绘画的,《雅典学院》
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办雅典学院为题材,力求展现一个百花齐放的古希腊文化盛景。亚里士多德用手 指地表示他关心人世间的法律和客观实体,柏拉图用手指着天,表示他追求心灵升华的理念世界,画中的柏拉图是达芬奇的晚年形象,赫拉克利特的造型是米开朗基罗,把古希腊画家阿佩利斯刻画成自己的样子,他还作弊看镜头了。拉斐尔人缘特别好,所以接了很多教会订单,画了很多圣母像,在创作中采用了较为稳定的三角形构图,描绘了极为华丽的布景,圣母皆是温柔貌美的形象,具有古典精神的安宁和秩序,像是《玫瑰圣母》、《椅中圣母》、《西斯廷圣母》等。
扬·凡艾克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特别擅长细腻的写实绘画,代表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下面介绍超现实主义绘画的鼻祖——博斯,代表作《人间乐园》,这是一个木板三联画,最左侧是亚当和夏娃,中间是疯狂人类行为大赏,各种拼接的动物满天飞,人钻进代表欲望的鲜艳果子,倒插在水里,被贝壳夹住,还有插花行为,我不理解,但我大受震撼,右侧是大火审判下人被分支蚕食的骚乱。
勃鲁盖尔是一个画画家族,老布鲁盖尔也受博斯影响画一些疯狂人类,我更喜欢他的现实主义作品,以农村生活为主。电影《寒枝雀静》的片名灵感来自于《雪中猎人》,阿巴斯《24帧》第一个场景也是在向这幅画致敬,老布鲁盖尔避开了宗教、贵族和富商,以最普通的百姓生活为题材,他还画了一系乡村生活的风俗画《农民的舞蹈》、《农民的婚礼》等。
丢勒被称为“北方的达·芬奇”,他的关键词有:自画像,水彩,版画,版权。
他陆续画了多幅从少年到老年的自画像,(这张看着有点像徐锦江)是最早画这么多自画像的画家,帅而自知,才华横溢而自知,他的画很少有愉悦的一面,画面给人冷峻忧郁,深沉之感。。
为数不多的愉悦感是他在旅途中经常画一些轻松的小水彩。
那最具代表性的还是他的版画,他的版画《骑士、死亡和魔鬼》的意象也出现在伯格曼的电影《第七封印》中,《启示录》是15幅描绘末日审判的木刻版画,版画因为可以印刷传播,所以他在画家中很容易出圈,迅速风靡欧洲。出圈所以盗版也多,于是他把自己首字母“AD”签名做成防伪标志,表明自己不单是受雇的工匠,也开始有艺术家的身份了。
小荷尔拜因的代表作是《大使们》,一直被争论的是画中变形的骷髅,为什么会出现在形象照里,因为这是订单画,所以我更倾向于是订单主丹特维尔的意思,并且他本人帽子上也有一个小骷髅装饰,他对于死亡的观念是“凡人皆有一死”。
我们来到世俗快乐的威尼斯,航运兴起了一批new money,他们喜欢绚丽的色彩,肉体的感官之美,威尼斯画派宗教题材的人物也更具有享乐主义的精神,画派领军人物贝里尼改良了木板蛋彩画,使用油性物质作为调和剂,在湿润的空气中更容易保存,颜色深浅更容易把握,画像主体与空间的过渡更为柔和,油画的光泽更奢华。乔尔乔内和提香的出现将威尼斯画派推向画坛主流地位。乔尔乔内的《暴风雨》中圣母形象,因为旁边加了一个世俗男人的凝视,这个氛围多少有点别扭。《乡间音乐会》也是,男人都是穿着衣服,处在安全的舒适区,女人都是裸体。这个画面组合在一起就是性别凝视,那你说他画的好吗,画的挺好的,挺好的油画A片。提香重视对色彩的运用,画女人体时经常使用一种金橙色,这一颜色被称为“提香色”,但是对色彩运用的基础是素描,你们看看他的素描功底就知道了,要是谁跟你说素描不重要,啊 那你就当面把白眼翻上天,我的礼貌在愚蠢面前为0。他的代表作有《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把维纳斯从自然风景中请进了卧室里,与其说是宗教里的女神,更像是新婚的少妇,慵懒地享受生活,前几年流行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欲望满足之后的倦怠感。《酒神的狂欢》这件作品是众人纵情喝酒舞蹈的场面,文艺复兴户外演唱会现场。丁托列托延续了娱乐精神,他画的《维纳斯、战神与伏尔甘》描述的是什么呢?维纳斯出轨爱上了战神,生下来儿子丘比特,他们出轨的时候被老公伏尔甘撞见,这个剧情是吧,包括后面这个镜子的设置,日本产业看了都得叫爷爷。韦罗内塞画的《最后的晚餐》被教会起诉了,教会问他“耶稣的弟子彼得在做什么?”他说“在等着分羊排”,羊排面前提什么宗教,先吃了这口再说,这可能就是威尼斯文艺复兴的精神。
