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故事系列:引子——从老鼠说到刘邦
一、厕中鼠仓中鼠
战国末年,李斯年轻的时候,只是楚国上蔡管文书的小吏,相当于今日最基层的公务员。一日他到公务员宿舍如厕,看见老鼠在这腌臜的环境中,吃着不洁之物。一旦人或者和它抢食的流浪狗靠近,它们就立马鼠窜。老鼠们就在饮食不洁与惊恐逃窜的循环中,重复每日的生活。看来公厕的环境,在漫长的时间段内都不太好。
李斯对厕中鼠那种卑微、猥琐、朝不保夕的样子,实在是印象深刻。
可是当他进入粮仓,看着老鼠吃着粮食,在宽广的屋檐下栖息,气定神闲,对人和狗毫不害怕。于是李斯很是感慨: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也就是说。一个人贤与不贤,就像老鼠一样,关键在于处在何种环境。这和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很不一样,我们小时候总是被教育,环境不重要,关键是自己努力。
可是李斯看得很清楚,环境太重要了,同样是老鼠,厕中仓中的生活大不一样,心态也大不一样。不同的环境,导致决然不同的命运。
换做今天一句流行的话来说,选择比努力还要重要。 其实,争取好的环境,也是努力的一部分。

后来的李斯,离开上蔡僻远的乡里,先是投奔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然后一路向西,投奔秦国去了,既促成了秦国的帝业,也成就了自己的相业。
二、环境弄人
李斯再怎么说也是个知识分子,可是到了秦末汉初,时代环境剧烈变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天下“倒悬”,人的际遇,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到秦,再怎么变,在最上位的,依然是皇室贵族,再就是李斯这样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
可这一次,随着汉帝国崛起,以汉高祖刘邦为首的,一群出身社会最基层的平民,攀上了权力之巅,无怪乎大史学家钱穆说,这是一个平民政府。
司马迁在汉兴之后七八十年,来到沛县实地走访,和当地的老人聊汉高君臣的旧事,颇为感慨,这些人当年操刀屠狗、卖布卖丝的时候,(说的是樊哙,、夏侯婴等人,以后我们会详细地聊),哪曾想到自己会跟着刘邦,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勋业爵禄,世世代代传及子孙。
就算是今日成功学的教科书,都不敢这么写。
其实司马迁不敢说的是,最玄乎的还属刘邦,从一个小混混到皇帝,后来能与之相比的,也就只有朱元璋了。
刘邦的发迹, 以后我们还会详细地说,总之青年刘季(三),就是个不种地不工作,游手好闲的泼皮无赖,终日游荡,呼朋唤友,喝酒吃肉,斗鸡走狗,三十多岁也没娶妻,估计也没人愿意嫁给他,这样的人,人称“光棍”,就是葛大爷演的季春生那种人。

与季春生不同的是,刘邦是个光棍头子,一般人轻易不敢得罪。
这样的社会阶层跃迁,简直是神话。以后我会努力,一点一点地,揭开这个神话的真相。
这里只是想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如果不是旧秩序的土崩瓦解,刘邦在沛县的基层,可以说永远不会出头。
毕竟每个人都只是大时代里的一粒沙。
三、敢做敢为
但是光有环境还不成,还是有许多主观的因素,首先总要有主观能动性,机会来了,你试都不试一下,那就没有以后了。当陈胜、吴广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振臂一挥,天天纷纷响应,沛县的人们也不例外,这时候,大家面临这样一个抉择,谁来带头造反呢?
其实最有可能的是,萧何、曹参,作为县政府公务员,有地位有文化,又是当地的望族,有影响有势力,然而他们担心失败后株连九族。于是公推刘邦当带头大哥。
刘邦略作推辞,估计也是客气,然后答应了,从此君臣的名分就定了下来,萧何从当年刘邦上司,成了下属。
读书多的人考虑的就多,胆子也小,刘邦有点无知无畏的意思,虽然这时候已经结了婚,光棍的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还在。
颇有点李逵与宋江的意思,李逵觉得哥哥姓宋,大宋官家也姓宋,杀上金銮殿也没啥大不了,可是宋江的顾忌就要多得多。
成了当然王后将相,败了可是死无葬身之地。用现在的话说,这可是个高风险的创业团队啊。创业团队,事先没人知道能不能成功,事后成了那叫神话,败了那叫笑话。老板与团队的理念与方法,成了叫先进经验,败了叫传销套路。刘邦如果一开头就失败了,估计和建国后自认为有天命,带着众人称帝,然后迅速被乡派出所民警抓捕的人也差不了多少。
可是同样的能力、同样的努力,不同的时机,命运可能迥乎不同。不管怎么说,事后看来,刘邦团队或者沛县团队,是一个登封造极的神话。
萧何的选择,并不是一句胆小可以解释的,反到一种理性的利害权衡的结果,势头不对,跑得及时没准还能保条小命,或者另外找老板。可是天塌了的话,首先担着的就是带头大哥。
在风云变幻中,刘邦一波人最后成了事,最敢担事的刘邦,成了天子。
只要机会一来,许多中国的基层的民众,就会一改平日谨小慎微的样子,变得敢拼敢闯起来,这样的野蛮生长,今后的历史中将不断重演。
四、父与子
刘邦当了皇帝,时不时会大开宴席,毕竟要享受成功后的喜悦与荣华富贵,而且自然要与老父亲一起分享。在未央宫落成后的大宴上,刘邦问自己的父亲刘太公,老爹你常说我不如二哥刘仲,靠不住,不事生产,现在我和二谁的产业大呢。
此时群臣高呼万岁,满堂大笑,宴席尽欢而散。

是的,刘邦和他的团队置下了最大的产业。
可是老父亲的想法并没有错,有份稳定的职业,攒点钱,买房娶妻,安稳过日子,我想到现在,大多数的父亲也是这样想的。
只是这样的情况适用于太平岁月,刘太公没有料到后来天下的巨变。
环境和努力其实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巨大的成功,往往有特别的机遇与特别的努力。
在顺境的时候,人特别容易高估自己,逆境则容易低估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其实是一件特别难的事。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捧杀、那么多暴富后的剧情急转直下。
今后我将依据秦末到汉朝的史实,虽然不是严肃的历史专著,我也想借着讲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人的故事,说出我读史阅世的思考,与历史成败兴衰之理。毕竟人是一切活动的中心,人性不变,人就会在相似的条件下,重复相似的故事。
以上就算一个引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