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用人观:企业要允许平凡,有些人也可以一辈子做好职员!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老板都喜欢那种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员工,对很多老板来说,“最好的员工”标准就一个:
对公司就像老板对公司一样,干活能拼命,业绩又优秀,工资待遇要求不高。总而言之,忠诚能干成本低。
其实很多管理问题都是因为老板的“想法”有问题,我们要求员工态度好业绩好成本还低,却没有想过世上有没有这样的员工,员工又为什么这样对你,因为你长得美还是想得美?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保持头脑客观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撇开类似想法的老板不谈,就算是任正非这种老板,他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员工都是有使命感,有责任心,能够为了事业理想去奋斗的。

事实上,按照企业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员工大致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类,对于不同层次的员工,要有不同的态度和管理要求。
对于高层干部,他们的权力大,利益也大,那对他们的要求也必然要高。对于企业中层,老板要求的是稳定性。而对于基层员工,企业的诉求则是执行力。
任正非在谈到人力资源政策的时候,表示华为把人力资源分为三类:普通劳动者;一般的奋斗者;有成效的奋斗者。
华为公司的人员岗位有很多种,但大体可以分为“职员类、专家类和管理类”。
对于不同的群体和岗位,华为的考核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人各有志。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对此,别说老板,就是父母也不能勉强。
“我们要允许一部分人不是积极的奋斗者,他们想小家庭多温暖啊,想每天按时回家点上蜡烛吃饭呀,对这种人可以给以理解,也是人的正常需要。”
任正非对此很理解,所以他的态度是:企业要允许平凡,有些人也可以一辈子做好职员!
华为公司与20万人左右的规模,这么多人,也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是余承东这样的人,将军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士兵,这才是一个正常的队伍。
华为的企业文化是以奋斗者为本,但并不意味着强制要求每个员工都去艰苦奋斗。实际上,只要贡献大于成本,华为是允许甘于平凡的员工留存的,甚至给他们的报酬要比市场上要高一些,这体现了华为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怀。

但如果你想要赚更多钱,进步更大,那你就必然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企业对你的要求也就越高。
众所周知,华为内部有“将军换岗、干部流动”的机制,循环流动的内涵就是筛选,优胜劣汰,优中择优。对于这些人,华为的考核是非常严格的:
“只是对于一些怀抱着理想、有伟大抱负、愿意为这个事业献出这一生的人,因为你热爱,就无怨无悔;如果你不热爱,没得到回报就会失落。”
任正非反对全员流动的做法,他认为这不但从逻辑上说不合理,更是管理上的幼稚。
“学而优则仕”,但是总统只有一个,那么“学而优则专”也是非常多的,“学而优则职”就更广泛了。我们提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就是要建立职员的职业通道,有些人也可以一辈子做好职员。

在任正非看来,企业对于员工要量才为用,不能拿着将军的标准去衡量食堂的厨师,如果一个员工不是做将军的苗子,他也不愿意做将军,那就没有必要强求啊。
“大多数员工应该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多拿钱”,任正非指出,管理不能僵化教条,管理也是有成本的。任正非就提到海外某位炊事员每月的总收入是3万多元,他在那里干了14年,尽心尽责,做饭真的好吃。对于这样的员工,就不能拿他当将军去考核。
而且社会规律就是分层次的,企业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也应该是多元化的组织生态。企业用人,关键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好的企业都具备的价值观,只要员工积极工作,贡献大于成本,那企业也乐见他们温暖幸福、快乐地度过平凡的一生。如果员工不甘于平凡,那他就要有使命感和责任心,既然胸怀大志,就要有相应的付出,企业也会根据不同责任、不同贡献给予不同的待遇。
其实人生很多事是相对的,甘于平凡的人貌似稳定,但勇于拼搏的人往往是有志者事竟成,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更有选择权,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稳定”。

总而言之,做“将军”或“士兵”,根本在于各人的选择,两条路是不同的逻辑。
作为普通员工,好处是挑战小,压力和责任都不大,过得容易一些。但坏处是赚钱不多,毕竟企业相当于一个交易系统,你拿出多少贡献,企业给你多少回报。
或者说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人生就是拿你所有换你所要,你所得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
芒格有个名言,如果你想要什么东西,最好让自己配得上它。这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想做“将军”的话,上下限则几乎没有,干不好可能不如“士兵”,干得好说不定就自己当老板了。但在企业和老板眼里,哪怕是给“将军”更多钱,也是希望这样的人才多一点才好。毕竟,企业和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和人才的竞争。