我们再补充两位画家就进入巴洛克和洛可可时代,格列柯在艺术史上的价值到现代才被重新重视,苦闷、怀疑、躁动充斥在《托莱多风景》和《揭开启示录的第五封印》中,毕加索《卡萨吉玛斯的葬礼》、《哀悼者》仿效了格列柯的《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的构图方式。
卡拉瓦乔创造了“酒窖光线”,物体处于黑暗之中,把主要部分打亮突出出来,他最著名的一张画是《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这应该是美术史上最反叛的一张自画像,他本人不是画中的大卫,而是被砍头的歌利亚,《带着施洗约翰头颅的莎乐美》中同样被砍下头的也是他自己,《砍下荷罗孚尼头颅的犹滴》这个人头也是他。他背叛了文艺复兴以来理智、古典、唯美的秩序,他应该也是最爱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狂乱放荡的画家,曾因杀人逃亡,也以当红妓女做圣母的模特,他画中的少年丰腴的肩膀,欲望到腐烂的水果,极具戏剧感的故事画面,卡拉瓦乔汲取的是文艺复兴的技法,表现的是巴洛克的生命力。
我们便于学习,把巴洛克和洛可可对照着来讲。
巴洛克风格贯穿17世纪,之后的18世纪才逐渐形成洛可可艺术,洛可可艺术是巴洛克的延伸,为什么不到百年时间巴洛克就被洛可可的主流审美取代了呢?因为没那么多钱了,巴洛克是外部建造的艺术,洛可可是内部装饰的艺术。
巴洛克原意为形状怪异的珍珠,建筑风格喜欢繁复的装饰,漩涡纹强烈的律动感,“狂喜”是它的关键词,追求精神飞扬的蓬勃激情。它诞生的背景是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财富迅速积累,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百姓们看不惯他们奢侈的生活方式,马丁路德提倡新教改革冲击了旧教势力,那有钱的旧教势力为了吸引教徒,积极利用艺术建造宏伟的教堂和宫殿。
比如贝尼尼的作品,他在教会的支持下改建罗马,被现在游客当做许愿池的《四河喷泉》,它原本是代表四条孕育文明的河流,圣彼得堡大教堂前的回廊、教堂内四根巨柱的天盖,底下的主教宝座,这个椅子过分华丽了吧,以及克利那勒教堂圆顶内部,蜂巢的造型,都出自他的设计。他设计并亲手制作的雕塑代表作有《圣特雷莎的狂喜》,丘比特的利剑要穿透圣女的心,但也不是心,而是更隐私的部位,她的表情不再是肃穆和悲悯,特蕾莎嘴巴微张陷入宗教的迷幻之中,后方的金属条散发着光辉,像镀上一层氛围感滤镜。阿波罗和达芙娜》斜线的构图法让两个人的身体造型非常轻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被掳掠的帕尔塞福涅》是x形构图,一个强壮,一个柔弱,两个人物产生对抗的张力,最被人称道的细节是手指摁入大腿,冰冷的大理石产生的肉感,眼角的泪水和紧绷的脚趾为这组雕塑增添了紧张的戏剧感。
洛可可原意是混合贝壳的装饰物,它的线条比巴洛克柔和,色调更清新,多用于室内装修,或者一些小而精致的乡间别墅。路易十四建造凡尔赛宫的时候是巴洛克时期,到路易十五的时候,时尚主流就是洛可可风格了,这就不得不提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帕杜夫人——“洛可可女王”,她有美色迷倒国王,有政治铁腕处理政务,有戏剧才华活跃于文艺界, 伏尔泰和孟德斯鸠是她的座上客,华托、布歇为她粉刷墙壁,画肖像。蓬帕杜夫人喜欢少女心的粉蓝色调,喜欢鲜花,喜欢书籍。这个时期肖像画的光来自四面八方,照亮整个面部和人物服饰,色调柔和明亮。布歇还画了东方的异国风情,此时中国的山水花鸟画、明清家具弯曲的腿脚、瓷器、描金、漆绘等工艺传进法国宫廷,弥勒佛也远渡重洋成为装饰品。华托的代表作是《发舟西苔岛》,《爱的乐趣》,他常用这样的构图,表现一群青年贵族男女在草地上嬉戏的场面,利用树丛构成舞台背景,在背景后留下一块明亮的天空,人物一排布置在前景上。
还有弗拉戈纳尔表现男欢女爱的《秋千》,现在解读说这幅画色情在女士那个时候没有内裤,但是这幅画的一百年前法国女人就穿蓬蓬裤,用来提升臀部曲线,骑马时做安全防护和防偷窥。
