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宝宝脾胃健康的3个“真凶”,难怪孩子脾胃总是调不好!
孩子的“吃”,永远就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有这么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而古籍《育婴秘诀》里面也有提到这么一段话:'小儿无知,见物即爱,岂能节之?节之者,父母也。父母不知,纵其所欲,如甜腻粑饼、瓜果生冷之类,无不与之,任其无度,以致生疾。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大概意思就是:要想小孩儿不生病,就不要给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多。这句话的确是有道理的。
而且真正需要要控制的是父母,而不是小朋友,小孩子不懂得如何分辨好坏,觉得好吃就算是肚子不舒服也要吃。
如果父母没有尺度给孩子乱吃,就会把肠胃搞坏,孩子就会非常容易生病。
如果父母也不懂,放纵他们随心所欲的吃,没有节制和控制这些饮食的话,孩子肯定就是生病。
家长过度喂养导致 小儿积食!
积食是指中医的一个病症,主要指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积食多发生于婴幼儿。
由于“小儿脾常不足”、“稚阴稚阳”的生理病理特点,孩子的脾胃能力就比较弱。这个“弱”和“不足”是相对的。
本身脾胃功能就比较稚嫩,吃进去的食物过多,消化不了,就会形成“积食”。
有的家长,更是担心孩子“营养不够”,往往不厌其烦的哄孩子吃饭,不辞辛劳的给孩子加餐,表面上看虽然是爱他,但是真正来讲就是害了他!
积食的宝宝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口臭、肚子胀、胃部不适、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甚至引起孩子发烧,生活中可能会有如下这些表现。
★ 一、宝宝在睡眠中身体不停翻动,有时还会咬牙;
★ 二、宝宝经常不明原因的哭闹;
★ 三、宝宝常说自己说肚子涨,肚子疼;
★ 四、宝宝鼻梁两侧发青,舌苔白且厚,还能闻到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
★ 五、宝宝的眼袋出现发青的情况,经常出现眼屎。
给孩子的肠胃和脾脏造成负担。轻者食少厌食,重则发烧、咳嗽。食积日久,孩子容易反复呼吸系统感染,腺样体肥大、扁桃体发炎,也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哄喂、追喂、看电视喂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不仅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从小给孩子一个好的体质。
孩子七岁前是体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七到十六岁是身高关键增长期而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饮食!
然后,并不是生活条件越好,我们的孩子就养得越好

有些家长为了让宝宝多吃几口饭,哄喂、追喂、看电视喂,是不少家长的无奈选择。久而久之,孩子心里会把吃饭当成与家长的交易,而不是自己主动想要吃饭。吃饭过程中宝宝也很难集中注意力!
一顿饭断断续续吃很长时间,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一方面影响孩子的消化;另一方面也是纵容孩子养成不好的吃饭习惯。
经常吃汤泡饭
★ 俗话说:汤泡饭,嚼不烂。这种吃饭习惯是不好的。长期吃汤泡饭会使孩子养成囫囵吞枣的进食习惯。
口腔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消化器官,吃东西时候的咀嚼运动帮助研磨食物,把食物嚼碎,将食物初步分解消化。
注意:咀嚼过程中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可以起到清洁口腔食物残渣的作用。
唾液中的淀粉酶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中的淀粉,减轻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对预防龋齿和牙周病有很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咀嚼可以促进儿童牙、颔、面、咀嚼肌的正常发育。
因此,汤泡饭的进食方式由于咀嚼运动较少,食物进入胃肠道之前没有经过充分咀嚼,胃肠道的消化负担负担加重,非常伤胃。

吃泡饭通常三两下就咽下了,一顿饭时间不过10分钟,进食过快,大脑来不及发送“吃饱”的信号,很容易吃撑,并且诱发肥胖。
对于小孩子来说,进食咽吞速度过快,也会增加汤汁米粒呛入气管的风险。小孩子的进食习惯受家庭因素影响很大,家长引导孩子养成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
对于小儿积食,预防大于治疗。平时注意宝宝小肚子的保暖,在孩子的饮上,宜软不宜硬,宜少不宜多,宜热不宜冷,特别是冷饮,最伤孩子脾胃,零食更要少吃,这些家长一定要注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