在洛可可之前艺术中心一直在意大利,怎么就突然跑到法国了呢?因为洛可可之前还有一个短暂的枫丹白露画派,代表人物是从意大利过来上班的罗索和普利马蒂乔,他们改造了法国国王打猎的行宫枫丹白露宫,内部装饰加入了大量的金色,墙面上花边的浮雕精致奢华,相对于宗教的崇高宏大,更柔美宜居。就是这个国王,让·克卢埃画的《弗朗索瓦一世》
,他是艺术的狂热爱好者,安格尔后来还画过一张弗朗索瓦一世看望弥留之际的达·芬奇。枫丹白露画派,还有一张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埃斯特雷姐妹》,两姐妹是国王亨利四世的情妇,两个人在剧场一样的幕布前,妹妹捏住姐姐的nipple,有人分析说这是暗示姐姐怀孕了,怀的是这个戒指主人的崽,就是这个不能露出全身像的男主的孩子,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宫廷秘事,后面这个老妇人正在做孩子的衣服。历史冷知识这个情人因为难产不幸去世。
我们讲完了洛可可,现在回头补充上巴洛克的三位代表艺术家。鲁本斯、委拉斯凯兹、伦勃朗。
卡拉瓦乔和鲁本斯是同时代的画家,鲁本斯比卡拉瓦乔更会经营自己绘画的天赋,他非常受王公贵族的喜爱,笔下的女性丰满白皙,丰乳肥臀的风格被大家戏称“开肉铺的鲁本斯”,我非常喜欢这样的肉体,热情洋溢、极具运动感,颜色富丽,我想象中盛唐打马球的女人就是如此,佳人自鞚玉花骢,翩若惊燕踏飞龙。鲁本斯画了很多皇家纪念照,他的画像一出场好像自带嘹亮号角,构图恢宏,具有戏剧性。贝尼尼画了宙斯弟弟抢人家女儿的故事,鲁本斯画了宙斯双胞胎儿子抢别人家女儿的故事《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不愧是宙斯一家人。这幅画鲁本斯采用圆形构图,人物造型魁梧健硕,男人、女人、马匹交织在一块,像一个旋涡。在技法上运用了透明色加工,亮部厚画,暗部薄画,所以人物在画面中会很突出,有一点像电影手法的背景虚化。
电影中有专门的一种光线被命名为伦勃朗光线,被摄者脸部阴影一侧对着相机,灯光照亮脸部的四分之三。这种黑影强光的技法就是来自于画家伦勃朗。伦勃朗属于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擅长画自画像,从他不同时期的自画像中,可以客观了解当时伦勃朗的精神状态。伦勃朗没有鲁本斯那么幸运可以接贵族订单赚很多钱,伦勃朗接的订单多是中产阶级商会和组织的订单,他的代表作《杜普教授的解刨学课》和《夜巡》,韩剧《鬼怪》孔刘展示的这幅画就是《夜巡》,城市民兵组织委托伦勃朗画一张集体画,他们的本意是画一张人像整齐排列的作品,大家众筹了一样的钱,所以每个人应该占大小相同的比例,但是伦勃朗交工的这件作品,有主有次,次要位置的人说我交了钱但是却在后面昏暗的光线中看不清脸,他们说rnm退钱,他们并不管画面中闯入的小女孩对于作品如何有戏剧冲突,这个光线如何为主旨服务,《辛德勒名单》中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设置和这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幅画作让伦勃朗的艺术生涯从巅峰开始走上下坡路,订单越来越少,这是西方美术最大的弊端,工匠按着甲方要求制作绘画。
委拉斯凯兹的甲方是西班牙王室,鲁本斯也非常赏识这个晚辈的才华,委拉斯凯兹的风格相较于鲁本斯典型巴洛克的张扬浮夸,比较偏向于现实主义的客观冷静,我们看他的三幅作品《宫娥》,这个画也是和《夜巡》一样的的“闯入者”风格打破原本的和谐画面,这张作品描述的是一个生活的场景,他为国王夫妇画画像,小公主突然闯了进来,对面镜子反射了画家本人。在后面的墙壁上,研究说挂着的两幅画是鲁本斯的作品,我觉得可能性很大,因为鲁本斯非常赏识这个后辈,并鼓励他去意大利学习。《教皇英诺森十世》、画家表现了教皇复杂的性格,他后背挺直,仪态威严,眼神犀利,胳膊无力地垂在扶手上,老人的虚弱和权力赋予他的刚愎自用融合在一张脸上。
《纺织女》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一张作品,这幅画把前景在劳作的女工画在阴影处,最压抑和苦难的境地,而后面不劳作的贵妇在明亮的光线中,这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批评理论的主要方向——现实主义视角,实际上这幅画是一个古希腊故事,前景和后景是两个场景组合在一起营造戏中戏,这个前景故事是雅典娜化妆成老人打探阿拉克涅,后景是雅典娜把姑娘变成蜘蛛,让她一直纺线,为什么雅典娜发这么大脾气呢?因为姑娘编制的这幅画故事是提香画的《欧罗巴的掠夺》,就是雅典娜他爹宙斯装作公牛引诱一个小公主欧罗巴,并把人家拐走的卑鄙行为。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解读方式,所以当你去评论一张画的时候,也要再站在更远的地方去观察一下自己的评论视角是什么,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看待这件作品,说出这样的话,如果我们评论的视角出发点就是狭隘的,就难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经历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崇高、华丽和情欲靡靡,荷兰小画派带给人温馨的一面,这个“小”字是说他们画的题材是乡镇人民的是日常生活,不是社会重大事件,在尺寸上也比较小,适用于市民阶层悬挂于家中当装饰画。
维米尔代表作品有《倒牛奶的女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小巷》,画家用暗箱投影将物体转画到画布上,他从镜头观看物体,物体质感处理的更细腻。这个少女有没有戴耳环,一直以来都有争议,我觉得不戴耳环会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在女孩的面部神情上,戴耳环的话她就成为了和蒙娜丽莎齐名的肖像画。Whatever,我喜欢的是他的这张《小巷》,这张画感动我的就是,它没有任何情绪,没有悲伤、宏大、欢乐、光辉,它只是清晨起来最平凡的一个街角,而维米尔画了下来最最不起眼的这个清早,这样一个清晨是值得注视的,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早上醒来院子和街道都是干净的,不是田螺姑娘,不是魔法,是妈妈和姥姥在我还睡觉的时候打扫过的,好像她们做这些事情是如此地理所应当,根本没有记录的必要,但是维米尔记录了这样一个多次重复、随处可见,一点都不神圣的“廉价”清晨,但对我来说,这些朴实的妇女才是支撑起社会运作的养料,她们比圣母更值得歌颂。
下面我们进入新古典主义时期,文艺复兴离不开美第奇家族的支持,巴洛克是因为教皇和王室的需要,洛可可是因为法国宫廷的喜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意思说当权者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来讨好他。新古典主义的提倡者是拿破仑,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之后他就成为新的国王,他最赏识的画家是大卫,拿破仑经典的骑白马,穿红斗篷手指前方跨越阿尔卑斯山的画像就是出自他,那你说这么有煽动性的画画方式是古典主义吗,不是和鲁本斯一样属于巴洛克风格吗?分类归纳是落后的艺术史学习方法,但是现在我也没有更新的方法去串讲,多记住一些个人特色,少说宏大概念目前来看比较实用,《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也是他的作品。大卫并不是一个只会歌功颂德的宫廷画家,他之前是受启蒙思潮影响,极力反对君主专制,他的好朋友新闻记者遭遇偷袭死亡,他画了这张像基督徇道一样高尚的《马拉之死》。不过马拉所在的雅各宾派的暴力统治让整个社会更动荡不安,这也是为什么大卫的观念开始转变,变成另一个君主政府的歌颂者。
戈雅所在的西班牙等来的不是拿破仑来宣扬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这6个字,而是6年的半岛战争,让西班牙社会四分五裂,在拿破仑屠杀西班牙人民之后他愤然画下政治控诉作品《1808年5月3日》,他晚年的绘画以黑色调为主,《巨人》坐在一片旷野之中,将目光转向观众,仿佛刚刚从失魂落魄中被唤醒。疾病、梦魇、骚动,无处可逃的幽灵飘荡在画面上。但是谁又能想到内心如此痛苦的老人,年轻的时候是意气风发的宫廷画师,西班牙最富有的女公爵的情人,这张像是女公爵指着地上戈雅的名字。他一生的创作从古典开始,经历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更启发了超现实艺术家对于自我的剖析。
安格尔比戈雅老实多了,一直兢兢业业画古典主义订单,安格尔的笔触细腻洁净,这张《德沃赛夫人肖像》呈现贵族女性的优雅,代表作《大宫女》延续洛可可时代的东方异域风情,这个东方不是遥远的印度和中国,是欧洲相对东部一点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浪漫主义画家以戈雅来举例,艺术家从丢勒和伦勃朗自画像这样对自我的外表观察,逐渐演变为关注自我精神世界,探索人类灵魂的性质,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他更像我们现代定义的“艺术家”。
我认为西方艺术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匠,第二个阶段是艺术家,第三个阶段是人人都是艺术家。
我们继续来讲浪漫主义画家的作品。
籍里柯绘画的笔法自由昂扬,作品饱含激情,《玛丽》和《帝国的骑兵团在冲锋》两幅画是他喜欢的马的题材,一方面他笔法自由,另一方面他又严谨科学,画《解剖》图掌握人体肌肉骨骼精准走向,这也给他代表作接近5米x7米的大画《梅杜萨之筏》奠定了技术基础,《梅杜萨之筏》是籍里柯时代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难中的一百多人爬上了木筏,在漂流了13天之后仅存活15人,籍里柯定格了幸存者发现远方船只求救的一瞬间,将戏剧冲突推向了最高潮,这一瞬间有泡在水中浮尸的死亡,也有空中挥舞的新生。
他极大地影响了师弟德拉克罗瓦,这张《自由引导人民》和《梅杜萨之筏》风格非常接近,因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他一直都关注实时事件,《希奥岛的屠杀》这张是画家对希腊人民遭遇屠杀的声援与同情。
我们下一个阶段要讲的画家是因为帝国衰落,为皇权贵族和教皇的订单画逐渐萧条,画家为兴起的市民阶级画一些小风景,或一些现实主义的批判作品。这其中就以巴比松画派最出名,卢梭,画家卢梭不是作家卢梭,最早来到巴比松这个风景秀丽的小镇,远离卢浮宫传统绘画权威的循常习故,开始走向乡野田间写生自然之美。
米勒是这一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三部曲是《播种者》、《拾穗者》和《晚钟》,米勒对劳动的农民怀以真挚的情感,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丰收,教堂的钟声响起,夫妇在暮色中低下虔诚的头颅。这张《抬回新生牛犊的农民》我很喜欢,这抬的哪里是小牛啊,它像基督一样荣耀,包括《夜间捕鸟》这画面像希腊雷神一样壮观,他的农民题材作品有神性的崇高感。
柯罗是否属于巴比松画派有些无意义的争论,他个人绘画出现频率最多的两种用色是银灰和褐色,《沙特尔大教堂》的视角不是教派委托的官方画,你怎么能用一个大土堆挡住视线呢对不对?但是这个土堆在这里阻挡了他的视线,所以他就可以画下来,不用刻意删除。《孟特芳丹的回忆》画面中的风好像吹过树枝到我们身边,以前上电影课老师说光线对画面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要让观众感觉到你画面中的空气,并呼吸到它。
柯罗的好朋友杜米埃就没有这么温和了,它用夸张的漫画形式绘画,其中最有名的是《高康大》,官吏搜刮民脂民膏供养贪得无厌的统治者,警察以“激发对政府的仇恨及蔑视侮辱国家元首”的罪名,判处杜米埃6个月的监禁。他的油画作品《三等车厢》、《公共汽车》、《洗衣妇》向世人勾画出了19世纪中叶法国的社会风貌,他的一生像一个以画为刀的战士,作品中充满永不妥协的革命激情。
同样因革命激情入狱的还有库尔贝,他反对君主专制的权力压迫,《采石工》和《筛麦妇》以普通的劳动人民为主题,他的绘画宣言是“创造活的艺术”但是他的画法被学院派拒之门外,《画室》和《奥尔南的葬礼》投稿都没入选,他立马开始行为艺术,在展览的对面街道上搭起了一座简易大棚,门口竖起牌子 “现实主义者库尔贝个人画展”。《带黑狗的自画像》明显能看出画家的高傲姿态。
弗里德里希开创了风景画的新画法,在印象派之前他就在画这样的风景作品,不以追求写实为最高目标,注重光线营造的色彩,像《海边的僧侣》、《雾中海岸》这样诗意的绘画,还有一张《雾海中的漫游》现在很多“成功人士”头像的模板。
透纳将水彩画的技法应用到油画中,多层晕染大气在光线下产生的氛围感,画面整体朦胧感大于细节的准确性,有唯美清新的作品,也有表现强烈情绪波动的作品,《光与色――洪水灭世后的清晨》《海上渔夫》,对工业革命的记录《雨、蒸汽和速度》,对贩卖黑奴的谴责《奴隶船》。
弗里德里希和透纳是印象派和抽象派的开拓者,莫奈《日出·印象》展出的时候,这个讽刺的绰号开始成为这一画派的代名词。莫奈长期探索同一风景下不同光线与空气的色彩,不同季节的《干草垛》,花园中不同角度的《睡莲》系列,不讲究物体造型,关注唯美的色彩。
马奈模仿乔尔乔内《乡间音乐会》画了《草地上的午餐》,以及《奥林匹亚》模仿《沉睡的维纳斯》和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看资料说他画的这两幅画的主题被学院派攻击,原因在于“致敬”大师。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很多“致敬”大师的潮流艺术作品,说以现代主义的视角解读经典,(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如果有人说马奈的代表作是《草地上的午餐》和《奥林匹亚》那我觉得是一种讽刺,我们现在学习马奈,是因为他的人物肖像《吹笛少年》、《丛林酒吧》静物《白色牡丹花》《四只苹果》这些作品,他的风景没有人物和静物画的好。
我们再记几个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毕沙罗《夜幕下的蒙马特大道》、雷诺阿作品《小艾琳》
德加一系列芭蕾作品《舞蹈教室》、《蓝色舞者》。咱们再讲一下后印象主义的塞尚、梵高、高更就串讲完了,他们三人意识到印象派只注重光线的局限性,塞尚和马奈同样画苹果,马奈重视的是感觉中的色彩,塞尚色彩更细腻,同时重视苹果的体积营造,展现物象内在结构的稳定性,他特别喜欢画苹果和圆形物体。《采石场》《往蒙吉尔的弯道》以几何形体的块面来塑造形象的体积感、厚重感,启发了立体主义毕加索的绘画风格。
想要了解梵高可以看他和弟弟的书信集《亲爱的提奥》,他形容自己是一条狗,一条被父亲驱逐的无家可归的狗,一只被警察射杀的疯狗,他担心这些人永远不能理解他,但他要继续当一条狗,当一个贫穷潦倒的画家。他感受着大自然中的微妙变化,通过两种互补的颜色的匹配、融合、对比,以色调的变幻来表达一对恋人的爱情;通过黑色背景上绽放的光来表达深邃的思想;通过星星来表达希望;通过落日余晖来表达热情。他的色彩总是那么炽热,即便他的作品在死后落灰了那么多年,依旧有着最鲜活的灵魂,好像他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都会注视这张画,穿过麦浪大喊着告诉他,你的作品温暖了我,我了解你文森特·梵高,我知道你在做什么,你会赢得艺术和商业的双重成功,在艺术史上你的光芒璀璨极了,你不是疯子,你是一个画家。梵高割掉耳朵有不同的版本,一说因为和好朋友高更发生争执,所以割伤了耳朵,梵高曾热情邀请高更来和他作伴,他和高更同时画葡萄园丰收的景象,梵高的葡萄园充满劳动的生命力,而高更提倡想象力作画,他的作品少了现实的具体环境和人物,是非自然的概括,是内心意象的呈现。高更是一个更离群索居的人,在和梵高相处两个月后,高更一个人跑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过起原始部落的生活,在这里他画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高更厌倦欧洲文明和工业化的社会,他笔下《塔希提的年轻姑娘》展现部落姑娘们健美的体魄,他的绘画中也常出现宗教和原始神秘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让我想起咱们美术史开头墙壁上的野牛,丰腴的维纳斯,巨石阵里可能举行的仪式。我们从原始出发又回到原始。
西方美术史串讲就到这里了,然后一定要看置顶的评论,因为我难免会出现错误,我会把说错的更正了放在置顶评论里,感谢指正,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